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黑龙江日本人公墓:30万日百姓因战败自杀(2)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7日13:34 新民周刊

  日本残留妇上书

  对于抗战胜利后对日本军队和侨民的处置,1945年8月的《波茨坦公告》第九条规定:日本军队在完全解除武装后,其军队和侨民将被允许返回家乡。但东北的情况特殊。依据《雅尔塔协定》,苏联红军占领东北全境,国共双方暂时不能进入东北。苏军首先是将59万关东军押运到西伯利亚关押,同时全力拆除日伪工矿业的机械设备。

  方正县大事记记录了当时的详细情景:

  1945年8月20日,苏联红军进驻县城,成立卫戍司令部。8月21日,日本“开拓团”82人,集体自杀自焚。9月20日,中共方正县临时支部成立;同月,中共组建东北人民民主大同盟方正县委员会。10月20日,国民党方正县党部成立。10月29日,国民党方正县党部被县大同盟解散。1946年7月,中共北满分局陈云、陈伯村来方正县视察。

  1946年7月这个日子,就是

长篇小说《暴风骤雨》中,车把式老孙头赶车,拉着土改工作队萧队长进村的日子。上世纪的40年代中叶,东北政权已经牢牢地掌握在中国共产党人的手中。

  王德君对我说:

  那是冬天,说实话,死人就那么冻着,摆着,摞着。来年5、6月份开春了,天气暖和了,尸体开始腐烂。“出味道了”。这地方几千个日本死人的尸体,老摆在那儿,也不行啊。政府就招呼着当地老百姓,集中到几个地方,堆上柴火,把尸体给烧了,现在说是火化,当年东北话说,就是“炼了”。随后埋了。当时也没有作什么记号。

  没有回到日本的日本妇女,在我们这儿叫作“残留妇”。这些人中后来有嫁给中国人的。其中有一个叫松田千尾。1941年来到中国,战后,松田先后嫁过两个中国人。1963年,她和中国丈夫在吉兴水库附近垦荒的时候,刨出日本人的遗骨。

  松田到政府来,说是当年打仗,什么都顾不上。现在虽说是嫁了中国人,但总不能看到自己当年的“老人”,就这么在野外说刨就被刨了,被扔了。要求把死在方正的日本人,找个地方“安葬”。

  在中国的土地上,安葬外国人,尤其是要安葬日本人,这件事情不是一个基层县政府能够决定的事情。方正县政府将松田等人写下的信件,“呈送省里”。省里也不能决定,再呈送北京国务院。经“周恩来总理批准”,同意建立方正地区日本人公墓。

  周总理的批示传达到方正县政府,方正县大事记如是记载:

  1963年,由省人民委员会拨款一万元,在伊汉通乡吉兴水库修建日本人公墓一座。墓为圆形拱顶,泥土质地。墓前立木碑一块。上书“方正地区日本人公墓”。

  1966年,县政府组织公安、民政等有关部门,到县城东5华里的炮台山处,收捡在东北光复后因病而死的日本人员尸骨,并埋葬在日本人公墓,同时将原木碑换成石碑。

  1972年,省革命委员会拨款5万元,将日本人公墓由伊汉通乡吉兴水库移至炮台山北麓,新建水泥结构公墓一座。直径2米,高1.5米。并花岗岩质石碑一块,上书“方正地区日本人公墓”。

  1966年以前的日本人公墓,位于松田当初刨出日本人尸骨的吉兴水库附近。1972年后,迁徙到今天的炮台山北麓。在战争结束了18年之后,经中国政府批准,历经苦难赢得抗战胜利的中国人,终于将这些不请自来、强行“开拓”的日本人,在当地妥善安葬。

  与方正县建立和迁徙日本人公墓相对应的时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史上,记载着这样的内容:1962年11月,高碕达之助率团访问北京,同以廖承志为首的中方代表团进行商谈,签署了《中日长期综合贸易备忘录》。1965年8月,北京举行中日青年友好大联欢。1972年9月25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29日,中日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声明,宣布中日邦交正常化。

  寂寞的守墓人

  墓园森森,绿荫沉沉。

  在方正地区日本人公墓的左侧,还有一座相同样式的墓冢和墓碑。上书:“麻山地区日本人公墓”。也是1945年冬天,黑龙江省鸡西市麻山镇的500余名日本“开拓民”,集体自杀。1984年,这些日本人的遗骨迁葬于此。

  从外表看来,规格略小的麻山地区日本人公墓的墓冢,比起方正地区日本人公墓,要显得“新”一些。

  在墓园内,有一座“中国养父母公墓”,内中葬有5位中国的养父母。日本遗孤远藤勇是这座公墓的捐建者。年幼时候,远藤勇随父母“开拓”到中国东北。日本战败投降,父母双亡。他被中国农民刘振全和吕桂云夫妇收养,改名刘长河。刘家将远藤勇抚养成人,供其读完黑龙江大学。1972年远藤勇携妻子回日本,从事商业活动。远藤勇曾将刘振全夫妇接到日本,但因不习惯那里的生活习惯,又回到中国。此后,远藤勇年年前来探望这对中国的养父母,直到刘氏夫妇去世。

  墓园里还有一座“藤远长作纪念碑”。藤远长作是日本水稻专家,在70岁的高龄,先后6次来到中国,传播水稻栽培新技术。他去世后,家人遵从他的遗愿,将他的一半骨灰葬在此地。

  墓园有一个不大的陈列馆。走进门去,迎面的大字就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里面陈列着当年“开拓团”使用过的铡刀、饭碗,还有日本军人的歪把子机枪、各式炮弹和钢盔。锈迹斑斑的一切,证实着曾经发生在这块土地上惨烈的一切。

  另一边,陈列着这20多年来,各个日本民间团体来到方正,赠送给墓园的纪念物品。最鲜艳的,是今年刚刚从日本“送”到这里的千纸鹤。

  最早建立的方正地区日本人公墓仅62平方米,到2004年末,公墓已经扩展到1.4万平方米。如此空旷的墓园,仅有一位守墓人。这位52岁的守墓人名叫黄守仁,原住方正县邵家庄,年幼时患了小儿麻痹症,双腿活动不便。早先在邵家庄种田,1988年到墓园当看守人,至今17年了。

  憨厚的守墓人说,年轻人不愿意来墓园;他自己腿脚不便,到哪里都不好安排;守墓人的薪水很低,“在墓园这里,是单位成全了我,我也成全了单位”。

  今年初,黑龙江省一位政协委员写了一份提案:关于为方正县“中日友好园林”建设增拨必要经费的建议。就这件事情,我询问了王德君,外办主任回答说:

  我们县里是给墓园投入的,但要完成墓园一万多平方米的相关建设,光方正县投入是不够的,那是小马拉大车。“但是,就眼下的情况看,省里以至国家,也很难给予大投入。这里有个外交问题。方正地区日本人公墓葬的是日本人,到今天为止,前来参拜、祭扫墓园的,都是日本民间团体和个人,日本政府从来没有来过一个人,发出过一次声音,更没有掏出过一分钱。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政府予以大的投入,就不对等。”

  真假不辨的一个人

  临离开方正,我向外事侨务办公室王德君主任、李宝元副主任提出,要求查询1963年松田千尾书写的信,黑龙江省、方正县向上呈送的文件,以及周恩来总理的批示抄送件。两位主任打电话到档案局,嘱托相关人员立即查询。

  从两位主任处,我最终得到的答复是:档案馆从1960年一直查询到1965年,没有能够发现周恩来总理的批示抄送件。“在中国建立异国公民的公墓,是必须得到国家批准的事情,这些材料和批示,省里档案馆应该有。年代久远了,那时候国家处于困难时期,当时的一个县城机关,也没有像现在这样强的档案观念。”

  说到方正县现在是否还有当年的日本孤儿,王德君说:都回去了,连当年孤儿在方正成家后生的第二代、第三代,都回去了。“县里还有一个人,他说自己是日本孤儿,但日本方面查材料,说叫他这个名字的人已经回日本了,谁是真谁是假,无法辩别。已经回去一个了,叫这个名字的第二个人就回不去了。”

  一位名叫奥村正雄的日本千叶县老人,曾来方正参拜公墓,他见到了松田千尾。回到日本,他写了一本书,名曰《恨天咒地》。但没有出版社给他出版这本书。奥村正雄决定和自己老伴用打字机打印后手工制书。上世纪90年代末,他患了癌症。根据2002年的报道,他和老伴每天“出版十本”。书里有这样一句话: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为什么不去参拜中国方正县的日本人公墓?-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