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一个人到底需要多少科研经费?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9日14:21 中国青年报 | |||||||||
作者:李侠 近来一直在思考科技政策方面的问题,偶然在中国科技信息网上看到一组数据,由此想到:一个人到底需要多少科研经费?众所周知,自从2000年我国的R&D经费(研究与开发经费)与GDP的比例首次突破1%大关以来,最近几年这个数字一直在上升。2004年这个比例更是创下了新高,达1.35%,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科技事业的关注与重视。在我们目前的国力下
为了更好地分析这个现象,看一下附表,或许从中能够发现一些问题。 从这个表格中,可以看到如下三个问题:国家投入R&D的经费每年都以很快的速度增长、R&G/GDP的比例也在提高、人均R&D的数额也在增加。对于前两点,国人没有太多意见,只是希望国家继续加大对科技的投入。问题就出现在第三点上,即人均R&D上,虽然这个数字也在增加,然而实际上受惠的相对人数在减少(实际人数虽然有所增加,但相对于R&D增长幅度而言,相对减少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正是当前科技政策制定中存在的一个严重缺失之处。换言之,当前科技政策的制定,忽视了公平的维度,导致了科技资源分配的集中化倾向。从这个角度来说,平均数字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 仅从上表中就可以看到,2002年,人均R&D已达12万元,而实际上又有多少科技工作者能够达到这个平均数?一个“973”计划的投入动辄数千万元,甚至上亿元资金,但这些重点项目基本上都由一些重点研究机构的权威和共同体获得,普通科技人员很难有机会入选。而那些能够拿到国家重点项目的机构或团体,往往还能中标其他的科研项目,实现超负荷运转,这就不仅仅是科技界分层与能力的问题了。这样一来,在科技资源的分配中,就出现了明显的集中化现象。坦率地讲,科技界的贫富两极分化,可能比社会上其他领域更为严重。平均化不是科技体制改革的目标,那么集中化就一定合理吗? 科技资源的集中化,对科技的发展有哪些弊端呢?首先,资源的集中化,导致资源利用效率的严重低下。很好理解,这是由于边际效用递减造成的必然结果。举例说,一万元经费对一个一般科技工作者来说,所能产生的激励作用非常大,而对一个主持多个项目的精英来说,这笔经费起到的激励作用就要小许多。其次,资源的集中化也加快了具有垄断性质的利益集团的形成,而垄断集团一旦出现,将会影响未来科技政策制定的导向,进而加剧资源分配的不公,阻碍科技发展。第三,资源的集中化,造成了科技界出现公平缺失的现象,进而影响科技群体的积极性与人才的成长。当下,科技界的现状是:许多精英课题多得都做不完,疲于应付;另外一些人多年来没有任何资助,艰难地进行科研。 科技政策制定中存在的长期政策垄断,是造成科技资源过分集中的主要原因。其次,科技政策制定存在严重的伦理缺失。长期以来,我国的科技评审与各级主管部门都坚持认为,科技政策的制定与资源的分配,应该本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而实际上,在这种片面追求效率的思想指导下,实际上很少也很难考虑到公平。在评审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资源的分配基本上演变成利益集团之间博弈的结果。如果一个普通的科技工作者无法进入核心利益集团,他就很难公平地得到科技资源。 虽然科技事业有它的特殊性,但是在科技共同体内部应该形成一种捍卫公平的理念与共识。尽管科技资源的分配不能搞平均主义,但是本着公平的原则,让资源的边际效用最大化应该是制定政策的基本出发点。一个人到底需要多少科研经费?从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角度来说,越多越好,但是,从社会总体资源配置上看,肯定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边际效用最大化为好。恰恰是边际效用最大化的约束,能够给科技共同体提供最大的激励功能。为了防止出现资源分配的集中化现象,目前至少应该限制一些团体和机构的课题申报次数,在一个重大项目没有结题前禁止其申报其他项目。对于重大项目应该实行国家实验室的建设,开展不同研究团体的竞争,避免重复建设。 由于各门学科的特殊性,不同学科获得经费的数额各不相同,但有一点迫在眉睫,那就是让每个有创新思想的科研人员都有机会得到资助,而不是让一些利益集团把持研究经费的去向,这是打破科研资源过分集中的关键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