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冷战时期中国遭遇5次核威胁(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2日03:50 重庆晚报
冷战时期中国遭遇5次核威胁(组图)
冷战时期中国遭遇5次核威胁(组图)
冷战时期中国遭遇5次核威胁(组图)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军控、裁军与防扩散努力》白皮书后,不少人开始谈论另一个话题:拥有核武器的国家理应效仿中国,但遗憾的是,截至目前中国仍是惟一作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承诺的国家。反过来,作出这一承诺的中国,却曾遭受核打击威胁。第1次:朝鲜战争期间

  第一次威胁要对中国使用核武器,发生在1950年朝鲜战争期间。在持续3年的朝鲜战争中,杜鲁门总统说:“我们一直在考虑使用原子弹!”艾森豪威尔总统也发出过类似的威胁。

  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并非口头威胁,美军真的制定了代号为“地铺行动”的全面核战争方案。1950年11月28日,美国海军少将拉洛请求参联会动用原子弹以粉碎中国军队入朝作战的企图,掩护“联合国军”撤出朝鲜半岛;1951年1月11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西敏顿建议对中国实施核突袭,同时向苏联发出最后通牒,警告其不要轻举妄动;1951年2月1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举行全体人员会议,要求美国政府做好对付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8月14日,参联会开始认真研究在朝鲜半岛使用新型马克IX型和W—19战术核弹的具体方案;1953年5月19日,参联会请求发动一场将战场扩大到朝鲜半岛之外的全面进攻计划,手段包括使用核武器;11月27日,英国首相丘吉尔和法国总理勒尔内强烈反对美国动用核武器。第2次:越南战争第一阶段

  1954年3月,3000法军在奠边府陷入越南人民军重围。3月8日,法国将军厄雷飞赴华盛顿向美国人求助;3月25日,美国陆军作战部门建议在越南动用核武器;4月7日,艾森豪威尔总统提出了所谓“多米诺骨牌原理”:如果越南落入共产党人手里,那么整个亚洲就会陷入红色海洋之中;4月10日,艾森豪威尔总统派国务卿杜勒斯和拉什福德上将飞赴欧洲,向盟友们推销“秃鹫行动方案”。按照这一行动方案,美军将对越南人民军发动核攻击,而美国战略空军司令部同时实施“基础作战方案”,准备动用735架战略轰炸机满载1750枚核弹头对中国和苏联实施全面核打击!好在法国还算明智,4月23日,法国外长拒绝了美国向法国提供两枚原子弹的“帮助”;5月25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和拉什福德上将再次提议,如果中国军队支持越南人民军进攻河内的话,就立即用原子弹轰炸中国!6月19日,艾森豪威尔质疑道:“用原子弹轰炸中国实际上意味着轰炸苏联。如果这种情况发生,美国将如何应对?”第3次:金门马祖危机期间

  美国第三次企图对中国实施核攻击是1954年9月解放军炮轰金门期间。9月12日,美国参联会建议用原子弹攻击中国;11月23日,中国公开审判13名朝鲜战争期间入侵中国领空被击落的美军飞行员,参联会再次要求用原子弹打击中国。

  1955年年初,美国认为中国将对金门、马祖发起总攻,担心美国可能会卷入一场规模更大的战争之中。美国再向中国发出核威胁,称如果台湾海峡发生战争,美国准备使用战术核武器。

  1955年2月15日,英国首相丘吉尔强烈反对美国动用原子弹帮助蒋介石“保卫”金门、马祖;3月15日,艾森豪威尔公然声称:“你们能用炮弹,我们就能用原子弹。”这一说法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不满,北约外长们一致强烈反对美国对中国实施核攻击。 第4次解放军炮轰金门期间

  1958年8月23日,解放军开始炮轰大小金门。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特文宁在一次高层会议上提出:“向中国大陆沿海地区的5个机场各投一枚当量为7000吨-1万吨的战术核弹,观察中国的反应。”

  8月24日,特文宁要求总统授权第七舰队司令以动用原子弹的权力。9月7日,苏联明确告诉艾森豪威尔总统,如果美国用原子弹攻击中国的话,那么苏联将坚定地站在中国这边。第5次:珍宝岛冲突期间

  1969年3月,中苏两国在珍宝岛发生武装冲突。苏联国防部长格列奇等军方强硬派主张准备动用核弹头,对中国实施“外科手术式核打击”。当时的苏联驻美大使多勃雷宁甚至奉命在华盛顿紧急约见了基辛格,向美方通报苏联准备对中国实施核打击的意图。美国总统尼克松认为,苏联对中国实施核打击并不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遂决定采取某种措施通知中国。1969年10月15日,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接到报告:中国的导弹基地已进入临战状态,美国也已拟订了同苏联进行核战的具体计划。勃列日涅夫愤怒地喊道:“美国出卖了我们。”

  网络编辑:李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