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人才培养拓新径药学教育结硕果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1日14:32 扬子晚报

  9月8日,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颁奖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国药科大学校长吴晓明教授作为获奖代表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和表彰,这是该校的光荣,也是全省人民的光荣。

  继2001年“高等药学教育面向21世纪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之后,此次由吴晓明教授主持的“21世纪初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成果
再次脱颖而出,获此殊荣,这在国内医药教育界也是不多见的。同时,该校另一项课题“基础药学理科基地建设成果”也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深化改革孕育高质量教学成果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力拓新径,硕果累累。作为我国最早独立设置的药学教育高等学府,中国药科大学立足药学这一传统优势学科,以药物化学、药剂学、生药学等药学类国家级重点学科为依托,鼓励和支持教师就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问题展开研究,积极申报各级各类教改课题,不断完善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为社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药学人才。

  2000年,吴晓明教授主持的“21世纪初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作为教育部“世行贷款——21世纪初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中的重点项目,正式获准立项,并获该工程最高额度经费资助。课题组用四年的时间将全新的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理论在全校各专业各年级学生中进行实践与应用,并将成果在全国药学类院校中进行推广,为培养新世纪高等药学人才注入了新的内涵。2003年底,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专家组对项目进行了鉴定,认为该项目“具有明显的时代性、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和示范性,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和指导作用,在同类研究中处于领先地位”。

  应对挑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民族医药产业与国际同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高等药学人才的竞争,这些都对我国高等药学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这一挑战,该成果强调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强化一种理念、构建两种模式,从而推动了三个突破、实现了四个率先,对我国高等药学教育改革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一种理念,即适应21世纪药学科学创新和医药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依据“调整专业结构,拓宽专业口径”的原则,做到“不唯药,需围药,应为药”,使各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体现为医药行业服务的特色。

  两种模式,即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相衔接,培养从事药学基础研究与创新药物研制的研究型药学人才;满足医药行业对不同专业药学人才的需求,培养适应医药生产、管理、流通、临床应用的应用型药学人才。

  三个突破,即突破了药学教育学科基础的单一化学模式,向化学与生命科学相结合的模式转变;突破了传统药学类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定位过高、目标单一的“专才教育”模式,向“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相结合的模式转变;突破了原有的按一个二级学科设课的教学框架,向建立跨多个学科的教学体系转变。

  四个率先,即率先将我国药学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介绍到国外。由吴晓明教授等撰写的多篇教改论文在《美国药学教育》上发表,并被SCI收录,首开国内药学教育先例;率先在全国开展药学基础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的整合,实现了化学、生命科学、医学和药学的交叉融合;率先建立了符合GMP要求的校内实训中心,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让学生不出校门即可体验医药企业的生产流程;率先建立了综合性药学实践体系,出版了国内第一套药学类实验双语教材。

  推广成果培养高层次药学人才

  围绕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中国药科大学教学改革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很高的辐射影响力,多次受到《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医药报》、《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报》、《高校领导参考》的专题报道。在教育部统一组织下,以中国药科大学高等药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论研究成果为主要内容的“药学专业教学改革研究报告白皮书”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以实践研究成果为主要内容的“药学类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白皮书”也即将出版。两种类型药学人才培养模式及其教学改革的经验已经被全国200多个药学类专业办学点借鉴,受益面达数万人,并接受了70多所学校400多名教师的参观学习和进修。

  学生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直接受益者。该校学生以综合素质高,理论联系实际和实验动手能力强,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毕业生连续多年供不应求。2001—2004年连续四年学校就业率在江苏省高校中排名第一,位列教育部公布的就业率第一层次。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