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世界UFO大会以无目击者理论解释牵强告终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2日03:10 新闻晨报

  【新论】

  污染下的大气透镜现象

  众所周知,大气能够透光和折射光线,因为空气在不断远离地面后,温度逐渐降低,容易在高空形成冷气团,这时当光线打在上面时就产生了折射。按照这个原理,陈跃设定在
离地表42.33千米处有一大气团,如果其中间稍厚,它就成了一块大气透镜,当光线经过大气透镜时,光线由于大气透镜作用就要聚集于一点,这个点在光学上称为焦点,焦点横向移动经过的面积为焦平面。这就是大气透镜的原理。运用大气透镜原理能够合理地解释UFO现象。

  这就可以清晰解释英国UFO减少的原因与其国内控制废气排放有关。游离的废气很容易形成气溶胶质粒,如果这些气溶胶质粒在上升过程中遇上大气比较平稳时就会形成透镜效应,也就容易产生各种光怪陆离的UFO现象,于是工业污染与发现

  UFO产生了必然联系。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也恰恰是英国UFO现象的高峰期。世界上最早的一份UFO报告就出自英国,当时正值工业浪潮的1874年。由于大量废气排向大气层的作祟,当时的英国关于UFO的报道频繁见诸报端。

  之后发生在其它国家的情况也惊人相似。1930年至1946年期间,德国及整个欧洲的UFO报告也多了起来,1947年美国也开始大量报道关于“发现

飞碟”的事例,这都与这些国家当时大规模工业化造成一定的污染不无关系。

  1980年至今中国UFO的报道开始增多,因为我们的工业发展和废气排放高峰来临。如今,英国的废气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昔日的雾都也能见到蓝天白云,成像的“毛玻璃”不复存在,因此UFO现象日渐减少。

  【释疑】

  诸多UFO之谜不攻自破

  根据大气透镜原理可以认定,为什么目击者看到的或拍摄到的UFO照片都是模糊的,这是因为大气透镜的成像质量远没有光学透镜成像质量高,所以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影像在天空中飞行,真实的UFO照片永远是模糊的。

  而UFO降落时,有些目击者看到地面上有焦痕,这是因为当大气透镜把它大面积接受到的光线聚集在地表处,这时光能就转变为热能(可以用实验得到验证),射到地面上从而产生焦痕。这也可以解释所谓的UFO飞过树林时有时为何会产生不明原因的火灾,当大气透镜的焦点落在干燥的树枝上时,光线经过透镜将光能会聚集在树枝上,这也就是很多地方原始森林莫名其妙产生大火的原因。

  UFO飞临往往只停留几分钟或十几分钟,这又是怎么回事?陈跃向记者解释,这是由于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带着大气透镜一同运转,这样所成的像即UFO也跟着移动变换,站在地表上的人则认为UFO在远去。另外,

  UFO飞来飞去都无声息,这就更加证明UFO是光现象,如果是飞行器的话,它在空气中做高速运动,必然要排开空气做功,气体在高速流动时,由于摩擦作用就必须发出巨大的声响。

  至于UFO飞来时把整个村庄都能照亮,则是由于大气透镜上下变动或水平曲率发生变化从而导致焦点上下漂移,好似在飞行。当焦点落在地表时,则表现为一道亮光扫过大地。作者:□晨报特派记者杜琛大连报道

  【现状】

  国外对UFO研究已日渐式微

  昨日,世界UFO大会在大连落幕,200多名发烧友试图在本届大会上为UFO"正身"的想法,因没有目击者、理论解释牵强等因素而不得不以失败宣告结束。与此同时,围绕UFO现象的质疑却再掀高潮,除了"反伪斗士"何祚庥、司马南直接将其鞭挞为"伪科学"外,经过多年研究的原中国光学学会会员上海学者陈跃,向记者讲述了一种更为前沿的见解---UFO现象其实就是一种自然现象,运用大气透视镜原理就可以解释。

  在陈跃看来,号称五大洲精英会聚的世界UFO大会似乎有些滑稽。

  对于该研究在中国突然冒出的大量拥趸,陈跃有些担心,因为UFO研究在国外的情形与中国的情况恰恰相反,世界性范围的U鄄FO研究已日渐式微。

  早在4年前,世界最大、最正规的具有五十多年历史的英国UFO研究所就已经关闭,而在去年,具有27年历史的俄罗斯U鄄FO研究机构也悄然关闭。

  英国当局当时对于UFO研究所关闭的解释是,近年在英国发现不明飞行物的事例日渐稀少,众多的研究人员无所事事,因此该机构不得不解散。

  有意思的是,这几个国家就专门的UFO研究机构关闭从没有发表令人满意的解释,但陈跃分析认为,这几个国家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之前所谓的UFO现象其实是一种光学效应,被称为世纪之谜的UFO,正逐渐褪去它那神秘的面纱,而这与陈跃的理论不谋而合。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