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抗战家书”请捐国家博物馆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7日05:51 重庆晚报

  本报北京专电今年4月,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等单位联合发起的“抢救民间家书”项目启动,组委会收到的近万封各类家书中,重庆人寄出92封。

  秘书长丁章昨日向记者透露,除了评选出100封“最具价值优秀家书”入藏国家博物馆,还将选出1000封“优秀民间家书”。同时,所有“家书”都将被筹办中的中国民间家书博
物馆永久收藏。希望能有重庆“抗战家书”

  “相对于家书总量,抗战内容太少了。”接受记者采访时,组委会秘书长丁章说,重庆为抗战作出了杰出贡献,更有着血泪铸成的大轰炸伤痛,如有此类家书流落山城,希望尽快捐献。

  目前征集到的万封家书,很多来自中老年人,大多保存了十几年到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在学者眼中,每一封家书至少有历史、社会和家族三方面价值,即使是普通百姓家书。“在历史研究中,许多重大史实要靠书信来确认。”丁章说,抗战期间数亿同胞亲身参与,家书中会有大量信息被提及,是中国抗战历史的有益补充。

  不仅是名人、英雄,老百姓的抗战家书也很有价值。丁章举了自己曾读过的一位普通红军战士家书为例:1936年,这位战士从陕甘宁边区给远在福建厦门的父母写信,为自己不能尽孝道,说了多次对不起,“当时,厦门为国民党占领,从陕甘宁过来的信,邮票上一律都是孙中山头像,这一点也很有历史价值。”一封家书侄子珍藏50余年

  有专家说,家书有着不寻常的意义,家书写的时候不是为了发表,也不是为了给其他人看的,所以讲真话的多,因此需要加以“抢救”。

  组委会负责人说,如果说明清家书更多的是让人发现未知过去,那么建国初期家书则在国人记忆里有着温馨的记忆。正如重庆这92封家书,传递着浓浓亲情友情以及励志的人生道理。

  重庆无线电六厂退休职工、74岁的詹治平老人,一直珍藏着二叔詹子风55年前写给他的家书,这也是他几十年军旅生涯中的精神源泉。老人说,信封边角已磨损,背面边角处有自己的一行批注:“最有纪念意义的一封信,愿永远保存。”

  老人说,二叔以前曾是重庆邮政局副局长,1936年左右退休。55年前,詹治平当兵时,二叔于当年11月11日写下这封信,说家人都“非常思念”,并嘱侄子“身体最应注意”。没有叙述家长里短,只说了“亲友近况皆好”,便谈起做人做事:“当此年富力强,无论地位高下,总是本着忠诚奋勉”、“力求为人所敬佩、切勿为人憎嫌”……两页红色竖格信纸,毛笔字刚劲清秀,寥寥三百余字,国家、人德跃然纸上。

  今年5月,詹治平老人捐出了这封信。

  (记者 曹阳 实习生 夏祥洲)网络编辑:甘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