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教缘:五代相传班主任 趣话当年做老师(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0日15:10 金羊网-羊城晚报
  从“师祖”到“徒孙”,五位教师昨相聚,回首讲台生涯变迁

  本报记者 康建 实习生 刘毓洁

  今日教师节。杨文彬、项建明、李爱华、谢燕芳、郑丹琳,五个平凡的广州老师,有着一段不平凡的师承关系———

  杨文彬从教于1954年,是新中国第一代人民教师;项是杨的学生,李又是项的弟子,因此杨文彬可说是李爱华的“师祖”;再往下,李当过谢的班主任,谢又当过郑的班主任,因此郑丹琳又可以说是李爱华的“徒孙”。

  后边,是作为学生时带过自己的班主任;前边,是身为班主任时自己带过的学生。昨日下午,这五位老师共聚广州真光中学,共忆讲台上下的时光。一代代班主任一个个故事,带我们仿佛重温了一次中国五十年“教育编年史”。

  杨老师(第一代,20世纪50年代):广东话与普通话

  “老师,请讲广东话好吗?”这是杨文彬老师在广州市第九中学上第一节课时,学生们提出的要求。这位连一句粤语都不会讲的湖北人,1954年从广西师范学院毕业后,分配到了广州。当年的广州学生,绝大多数不会讲、也听不懂普通话,急得他只好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的名字、毕业的学校,先向学生介绍自己。但是一个月后,他已经能够和学生自如交流了,原因在于自己拼命地学习。杨老师告诉记者,那个年代的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淳朴。由于家庭贫困,很多学生都是打着赤脚来上学的;上课时,课堂里很安静,秩序很好。课堂上有一个男生,特别喜欢听这位班主任讲解鲁迅的文章,课后还经常向他借鲁迅的书回家研读。这个学生名叫项建明,后来成为新中国第二代教师。
教缘:五代相传班主任 趣话当年做老师(图)
  上图:李老师家,学生送来墨宝“尊师重教”。条幅旁,五位老师留下难忘一刻(从上往下依次是杨文彬、项建明、李爱华、谢燕芳和郑丹琳)。 本报记者 吴万生/摄

  项老师(第二代,20世纪60-70年代):臭老九与回讲台

  以鲁迅先生为偶像,青年时代的项建明嫉恶如仇、追求真理,但这也给他一生的命运带来种种坎坷。生于1940年的项老师至今还记得,当年杨老师去他家里家访时,与父亲相谈甚欢的情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人对老师非常尊敬!”受老师影响,项建明也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走上教师岗位;可是不久,史无前例的“文革”到来,世界仿佛一夜间改变。

  在那个黑白颠倒的年代,老师由原本人人尊敬的对象,一下子变成了“臭老九”。项老师也被错划为“反党分子”,并因此被关入牛棚,受尽种种折磨。直到1977年,项老师才又重新回到讲台,并且在他一直热爱的语文教学方面,创造出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教学生习书法、背古文、读警句……深受学生喜爱。当年项老师所在学校理科班的尖子生李爱华,正是在文学魅力的感召下,毅然从理科尖子班,转到了项老师任班主任的文科班。

  李老师(第三代,20世纪80年代):原子弹与茶叶蛋

  “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改革开放初期,“读书无用论”在学生、家长中颇为盛行。但项老师却告诉当时的弟子李爱华,一定要接受高等教育,以后才会发展得更好。在项老师的鼓励和指导下,李爱华终于踏入了广州师范学院的校门,立志从教。

  1983年,从广州师范学院毕业的李爱华家访时,常常遇到这样一幕:家长一边打麻将,一边询问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完了还对她说:“孩子不听话,你就打死他!碰,胡了!”在那个年代,教师的社会地位还不高,家长也不怎么重视孩子的教育。由于文革导致的知识断层,老师普遍觉得迷茫:“到底该怎么教学生呢?”

  这个年代,是老师和学生不断探索、共同成长的一个阶段,也是教育体制逐步建立、规范化的阶段。

  谢老师(第四代,20世纪90年代):升学率与成就感

  如果不是李爱华苦口婆心的劝告,当年的弟子谢燕芳,现在也许就不是老师了。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社会掀起一股“不读中学读中专”的浪潮,因为可以早点找到好工作;谢燕芳也是其中之一。“目光要长远啊!”李爱华告诫弟子,谢燕芳也听从了老师的教诲:入读中学、随后又入读高等师范院校。这一选择让她至今受益匪浅。

  “学生想考好大学,家长想找好老师”。第四代老师谢燕芳,面对的大时代与前几代完全迥异。她毕业开始执教时,面前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独生子女。由于社会逐渐进步,加上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期望越来越高,各学校都开始抓升学成绩和升重点大学率。刚开始,谢老师还曾因压力太大,产生过改行的念头,可是后来这个念头渐渐地打消了。因为看着学生在她的指导下,一个个考上好学校,不但学生、家长开心,谢老师自己也感到非常有成就感。“虽然很累,但觉得值得!”从这个时代起,教育逐步走上正轨;老师的苦与乐,与学生的成绩紧紧相连。

  郑丹琳(新生代,即将走上讲台):怕问倒与勤充电

  “如果不坚持充电学习,今天的老师很容易被学生问倒!”五代教师中最年轻的郑丹琳说。即使在昨日的聚会上,她也不忘抓紧时间,向前几代班主任取经,学习授课的经验。郑丹琳出生于1983年,高中时的班主任正是谢燕芳老师;可是两人走在一起就像姐妹俩,至今也保持着亦师亦友的关系。目前郑丹琳还是广州大学中文系的在读生,但即将踏入教师的行列。作为一位未来的班主任,她认为:老师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因为社会、家长还有学生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现代社会资讯日益发达,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也很多;上网检索一下,学生往往就可以发现很多老师不知道的知识、甚至能指出老师的错误。“未来的老师,必须学会不断充电、不断进取、不断学习”,郑丹琳最后用这句话,为新时代的教师形象,作了最精辟的注解。

  (日京/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