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长春中日友好楼——前半生中国后半生日本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7日13:46 东北新闻网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那是一段难忘的日子,一方面中国民众欢庆着自己的胜利,一方面日军全面溃败。日方的家属和随员部分病倒和死亡,大批的伤妇和儿童被抛弃在北方的土地上。

  据不完全统计,当年日方约有5000余名孤儿被弃中国民间……

  关于一栋楼——中日友好楼

  长春有座著名的“中日友好楼”,坐落于“平阳街790号”,是1989年由日本友好人士笠贯尚章先生(编者注:笠贯尚章,日本广尾计划株式会社董事长,1992年8月被授予长春市荣誉市民)集资修建的,专门由收留收养日本孤儿的中国养父母居住。

  这是全国最为集中的日本遗孤养父母集中居住的地方,初始时楼里居住着39位日本遗孤的中国养父母,后来,由于老人故去,或者日本孤儿回国,实际居住在这里的养父母越来越少,到如今不足10位。在过去的10年左右时间内,这里曾吸引国内外的诸多媒体记者前往。然而,站在镜头和话筒前的,并非风华正茂的青年,而是一群迟暮的老人。直到近几年,平阳街上的那栋楼才渐渐恢复了平静。但是,人之晚年经不起岁月的一圈圈流逝,楼里的那些老人们相继衰老和辞世,如今所剩寥寥,还每每拖着孤单的病体。

  走近日本遗孤的养父母们

  1996年4月,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来到长春市中日友好楼进行为期半个多月的采访,并以《中国母亲》为名报道了“姜大娘、杜大娘、王大娘”三位养母的事情,全国关注的目光再一次投向这里……然而,我们要记住的名字太多了:如姜淑云和王洪祥(小林惠子)、禹桂荣(吉田达男)、李淑贤(青山惠子)、秦家国和崔志荣(胜目寻美)、项桂荣和韩淑芳(岗田青子)等……[编者注:括号内为日本遗孤]

  2005年8月,一个闷热的下午,笔者走进中日友好楼,看到的是它最普通的日常样子:三层,很不起眼,楼顶的“中日友好楼笠贯尚章敬建”等字标明着它的特殊存在意义,楼正墙上悬挂的牌子已经换成新的,仍旧写着“日本国笠贯尚章敬建一九九二年十月”字样。去年这时曾路过这里,也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一些头发花白的老人就在这楼前晒太阳,神态甚是安详。掐指算来,他们已经太过年迈了,自1996年前后不断有中外媒体记者到访以来,这些老人与这楼一起度过繁华,再归复平静。(城市晚报)[编辑: 孙鹏]1

  这些特殊的老人刚搬来时,尚有七八家老两口都健在。而如今,仍在这里生活的几个养父母家庭中,只有一户是老两口相依为命,即秦家国和崔志荣夫妇。进得老人的家中时,84岁的崔志荣老人就坐在89岁的老伴儿的床上。两位老人的日本养女回国后,自己的儿子“下岗”没有工作,平时老两口就这么相依为命。两位老人很慈祥也很“熟练”地说:孩子,问吧,想知道点啥?蓦地,我一时语塞,转出一句:没,就是来看看您。给两位老人拍照时,秦大爷提起精神,还不忘戴上自己的假牙:“戴上好看,不戴嘴巴就瘪了。”崔志荣在床边瞅着,会心地笑了一下。“大家(养父母们)刚来时互相都不认识。孩子们刚走那几年,我们见了还说说他们,现在不说了,都过去了……”从两位老人家中出来时,我记下了这样一句话。

  探望另一位养父母——今年81岁的李淑贤老人,心怀忐忑,因为老人正在病中,刚刚拔下药针,满屋子的药水味儿。同样是一户“上镜率”颇高的人家,生活在人声散尽的寻常日子里。老人见惯了记者,家中的另两位成员——老人的妹妹和妹夫对笔者的到访也不奇怪,只是担心姐姐的身体。关于李淑贤老人收养日本遗孤的“往事”,已有多处史料记载:1943年时,李淑贤与丈夫徐凤山闯关东来到了伪新京(今长春),一次她拎了些鸡蛋去日侨聚居区卖,在一个日本小洋楼门口,被日本警察踢中腹部,当即流产,就此落下病根再不能生育。但就是这个被日本侵略者深深伤害的中国女人,却在1945年8月日军战败时收养了一个日本遗孤。“当时孩子只有1岁多,还不会走,穿着日本小和服,小脸埋埋汰汰的,我就把她抱了回来”。李淑贤给孩子取了小名:带小,学名徐桂兰。若干年后徐桂兰知道自己身世后,于1988年和丈夫孩子返回日本,从此李淑贤再无儿无女。为了照顾年迈的姐姐,她的妹妹和妹夫便搬到了中日友好楼,三位老人相伴着度过每一个日本遗孤回国后的孤单岁月。(城市晚报)[编辑: 孙鹏]

  2

  最后去“探望”的只是一处地理位置(中日友好楼3门一楼左手)罢了,因为那里曾经的主人们已经永远地离开了。1996年以前,那屋子的主人曾是一位名叫姜淑云的老人,也即日本遗孤小林惠子(中国名:王雅君)的中国养母。小林惠子自幼失去双亲,被王洪祥和姜淑云收养。转眼半个世纪过去了,当年的婴儿已过不惑之年,却偏偏遭逢了一件让她深感困惑的事情——面对自己的身世,回归祖国日本。1996年6月对于小林惠子而言,是一个漫长的夏天。那一年,她年近五十;那一年,她带领丈夫孩子回归日本;也是在那一年,含辛茹苦带大她的中国养母姜淑云,走完了82载坎坷而漫长的一生(小林惠子的中国养父王洪祥于1990年去世)。

  尾声

  前半生在中国,后半生在日本——长春中日友好楼随着日本遗孤的相继归去,完成了它的一个特殊使命。之后,那些中国养父母们亦渐次老去,“孤单”成就了短暂的“漫长”。如今,楼里原来的许多老户都不在了,有一些房子被出租,租房子的人杂,居住环境每况愈下,几乎每家门上都贴满了各种野广告,走廊里弥漫着昏暗的光线,有尘屑上下飞扬。三两台破旧的自行车疲倦地靠在楼梯转弯处,看一眼便塞满了寥落……

  [手记]

  战争,对于每一个经历者而言,像是情感上经历了一场手术。

  日本战败后,善良淳朴的中国民众目睹着无辜的日本孤儿流泪求助时,纷纷选择了接收、宽容与爱。即便是在战后经济极其窘迫的非常时期,养父母们也要从牙缝里挤出干粮来,费尽心思抚养日本孤儿。半个世纪以后,日本遗孤踏上回家的路途,中国养父母们强忍悲痛,挥泪送别……

  采访中,问那些老人是否后悔抚养日本遗孤?他们有的摇摇头,有的笑笑。端详老人的神态,使人安静。他们说,尽管也憎恨日本侵略者,甚至还受过他们的残害,但是孩子没有罪,是自己一手带大的,与亲生的没什么两样。那么真实的日日夜夜一起度过,那么细致入微的大事小情一起经历,转眼间只剩追忆。(城市晚报)[编辑: 孙鹏]

  3(来源:东北新闻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