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工地上让孩子搬箱子、扛水泥 吃苦教育究竟应当怎么搞?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1日09:16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交流缘由

  一直以来,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把“能吃苦”看作是孩子必备的优秀品格,吃苦的经历也被看作是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必修的一课。当孩子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的时候,一些家长开始不惜让自己年幼的孩子下工地、进农田,以便践行“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道理。然而面对繁苦的劳动,能让孩子在成长中获益多少?

  日前,新华网记者发出报道说:最近,各地相继旋起了一股“吃苦教育”的浪潮。在兰州市红山根附近的一家工地上,3名初中生冒着烈日干着搬箱子、扛水泥之类的重活,繁重的体力活与他们稚嫩的身躯显得极不相配。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他们来自天水市一所中学,由于在校成绩不好,被家长“发配”到建筑工地上来锻炼。在当今社会,不少家长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的确很矛盾,他们既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有用之才,又希望孩子不被“风吹雨打”,不吃任何苦头,一切都顺顺当当。

  究竟有没有必要搞吃苦教育?吃苦教育怎么搞才能收到实效?社会各界正在热议。

  喜子

  因为学习成绩不好,就要被校方发派到工地搬箱子、扛水泥,这样的“吃苦教育”,在笔者看来,恐怕称之为体罚更为恰当。

  中国传统文化对吃苦教育可谓情有独钟。古代的格言就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吃苦教育的故事就有“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等等,总之,就是相信吃苦教育最能锻造人才。

  吃苦教育重新受到社会的关注,应当是近些年来的事。因为对于现今上了40岁、50岁的人来说,他们的青少年阶段是吃了不少苦头的,即使没有经受上山下乡的锻炼,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饱受饥肠辘辘的煎熬的记忆还是有的。就拿刚刚为人父母的70年代生人来说,他们的成长阶段,节衣缩食的习惯也还是有的。

  吃苦教育一下子成为一种当务之急,首先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得到快速提升带来的。随着青少年物质生活水准的迅速攀升,吃苦的经历确实成为一种稀罕。

  吃苦教育的必要性无需赘言,但如何进行正确的吃苦教育却值得商榷。

  据新华网报道,日前,在兰州市红山根附近的一家工地上,烈日下,3名初中生冒着酷热,在干着搬箱子、扛水泥之类的重活,繁重的体力活与他们稚嫩的身躯显得极不相配。

  因为学习成绩不好,就要被校方发派到工地搬箱子、扛水泥,这样的“吃苦教育”,在笔者看来,恐怕称之为体罚更为恰当。教育是为了孩子的和谐发展,这种超出其体能的繁重劳动,对孩子的身体是一种伤害,与吃苦教育的初衷并不吻合。

  笔者认为,吃苦教育不是形而上学的教育,而是一种经常性的、有意识的、经过精心设计的有益的习惯培养。大致可分为“勤俭习惯培养”、“劳动习惯培养”和“体能训练培养”三个部分。对孩子的物质要求,家长应当适可而止,不能允许孩子大手大脚,奢侈浪费;对

  于孩子的日常家务劳动,家长不要越俎代庖,应该让孩子多动手参与;对于孩子的体育锻炼,家庭和学校都应该像智育教育同等重视,让他们的体魄日益强健起来。

  概而言之,家庭和学校应该执行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方针,而不应该厚此薄彼。

  李嘉全

  不能吃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不能吃苦的孩子是没有希望的孩子。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民族的兴旺发达,家庭、学校和社会应携起手来,“狠”下心来,加强“吃苦教育”。

  长久以来,家长或老师,都把“吃苦耐劳”看作是孩子必备的优秀品格,吃苦的经历也被看作是孩子人生道路上的重要一课。然而,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孩子们变得“金贵”了,学生们变得“娇气”了,养成了娇惯懒惰的习性,家务活从来不干,连洗衣服、整理书包这样的活都由家长来代劳,在学习中,没有一点点克服困难的精神,遇到难题就退缩。中小学生如此,就连素有“天之骄子”之称的大学生们也害怕“吃苦”了。

  这些现象和问题的出现,应该说社会、学校、家庭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最关键的还在于我们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出了问题。不少家长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既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有用之才,又希望孩子不被“风吹雨打”。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为孩子提供的学习条件已经相当完备,但当前学校教学在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方面是一个空白。在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这方面,我们同近邻的日本、同西方发达国家都有莫大差距。在中日两国举办的多次青少年夏令营活动中,中日孩子们身上表现出的巨大反差不就是明证吗?未来的社会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则是意志和毅力的较量,没有吃苦的精神和能力,是不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的。美国的中学生“要花钱自己挣”的口号、德国“孩子满了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的法律规定等等无不表明:“吃苦教育”,不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义务感。

  日本人教育孩子有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现在的孩子大多没有逆境可处,要想让他们成才,就要让孩子学会面对挫折、经历磨难,认识世界的复杂,人生的艰辛。

  吃苦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孩子抗挫折的能力,人为地让孩子吃苦并非挫折教育的本质。因此,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不仅是“劳其筋骨”,更要“苦其心志”。首先教育部门应把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纳入教育规划,区别不同地区的经济状况、家庭环境,因“苦”施教。其次社会要营造浓厚的氛围,加强舆论导向,讲究“苦”的层次性,区分不同年龄、层次、学历和对苦的接受程度,因人而教。第三,家庭的榜样力量相当重要。家庭生活中,家长的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劳动情感、劳动能力和劳动

  质量标准,对孩子起着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家长的表率作用至关重要,一个只知道享受的家长是决不能培养出一个能“吃苦”的孩子的。

  刘海明

  干繁重的体力活,算不算吃苦?我不否定。但是,倘若把“吃苦教育”简单地理解成“苦力教育”,虽然一字之别,真可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国人赶时髦,很是有一套的。前些年,“素质教育”很吃香,钢琴、绘画、写作什么的,没少折腾孩子。如今,素质教育不是那么热了,又赶上流行“吃苦教育”了,你看吧,城市里的家长又坐不住了。心想:可不是吗,不让孩子趁这个机会吃点苦,整天泡在“蜜罐”里,长大了怎么能独立生活呢?于是,一些家长想到让孩子打短工,哪里有最脏、最累的体力活,哪里就有家长“踩点”的影子。很快,建筑工地便成了“吃苦教育”的“练兵场”。多年来娇生惯

  养的孩子,就这样被赶鸭子上架,成了小小的建筑工人。工友们怎么评价的不好说,反正大汗淋漓的孩子,心里肯定骂这个所谓的“吃苦教育”,可把自己坑惨了。

  干繁重的体力活,算不算吃苦?我不否定。但是,倘若把“吃苦教育”简单地理解成“苦力教育”,虽然一字之别,真可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苦”字的语义很多,把“吃苦”理解成纯粹的“苦力”,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教育目的,反而容易适得其反。古人云,“自古英雄多磨难,一帆风顺少伟男。”这里的“磨难”二字,才是吃苦教育的精髓所在。

  我认识的有位家长,每到暑假,给孩子10元本钱,打发他去“练摊”卖鱼。当父亲的不指望孩子赚钱,主要锻炼孩子的经商能力。10元钱,购进什么样的鱼,如何和鱼贩子侃价;然后,在市场里如何向顾客推销自己的鱼,怎么保证不让活鱼死掉。一个假期下来,孩子通过10元的本钱,赚到了几十元的利润不算,还懂得了经商的门道,知道了家里的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这个家长,无疑是个很好的家教工作者,因为他出色地教会了孩子学会吃苦耐劳,实现了家教的本来目的。

  朱四倍

  吃苦教育的任务是教育广大青少年具备必要的知识和能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心理免疫力,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能,或者形成适当的应变能力。

  当孩子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的时候,一些家长开始不惜让自己年幼的孩子下工地,进农田,以便践行“吃苦成材”的道理。然而面对繁苦的劳动,究竟能让孩子在成长中获益多少?

  针对当前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的特点,许多有识之士纷纷主张在中小学对学生进行吃苦教育,一时间吃苦教育在全国四处开花。但透过名目繁多的“吃苦教育”,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地方的吃苦教育已经陷入了怪圈:“为吃苦而吃苦”,把“吃苦”当成了吃苦教育的目的。殊不知,吃苦仅仅是吃苦教育的手段。众所周知,当代青少年由于其独生子女的特殊

  身份而受到过分的溺爱,使其挫折承受力较差,因此不少人认为吃苦教育就是受苦教育,只要让他们多吃点苦就行了。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在进行吃苦教育的时候无视青少年的心理特点、生理特点和身体极限,使他们在教育中受到不必要的伤害,这是完全错误的。

  还有部分家长和教师认为,吃苦教育就是痛苦教育。殊不知过分的痛苦会使学生产生一种逃避和退缩的心理,产生抵触情绪,降低学生接受教育的积极性,这样反而会降低吃苦教育的效果。真正的吃苦教育,不仅应该是愉悦的,甚至应该是美的。

  笔者以为,吃苦教育的任务是教育广大青少年具备必要的知识和能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心理免疫力,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能,或者形成适当的应变能力,以排除其正常成长过程中的障碍,其目的应指向于一种心理能力,即挫折承受力。父母和家长应认真在培养孩子经受挫折的能力,让孩子们在吃苦中品尝到战胜困难的快乐。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