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联合国重新定义文盲标准:不会用电脑成新文盲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8日15:17 金羊网-羊城晚报

  今天是“世界扫盲日”

  本报记者 刘虹 郝婧羽 王倩实习生刘毓洁今天是第39个“世界扫盲日”。“时代发展至今,还有文盲可扫吗?”很多人会发出这样的疑问。然而,根据联合国重新定义的文盲标准,如果你不会看地图、不会使用计算机,那你就会被列入信息时代的“新文盲”之列。

  观点:新世纪文盲分为三类

  联合国重新定义的新世纪文盲标准分为三类:第一类,不能读书识字的人,这是传统意义上的老文盲;第二类,不能识别现代社会符号(即地图、曲线图等)的人;第三类,不能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交流和管理的人。后两类被认为是“功能型文盲”,他们虽然受过教育,但在现代科技常识方面,却往往如文盲般贫乏,在现代信息社会生活存在相当困难。专家估计,如果按照联合国目前三类文盲的划分标准,即使像北京这样的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文盲数量也会超过百万人。

  现状:重在扫除功能型文盲

  我国从建国初期就开始扫盲工作,扫盲标准是识字1500个,能阅读简单浅显的报刊,记简单的生活账目,重点人群是年龄在15周岁至50周岁的青壮年文盲。到2000年末,我国基本实现了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文盲率由建国初的90%下降到不足5%。这项工作广东走在全国之先,早于1996年就完成了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工作。“十五”期间,我国在巩固扫盲工作成果的同时,重点转移到扫除功能型文盲上,但暂无专设部门负责此项工作。扫除新文盲的任务分散至教育、科技等部门的具体工作中。如广东省教育厅从1996年至今,扫盲工作分为两个重点:巩固和提高扫盲成果———让脱盲的成年人接受职业教育;杜绝新文盲的产生———抓好普九教育。而广东省科技厅从今年铺开“村村通”工程,则在扫盲主战场———农村,拉开了扫除电脑文盲的攻势。

  争议:新文盲标准是否超前

  对普通大众来说,这一标准在得到广泛认同的同时,也引来了“过于超前”的非议。“文盲”这一称谓的刺耳,令不少人产生强烈的危机感。赵先生是华为公司广州办事处的一位白领,他的意见代表了标准支持者———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壮年人士的普遍看法:“计算机将会在生活和工作中无处不在,用电脑会变得像打电话一样容易和简单,不懂电脑的人将无法生存。”大多数接受采访的人士则认为标准相对于中国现状略有超前。73岁的退休教师张成淦坦承自己属于“功能型文盲”。“教师是接触电脑比较早的群体,广州市十年前开始普及信息化教学,50岁以下的教师都必须学电脑。普通人群远远达不到这个标准。”张老师认为,这个标准适用于将来,对于当前有些超前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王星白认为,确定“功能型文盲”,可以允许各地根据自身的经济发展状况定不同的标准,关键看劳动力必须掌握什么样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低于这个底线的“文盲”就必须要“扫”。

  专家:高标准有利促进学习

  省社科院研究员、文化观察人士单世联表示,文盲的概念可以随历史、社会的变迁而发生变化,把文盲的标准定得高一点,对推动和促进人们学习是有帮助的。他同时指出,是否要把现代知识、现代技术和手段作为文化的基本内容,值得商榷。比如一个小学文化水平的人,不懂得看图表,不懂用电脑,但是他能靠劳动养活自己,这就够了。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也有不少优秀的专家、学者不用电脑,不能说他们是文盲,比如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何炳棣就不用电脑。中山大学设计系主任冯原承认,计算机对社会人群做了重新划分,使一部分人被边缘化。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多种文化并存、具有多元选择的社会,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参与或不参与到计算机的世界中去,并且每个人的选择权利都该受到尊重和保护。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李明华表示,我国开展扫盲工作照搬国际标准比较困难,一方面要努力,尽量跟上世界文明潮流;另一方面要立足本国国情,扎扎实实先把不识字的文盲除掉。(晓航/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