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昨天宁波突发基井坍塌,三位工人被埋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8日04:41 都市快报

  昨天晚上9点半,高桥镇蒲家村附近一个稻田里,灯火通明,除了数百围观者,还有公安消防等各路人马,一场生死援救已经持续了11个小时。

  有三名工人被埋在地下,生还几率几乎为零,连他们的家人似乎也已默认死亡,在旁边流泪烧起了纸钱,可救援依然在继续。

  没有人愿意放弃,机器挖好,用手扒,这场马拉松式的救援,考验着现场每个人的神经。

  “我总觉得,再挖下去一点,就可以看到他们求生的眼睛。”消防战士冯俊祺狠狠剥着手上厚厚的泥块,干裂的泥巴下,手指头上带着血。

  如同一个被扭曲的易拉罐,在挖的井壁突然变形坍塌,周围湿滑的软泥一涌而入……

  昨天早上,宁波高桥镇蒲家村附近一个稻田里,13名工人正在挖掘高压电线塔的基井,基井井深要八米,直径为两米。

  几位工人在井底挖土,然后用砖块砌成一圈作为防护壁。还有几人站在临时插在井壁上的木板(当作梯子用)上,把井底挖好的泥土运出来。为了方便进出,工人们还从地面垂了根绳子到井里,平时拉着绳子踩着木板上下。

  9点半左右,井底的泥土突然下滑,砖头的防护壁支撑不住压力,如同一个被扭曲的易拉罐,井壁变形坍塌,周围湿滑的软泥一涌而入。

  据爬出来的工人描述,软泥涌入的速度十分快,当时井壁上的砖块飞快地往下掉,上面的工人拉着绳子拼命往外爬,井底的工人也顶着掉下来的砖头和软泥攀着井壁往上爬。

  最后井壁上的工人全部成功逃脱,大家站在井沿边上一对———有三人被活埋在井里了!

  他往上爬的时候想回头拉弟弟一把,可是一回头看到软泥已经漫到弟弟的脖子了,弟弟在井底叫了声“哥”……

  工人张森(化名)是最后爬出井口的,如同流沙般的软泥在他爬出来的最后一刻将井口瞬间填满。刚爬出井口的张森来不及喘气,回过头就趴在井口没命地刨泥———他的弟弟被埋在了井下。

  其他工人也一起趴在那里挖,可是挖着挖着,大家都痛哭起来。

  因为,当时他们作业深度已经达到8米,被泥土埋在8米深的井下,靠手挖是不可能挖出来的,张森凄凉地大喊着。

  “他很惨,他弟弟在井底叫哥,他往上爬的时候想回头拉弟弟一把,可是一回头看到软泥已经漫到弟弟的脖子了。”一位工人抹着身上的泥浆,同情地看了张森一眼。

  10点,挖掘机来了,工人们纷纷停了手,张森也不挖了,拽着装泥土的麻袋呆呆地站在机器边上。

  “他是个老打井工了,结婚二十多年,每次出门干活都是早上两三点,为了不吵醒我,他连穿鞋都不发出声音。”

  井下还埋了一对堂兄弟,姓宣。堂兄的妻子哭没了眼泪,她握着好心人递来的水杯,痴痴地告诉别人“他每次出门干活都是早上两三点,为了不吵醒我,他连穿鞋都不发出声音……”

  她说,丈夫是个老打井工了,结婚二十多年,他很少在家人面前提起自己干活时的危险。

  一家三口,儿子在读高三,明年就要考大学了,家里全靠他一个月2000多元的收入。

  那边,堂弟的14岁女儿哭得几乎没气,小姑娘死活不肯到那口吞没父亲的井前看一看,仿佛看到井就会看到已经死亡的父亲。

  这里适合打井吗?这是一场意外吗?

  能加入救援的部门全来了。五台挖掘机被接连调来,巨大的机械臂把只有2米直径的井口挖成了一个十米宽的大坑。

  挖到后来,挖掘机的动作越来越轻,生怕碰到下面的人,最后,连挖掘机都陷到泥里罢工了。消防战士和民警只能跳下坑里,怕伤到人,他们用手挖。挖了四个多小时,换下来的人喘口气再上去挖,几乎都到了筋疲力尽的边缘。

  发现了砖块,发现了绳子,发现了坍塌的井口……每个进展都让快脱力的人们“回光返照”,重新打起精神。

  其实,这时候大家都知道,生还的几率几乎没有了。在没有可能通气口的情况下,人怎么能在泥下呆那么长时间呢。但大家都宁愿相信,被困的工人们在地下等着人们来救。

  据悉,该基井选址是由电力部门定的,这也不是工人们在这里挖的第一口基井了,距离工地不远处就有一个刚刚挖好的基井。

  但是,随着这口井越挖越深,泥土湿滑超过了大家的想像,坑越挖下去问题越大,下面的泥土渗水严重。有关人士指出:这样的土质是否适合打井,值得探讨。

  抢救的事实也证明,坑越挖下去,越变成一个漏斗形,底下的泥土挖出来又滑下去,挖掘非常困难。有村民说这里以前是条河。

  悲剧的发生猝不及防,像是一场意外。为什么会选择在这样的地质条件下打井?有过防范吗?

  这一切目前还不得而知。在事发现场,连救援都难以展开的事实,多少陈述着悲剧的由来。(通讯员孙岑丁伟其都市快报驻宁波记者严静 都市快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