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汽车业自主品牌激辩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7日08:26 每日新报

  几天来,汽车业又在升温。

  一场唇枪舌剑将两个焦点人物推到台前———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和原机械工业部部长何光远。

  一个核心话题引起两个阵营激烈论辩———中国的汽车产业到底需不需要发展自主品
牌?

  龙永图:

  不能够为自主品牌而搞什么自主品牌

  在日前举行的花都汽车论坛上,国家有关部门领导、著名经济学家、汽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负责人、科研机构、金融界人士会聚花都,围绕创新与全球化战略,热论中国汽车业发展大计。在中国汽车是否需要自主品牌问题时,曾经是世贸组织谈判主帅的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推出了一个令人大跌眼镜的观点,“我们不能够为自主品牌而搞什么自主品牌,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里,汽车产业注定是一个国际化的产业。如果我们能把最后剩下的五六家大的汽车制造商都在中国落户,我认为就是中国汽车产业的胜利,不一定要独资搞出一个中国自己的品牌才是我们中国汽车工业的胜利。”

  随后,龙永图在本月5日还对自己的观点补充说,“不要为自主品牌而自主品牌”的观点,并非不鼓励国内汽车业搞创新和开发自主品牌,而是强调国内车企遍地开花大搞自主品牌的时机还远远不够成熟。他认为,国内有的企业能搞起自主品牌是好事,比如奇瑞。但是中国汽车业不能刻意“为自主品牌而自主品牌”。在研究一个问题时,要清醒地认识全局和整体形势,从具体国情出发,确定“怎么搞”和“什么时候搞”。

  龙永图认为,眼下的汽车业应该抓牢比“用市场换技术”更为重要的方向,即“用市场换就业岗位”以及“用市场换财政税收”,而后者是当前的主要矛盾。“国内车企需要克服浮躁心态,如果急于求成,忽略了更重要的因素,很可能只能换来一张‘空牌子’。”他说。

  何光远:

  品牌是代表知识产权的

  龙永图话音刚落,原机械工业部部长何光远立刻对此表示了反对意见,“知识产权代表它在知识上的控制权,这就是它的利益,品牌是代表知识产权的。我们没必要搞自己的品牌,这个观点没道理。”另外,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陈光祖也表示,汽车自主品牌是中国汽车工业立足世界和本国市场的最根本战略,一旦失去自主品牌,跨国汽车公司就可以在中国为所欲为。最最关键的是,整个汽车产业链的财富将完全由其支配,中国要成为汽车强国,要增加国家财富的可能性就变得微乎其微。

  自主研发争论的背后

  其实,自主研发已经是中国汽车业的陈旧话题。在中国汽车工业被确定为支柱产业之后的近20年里,几大巨型国家重点企业竟然没有生产出一辆完全意义上的自主品牌轿车。

  在这20年里,国内的汽车企业纷纷跳入了“合资陷阱”。中国工程院专家分析,现在的汽车合资企业虽然股份方面我们占多数,但是核心技术掌握在外国人手里。在合资企业中,合资形式给中国汽车工业带来的绝大部分是外方产品的生产许可权,即根据外方提供的成型设计进行组装,中方企业很难对引进的产品进行任何修改和创新。更为重要的是,合资中方在引进生产权的盈利模式下逐渐丧失了自主开发的动机、信心和能力。

  中国汽车工业的合资模式能够生存甚至赚钱,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汽车市场的特殊结构。业内人士估算,从车型引进、生产线设备采购到零部件采购,合资外方往往能够赚取全部利润的80%甚至更多。由于中国汽车市场的高利润,合资企业的中方即使仅仅是分得一小杯羹,也过上了“小康”生活。

  谁输谁赢很重要吗?

  龙永图和何光远的争论引起了业界两大阵营长达十几天的激烈争论至今没有停止。但这场“舌战”谁输谁赢很重要吗?对于研发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其分歧在“有”与“没有”,归根结底就是“早来”与“迟来”的问题。

  面对诸多的问题,汽车业界不应该只是停留在“谁对谁错”上,而是应该群策群力,解决自主品牌问题,加快国内汽车工业的发展。

  某汽车厂家的负责人指出,现在中国的合资企业动不动就吹嘘其整车国产化率达60%到80%,其中核心零部件是否在国产化率的范畴呢?如果不是,则合资企业还没有摆脱为他人“打工”的角色。他认为,汽车有没有自主知识产权,不在汽车的品牌,而在于关键零部件有没有自主创新能力,因此,中国汽车工业可以首先在汽车关键零部件的自主创新上取得突破。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张小虞认为,实现人才的本土化和资本结构的多元化也是中国汽车企业参与全球化竞争的路径选择。人才是汽车产业最最重要的基础,实现人才本土化,自己管理高层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将是这个企业以至于整个国家产业能不能自主发展的最最关键环节。他指出,去年国内企业在中低档轿车发动机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者自主品牌的大约占70%左右。他强调,全行业必须对自主开发有信心———不仅仅是大集团要有信心,新建的企业也要有信心。

  新报记者门莉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