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闽侯乱采砂为何回潮?(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6日09:55 海峡都市报
闽侯乱采砂为何回潮?(组图)
一处铁轨路基已出现松动迹象

闽侯乱采砂为何回潮?(组图)
竹岐一处公路路基被淘空

闽侯乱采砂为何回潮?(组图)
大树“悬空”生长

  N本报记者 洪东升/郑建彬/林丹文/图

  核心提示:闽江闽侯段乱采砂问题由来已久,包括本报在内多家媒体一再关注报道,闽侯县作出积极回应,先暂停采砂,又划定了限采区等三项措施。福州市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福州市河道采砂管理办法修正案(草案)》,制定河道采砂规定(本报8月26日A6版)。然而近一段时间,一度大幅减少的采砂船又回闽江大肆采砂,数量超过10艘。

  房屋裂了、路基被淘空、堤岸滑坡、县道塌断
……两天来,记者沿江两岸走访了10多处坍塌地段。一道道禁令为什么管不住采砂?

  【记者目击】路塌树悬空江边村民房屋裂

  昨日中午,记者在江边的白沙镇大穆埕村看到一“景”:百年橄榄树,树根几乎裸露土外,仿佛悬空生长,树的面前是100多米长的滑坡堤岸。此外,该村还有数处堤岸滑坡。

  大穆埕村有900人左右,全村房屋大多沿江而建。村民老陈说,如果滑坡继续,该村人的生命安全都受到威胁,难保全村不搬迁。

  闽侯竹岐乡和白沙镇隔江对视,该乡竹岐村有一条不足两车道的水泥路,在台风“泰利”来了后,这条路出现了数处路基被淘空,记者在竹西村路段看到,其中最大的一处长20多米,离江面四五米,已能看到水泥路底下的钢筋和混凝石,水泥路板下就是波涛汹涌的闽江水,过往行人绕边而过。

  采砂也引起了闽侯沿江两岸的竹岐乡及白沙镇村民的强烈反应,不少人联名向县政府反映乱采砂一事。

  国道、铁路路基都受威胁

  采砂导致河床下切、堤岸滑坡,除了影响到村民的房屋、道路外,县道、国道和铁道也都受威胁。以竹岐乡竹西村为例,闽江水已逼近村民老黄家的地基,老黄说,只要下雨,江水一涨,他家就要进水,地基面临被淘空的危险。而记者看到,老黄家的背后,就是316国道,老黄说,闽江水逐渐淘空地基泥沙,等到他的房屋倒了,316国道能不能保全,就不得而知了。

  此外,福州唯一出省的铁道线,从闽侯竹岐乡江对面的白沙镇经过,部分铁道建在闽江边,其中一处邻近县道115塌方处(本报4日曾报道此事)的铁道挡坡,出现块石滑落的现象。附近的铁道口值勤工人说,每天从这铁道上经过的车辆近五十趟,铁道一旦中断,某种程度上,等于切断了福州城出省的运输“生命线”。

  【记者调查】闽侯采砂缘何又复燃?

  闽侯采砂,本报两年来已相继报道,今年3月31日起,本报连续报道了闽侯采砂事件后,已引起了闽侯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县委书记吴三八做出批示,暂停采砂。7月底,闽侯县在辖区闽江河段划分了禁采区、限采区、可采区等,可一个月来,上述三个区都开始采砂。

  在采访中,一位曾在闽侯白沙镇任镇长的知情人士说,“每年闽江上游流下的砂只有200万方,可却要采走2000万方,相差达10倍。”如此造成的后果是,上游流下的砂子没办法填足被淘的河床,下游又在“杀鸡取卵”,从而造成了护坡坍塌、房屋开裂等现象。

  记者了解到,闽侯的砂石质量在全国屈指可数,现在每天至少有2万多立方米砂石产量,80%外销,销往韩国、日本等。

  闽侯县砂石办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在闽侯境内,闽江采砂的船现在至少还有15艘(整治前17艘),一条挖砂船有时一天最多可挖砂2500吨,最少也有500吨。

  为何闽侯采砂又回潮?昨晚,记者电话采访了闽侯县砂石办主任陈英(以下对话为电话实录)。

  陈英:“采砂是个敏感的话题,我也不好讲。但我们采取了三条措施,第一是,限定四个限采区;第二,对采砂船条数进行限制,原来17条采砂船,现在限制到12条;第三是,7月5日起,按实计量,不再买一送一,对69条运输船进行吨位划线。”

  记者:“那为何采砂船又回潮呢?”

  陈英:“这些措施实施后,有些商家利益受到影响,曾联名反映。到了7月28日,市政府可能考虑到企业利益受到损害,为确保福州六大家出口砂石企业能够跟外商履行全年协议,要求我们按照原来(采取三条措施前)模式运行到2006年1月底,那我们现在只能按原来的模式进行管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