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故地·故人·故事(九)欢喜岭上呜咽城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2日03:16 燕赵都市报

  本报记者 李复生 贾俊秋

  作为扼险倚边、拱卫京师的军事重镇,古城山海关经历、见证了历史上诸多重大事件,这些大事件有惊天动地的英雄壮歌,也不乏千夫所指的宵小行径。361年前的春天,距关城东一公里之遥、我们现在称作威远城的地方,就上演过一出卖国求荣的丑剧,这出剧后来被证明,它改变了当时满清军事力量与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及朱明残余力量的对比,从而改变
了中国历史的走向,明清两代王朝的更迭由此已不可避免。

  丑剧的主角大家都知道,就是那位所谓“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大汉奸吴三桂;而小小的威远城,也由此在山海关,乃至中国古代史上被大书特书,成为关城一处重要的历史遗存。在此次古城保护开发的招商名单中,威远城旅游开发项目也赫然在列。

  威远城,明代称威远台,就坐落在城东的欢喜岭上。山海关文保所曾对威远城与威远台的名称做过详细考证,得出的结论是:“台”与“城”是不同年代的两座建筑。“台”在“城”之前,根据文献推断大致建于明正统七年或万历八年,并非旧志记载为吴三桂所筑。按其坐落的地形,正处于山海关城外前哨要冲之地,可确定系一座建筑独特的烽燧。此台东与边墙子烽火台、西与山海关城东门镇东楼成一轴线,互为守望。建筑为四方台,每边约长26米,周长104米,与清光绪四年《临榆县志》记载“周方七十步”相符。台原系土筑砖包,下砌条石,已于解放前被毁,仅存2米余高的土台。

  而出现“城”的概念,应始自清光绪年间两江总督曾国荃率军驻防山海关,在威远台地方筑围建城。这座夯土方城全部为就地挖壕取土所筑,城围614米,外墙高6米,内墙高2.6米,仅南墙设有城门,四面内墙建砖洞,系储藏粮草、火器及驻兵设施。附近老一辈村民称作“十八洞”的,就指的这些砖洞。

  三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登上欢喜岭,饱受风雨和战火剥蚀的土城仍在,拖着它残破的躯体,漠然面对历史的天空。登上土城,踏着萋萋芳草,仍可绕城一周。而城中满目是绿油油的庄稼,拥着一座轮廓已然模糊的高台,台上衰草荆棘丛生,零落散布着残砖断石,俨然一座巨大的荒冢,似在无声诉说曾发生在这里的波谲云诡、惊天巨变。

  让我们还是回到那个与威远城有关的故事中来。清康熙八年的《山海关志》是这样记述的:“四月,李自成来攻山海……二十一日,李自成至关,两镇官兵布阵于石河西,大战自辰至午……二十二日,清兵至欢喜岭,主帅(吴三桂)同绅衿吕鸣章等五人,出见摄政王(多尔衮)于威远台,拜毕,命坐,谕云:‘汝等欲为故主复仇,大义可嘉。予领兵来,成全其美。但昔为敌国,今为一家,我兵进关,若动人一株草,一颗粒,定以军法处死。汝等分谕大小居民,勿得惊慌。’语毕,赐茶,免谢。各乘马先回。”

  主持此《山海关志》编撰的人叫佘一元,这段记述也系他所撰。佘一元,山海卫人,明末举人,清顺治四年进士,曾任大清朝员外郎。当年吴三桂带领山海关五位地方绅衿到威远台去跪拜多尔衮,剃发称臣,请击闯王,这位佘一元就是五位绅衿之一。这段记述,也以目击者的身份,确凿地证明了发生在威远台上的历史活剧。

  此后的故事天下知晓:农民军血染石河、折戟沉沙,大清铁骑狂飙突进、问鼎中原,那位冲破了忠孝道德防线的青年狂人吴三桂,也终于在愈行愈远的惯性中归于覆灭。不变的只是欢喜岭上那一抔黄土,那一方沉默的土城。

  然而,在我们的采访中,很为这座土城的名称迷惑:除了“威远城”、“威远台”,因为吴三桂在此投靠清廷,人们又称之为“受降城”,而在民间,它还有“呜咽城”的称谓。孟姜镇乔家沟村是距城最近的一个村子,我们向84岁高龄的村民赵清求证时,老人告诉我们,欢喜岭又叫凄惶岭,过去流放戍边、闯关东者回归时欢喜异常,临去时却凄惶无限,所以得名。老百姓管岭东一条深沟叫流泪沟,管威远城叫呜咽城,大概都是这个意思。1924年第二次直奉大战在这里鏖兵半月,士兵百姓伤亡甚重,威远城附近嶙嶙黄土不知埋下多少尸骨。至今每每大风掠过城下沟谷,风声听起来如泣如诉,动人心魄。

  欢喜岭上呜咽城,它不仅见证了历史转折偶然与必然的辩证统一、政治投机者的卑劣嘴脸,也记录了战争的残酷、人民的苦难,作为古城山海关的珍贵历史遗存,具有重要的教育和警示作用,是不可多得的历史固化教材。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