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主流传媒激辩全民医保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8日11:21 宁夏日报

  8月初,针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卫生医疗体制改革基本不成功”的报告引起了主流传媒的关注。8月4日,《郑州晚报》报道,河南省人大代表王志余、主管郑州医政的郑州市卫生局副局长王万鹏等专家,提出了要解决医疗改革存在的问题,必须尽快完善医保制度,不仅城镇职工,全民都要纳入医保,使人人享有最基本的医疗保障,因此“应在全国范围实行全民医保”的建议,这也是专家首次明确提出“全民医保”的系统概念。

  《南方都市报》、《新京报》报道认同“全民医保值得尝试加大投入并非侈谈”“‘全民医保’,正是公平分配公共医疗资源的要求。”

  而此时著名的《财经》杂志主编胡舒立文章《谨防医保改革刮“共产风”》认为,讨论医疗改革与医疗保障体制建设,必须实事求是,符合中国国情,谨防医保改革刮“共产风”,“全民医保”的口号喊得越动人,越容易把我们引向歧途。

  一场关于“全民医保”的激辩就此在十余家国内主流传媒之间展开。国力能否承受资金之重

  诸多媒体和专家认为,中国经济近年来有极大发展,因此国家可以为此拿出足够的钱;称覆盖范围可以局限于“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因此支出有限,所以“全民医保”是可行的。

  胡舒立则认为,中国13亿人实行“全民医保”,现阶段政府根本承受不了。她分析说,我国目前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每人每年平均约1000元,此外还有个人自付部分。如果此福利推至全民,以人均千元计,则高达1.3万亿元,等于全国财政收入的半数。如果包括所有“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同时考虑低收入者的支付能力,则人均每年至少2000元,那么我国现有的财政收入全部用来吃药也未必够。有多少可操作性

  胡舒立还有一个观点是,现存不均衡的医疗资源布局当然必须改变,否则全民医改不具有可操作性。改善基层医疗供给情况、实现尽可能广泛的覆盖,应当成为改革的目标之一。

  而《东方早报》发表文章说,首先胡舒立认为“所谓‘基本医疗服务’,实践中根本无法以‘服务包’进行有效界定”。但是,界定的问题可以在实践中得到解决,仅仅因为担心不好界定而干脆取消,是因噎废食。胡女士似乎主张,要么彻底的人道主义,重病也包下来,要么彻底的麻木主义,什么病都不管。而实际情况是,许多重病乃至绝症是由于平时少药小病不看导致的。胡女士可能不太了解的是,多少农民和城市贫民是有病挺着的,待到去看,已是重症,已是不治。所以,我们不奢望“服务包”包治重病,但我们可以断言,相当多的重病乃至绝症可在“服务包”中消灭于未形。这就是极为有限的“全民医保”带给最广大人群的福祉。“全民医保”资金来源成焦点

  关于“钱从何来”的问题,卫生部原医政司司长于宗河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说,首先在卫生总费用中保证政府的预算份额,而且要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和工资水平有规律增长,那么政府拨款的15%左右还是可以保证的。其次,城镇医疗保险中有一部分企业、职工出资,这些已经占到24%左右。最后,在个人承担的部分,必须找到一个合适的节点--个人承担20%左右比较合理,如果其中实在有人承担不起,政府应该建立救助机制兜底儿。如此,剩下的卫生总费用大约是40%左右,这种状况下,建立转诊体系,按照人头收费,不以项目收费,医院想多做一点,就必须省,不能光检查、用贵药,这种方式可以减少浪费10%。其余可以通过提倡社会善举、卫生彩票的发行以及在医院的许可范围内发行债权,提供“会员制服务”,甚至医院自己办理保险来实现。

  《法制日报》文章提出另一个思路,实施全民医疗保险,医疗资金应以各地财政注入为主,中央与省级财政通过转移资金予以扶助。对于保费的缴纳,可以实行以政府、单位与个人共同承担的方式,个人承担其中的小部分。农民承担的保费应当减半。没有劳动能力与收入人员,包括年事已高者可以免缴。2010年城镇居民全覆盖

  9月7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医疗保险司副司长熊先军向记者透露,到2010年,我国所有城镇居民将全部享有基本医疗保障,而呼声颇高的全民医保问题,也已经成为政府医保改革的远期目标。这一消息或许能使媒体的激辩“尘埃落定”。 熊先军告诉记者,目前情况下,要实现全民医保还是有一定距离,应该分步骤、分阶段进行。未来几年里,我国的医疗保险改革将按照先城镇后农村、先经济发达地区后经济落后地区、先正规就业人群后非正规就业人群,再次非就业人群的梯次方式推进。同时将商业医疗保险、职工家属、农民及其家属都纳入到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中去。 中华医院管理学会副会长于宗河表示:“完全由政府支付13亿人口的医疗保险是不现实的,但是由商业保险等社会资金共同参与则可完成‘全民医保’。”(据《第一财经日报》、《郑州晚报》)新闻来源:新知讯报 责任编辑:马江 田丽 实习生:马彦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