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评论:从贪官逻辑看反腐的制度出路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6日13:41 正义网-检察日报

  本报讯 (华东政法学院教授 蒋德海)“让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在这个位置上能待多久,明天又可能待在什么位置。”仅凭这一条“经验”,张华琪在颍上县每“调整”一次干部,就收益100多万元。

  当官不仅要谋私,而且要为谋私将公权用尽,这就是张华琪的逻辑。

  民主政治从它产生的第一天起就有反腐败的要求。只有在实施民主政治的过程中,腐败现象才能降到最低点。

  必须将反腐败纳入民主宪政的轨道,也就是由人民来选举管理国家事务的人,人民通过选举管理国家事务的人实现民主和反腐。

  贪官张华琪(安徽省阜阳原市委秘书长,曾任颍上县县长、县委书记——编者注)对收受贿赂有一套“经验之谈”:“让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在这个位置上能待多久,明天又可能待在什么位置。”仅凭这一条“经验”,张华琪在颍上县每“调整”一次干部,就收益100多万元。据统计,该县共有250名干部向他买过官,全县31个乡镇的领导干部全部向他行过贿。

  为什么不让人知道自己在位置上能待多久,又不让人知道明天会待在什么位置?说穿了,就是要将公权谋私的“经济效益”发挥到最大,也就是为谋私用尽公权。当官不仅要谋私,而且要为谋私将公权用尽,这就是张华琪的逻辑。

  在民主法治的社会条件下,任何以权谋私行为都是见不得人的,总得偷偷摸摸。但在张华琪的逻辑中,以权谋私似乎没有这些顾虑,他不但要以权谋私,而且要一直“谋”到不能再“谋”。如此疯狂的腐败心态,令人吃惊和震撼!

  贪官无疑是可恨而可耻的,他们最终也为自己的贪婪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而透过贪官的逻辑,笔者看到了我们反腐制度设计上的不足。

  一次电视访谈节目中,某有关部门负责人在回答对交通系统出现的“前腐后继”现象有何应对办法时,这位负责同志的回答非常干脆:“除了严打,还是严打。”当然,有贪官就该打,但是贪官不会因为有打击就收敛贪婪的欲望和非法敛财的手。就像一棵生病的果树,仅仅把腐果摘掉是不够的,因为依然存在腐败的条件,摘掉腐果后随时还可能有新的腐果产生。当年朱元璋为了反腐败,规定凡贪赃白银60两以上者,一律枭首示众,剥皮填草,风干尸体,悬挂于衙门座位旁。他惩治官倒,如空印案、郭桓案,数万人被连累致死。驸马欧阳伦也因倒卖茶叶而被诛。另据统计,清朝共有162名二品以上的高官被处死,其中55人是因贪污腐败而被杀头的。也就是说,这期间,平均不到5年就有一名二品以上的官员因腐败而被处死。用今天的眼光看这些反腐败措施也足够严厉了,但最终仍然不能阻止腐败的横行,说明打击仅是遏制腐败的一个方面。

  在一个民主和法治的国家,反腐败最终是民主宪政的要求。如果只讲反腐,却没有民主的参与,反腐败就不可能成功。因为最有力量的反腐败机制就是民主宪政本身。而贪官的逻辑正是我们民主宪政存在某种缺乏的表现之一。从严格意义上说,民主政治就是反腐政治。民主政治从它产生的第一天起就有反腐败的要求。近代以来,民主政治的思想家和政治家无一例外地对反腐败都有过极为精辟的见解。道理很简单,人民当家做主的基本条件就是权力不被滥用,否则就不可能有民主。而要民主就不能有腐败。同样,反腐败只有体现民主的精神和原则,才能成功。也就是说,只有在实施民主政治的过程中,腐败现象才能降到最低点。

  反观我们的反腐,民主的反腐作用有些被忽略了。在中国,最能体现民主政治的反腐措施——人民决定官员的制度,仍然不够健全。所有权力来源于人民,但为什么贪官张华琪每调整一次干部,就能收益100多万元?不仅颍上县250名干部向他买官,而且全县31个乡镇的领导干部,100%地向他行过贿。在授予权力、给予权力的问题上,人民作为权力的来源究竟是如何体现的?而在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国家中,如此猖獗地破坏国家权力人民性的腐败行为又如何可能发生?思考这些问题,我们惟一的答案就是:必须将反腐败纳入民主宪政的轨道,也就是由人民来选举管理国家事务的人,人民通过选举管理国家事务的人实现民主和反腐。正如一位当代政治学家所说:民主就是人民有权选举自己的领袖。人民选举官员,官员受制于人民,在这个条件下,贪官张华琪之流再想通过调整干部来谋私弄权就绝无可能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