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受助者应问候一声周教授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1日10:18 大众网-半岛都市报

  9月10日《新闻晨报》报道,81岁的华东师大离休教授周子东资助过多少孩子他也记不清了,只是手头上有一沓汇款单。但是受助学生中几乎没人记得给他打个电话、道声问候,包括每年的教师节。周子东老师说,他并不在意孩子的问候,但他的确很想知道这些孩子是否有出息了。

  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捐助十几年的教授在教师节没有收到一声问候
,这样的结果让人感到愤怒。我们不能说这些受助者都是没良心的人,但无论是从传统美德层面考虑,还有从现在世俗的观念看,这都是不正常的现象。老教授完全不图回报的捐助,让许多困难者渡过了难关,但如果受助者连在教师节里也无问候之意,能承受这种“默默无闻的奉献”的人还能有几个?

  随着社会的进步,受助者的自尊等需要保护成为资助的重要话题,不利于受助者的行为日益不被公众接受,比如校园公示贫困生名单、受助者公共场合登台亮相等等,但这并不意味着受助者可以无所谓了,他们需要而且必须考虑到捐助方的感受,否则,这种平等和谐就很可能只是暂时的,难以长久地维持下去。

  有的资助者以协议形式约束双方行为,如此将诚信条文化的做法无疑具有现代眼光。这对那些并没有类似协议的受助者而言,应当是一种警示————受资助后杳无音信是不是因为工作忙,是不是真的就不好意思,这些都不是理由,受助者应该有点反哺意识。如果没有能力通过物质性的方式回报,至少应当让对方知道你怎么样了,特别日子致以礼节性的问候,这总是可以的。周教授的要求何其低,而连这样的低要求也满足不了,道理上说得通吗?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固然不必做到,但“杯水之恩滴水相报”总行吧?从周教授身上可以看出,他对资助者过分“溺爱”了一点。了解受助者的情况,应当是他的应有权利,当听到许多接受周教授捐助的人表示不愿与捐助者“有更多的瓜葛”时,笔者倒想反问一句:捐助者凭什么要与受助者有“瓜葛”?受助者们,你该在教师节里问候一声周教授!龚明俊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