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纪念活动以后……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1日11:00 解放日报

  上海光复路21号———四行仓库,这座显得极为老旧的建筑并未被湮没在现代都市的繁景之中。作为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活动的场地之一,这里与其它众多纪念场馆一样,吸引了众多前来的参观者。人们怀着对先辈无比崇敬的心情,“探望”这座承载着一段可歌可泣历史的保护建筑,追忆1937年8月13日淞沪保卫战打响后,八百壮士奉命死守四行仓库,与日寇激战四天四夜,誓死保国的英雄气节。然而,现场展览负责人对年轻参观者甚少的现状道出了心中的担忧:“那时候参加甲午战争60周年纪念活动的人很多,但多是六、七十岁的老人
。后来到70周年、80周年纪念的时候,活动就搞不起来了。如果我们的年轻一代不铭记历史,那么等到10年后、20年后,抗战胜利的纪念活动能不能很好地搞下去呢?”这一担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普遍性。

  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活动结束了,而我们对纪念活动的宗旨是否也可束之高阁?从道理上讲,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但现实却不容乐观。不久前,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年轻人进行“二战认知现状”调查的数据显示,二战对于年轻一代已越来越“远”;对于一些二战的关键词,知道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但是,调查又表明,74.6%的年轻人希望加强关于二战历史的教育,九成被访者认为类似今年的纪念活动今后还应继续。这样的期望让我们反思,在隆重的纪念活动以后,伴随着各种纪念热潮渐去,该如何推进人们追怀历史的脚步,延续人们重温历史的热情?

  重要的在于教育。今天我们对后代的抗战历史教育还有不少欠缺。历史教育基本上是在学校里开展,由于方式的单调沉闷,在孩子们眼里,它只是教学大纲上的一个章节,往往只停留在为应付考试的简单背诵上。而在一些国家,类似的历史教育形式多样。比如,让学生选择一位在战争期间被害犹太人的名字,然后用课外时间调查他的历史和被法西斯杀害的经过,最后全班交流各自的报告,老师根据完成情况打分。在日前央视《新闻会客厅》节目中,一位到过俄罗斯的中国抗日老战士感慨地说,在莫斯科广场上他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当有佩戴英雄勋章的老人出现时,一些家长会拿出一些钱,让自己的孩子去买一束鲜花献给这位英雄。这种从小就接受“崇敬民族英雄”教育的一代人,才是“牢记历史”的基石!这样的教育不但切实有效,而且震撼心灵。

  诚然,教育又是具体的。什么是“卢沟桥事变”?什么是“八一三”抗战?什么是“三光政策”?什么是“东亚病夫”?什么是“鸡毛信”?什么是“跑敌情”?什么是“敌后武工队”?什么时候日本军队向中国递交了“投降书”?你知道冲锋在前、勇赴国难的左权、彭雪枫、杨靖宇、吉鸿昌;坚守气节、宁死不屈的赵尚志、赵一曼、吴恒通、金方昌;群众至上、舍身为民的张思德、李林、赵傅、陈宗尧;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马本斋、张浩、周建屏、白求恩……还有狼牙山五壮士、马石山十勇士、刘老庄八十二烈士和东北抗联八女投江等英雄群体吗?所有的中国年轻人,都应该知道,清楚地知道,永远地知道这一切。我们对这段历史也就能了解越具体,感悟得更深刻。

  教育也是一种社会责任。在纪念活动中,我们的方方面面都行动起来了,形成了很大的舆论声势。这完全是应该的。现在纪念活动结束了,对历史的常规性、日常性教育和宣传如何开展,更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我们的纪念场馆还开放否?如何开放?我们的媒体还如何继续宣传那段历史?我们的学校、家庭等怎样使“历史教育”普及化、有效化?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我们去思考、去规划、去落实。

  历史是一面镜子。这正如我国西汉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贾谊所言:“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纪念活动结束了,但我们对这段历史的教育不该、也不会结束。

  陈向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