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从新版《梁祝》看名剧革新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2日08:18 东方网-文汇报

  ●戴平

  ●经典剧目也可以作适度修改。这涉及到一出名剧能不能在新时代做到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对于任何一个剧种和剧目而言,革新同继承和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对于经典剧目,剧院不仅要传承前人的遗产,而且需要随着时代发展和观众审美要求变化进行再创造

  ●戏曲作为一种戏剧艺术样式,它是以演员表演为中心的活体艺术,它的存在是离不开演出和观众的。越剧要在新时代为新的观众所认可,必须研究他们的爱好,研究他们的审美需求和情趣

  ●2005年版《梁祝》的成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对经典作品的守望和可持续发展统一的范例。它找到了一个越剧艺术传统与现代戏剧观念相融合的全新载体,展现了迈向新世纪越剧的异彩霞光。它既团结了老观众,又吸引了一大批新观众,使传统的经典名剧获得了新的生命力,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

  上海越剧院为庆祝建院50周年,经过多年酝酿和准备,创排了2005年版《梁山伯与祝英台》,近日公演,果然不负众望,再度大放异彩,令人耳目一新。

  重新排演这样一出越剧的传世之作,确实是有风险的。因为“梁祝”爱情传说是中国四大民间故事之一,源远流长,家喻户晓。自上世纪50年代问世的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已成为当时戏曲舞台艺术一个原创性的标志性剧目,被拍成我国第一部彩色电影。它对音乐与舞剧等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享誉海内外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源于这部作品。《梁祝》作为越剧的代表作走向全国后,几十年来在各地流传,它的剧本、唱腔、表演和舞美设计已经定型,在老观众中已家喻户晓,许多唱段耳熟能详。作为一部经典性的越剧代表作,要不要改,能不能改,的确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我认为,经典剧目也可以作适度修改。这涉及到一出名剧能不能在新时代做到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对于任何一个剧种和剧目而言,革新同继承和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发展离不开继承,继承也离不开发展,在发展中继承是最好的继承。因为每个时代的精品,虽完美但不是无缺。在昨天,《梁祝》虽然被公认为越剧“四大精品”之一,但它在二度呈现上受到历史条件的局限也是显而易见的。越剧经典作品的守望和可持续发展,应当努力做到有机的统一。因此,在今天,我们更应强调在发展中继承,把发展作为保存的生命载体。对于经典剧目,剧院不仅要传承前人的遗产,而且需要随着时代发展和观众审美要求变化进行再创造。进入21世纪后,这出传世之作的确具备了再创造,特别是新的二度创作的基础与较大的空间。

  越剧发展的历史也说明:越剧全盛之日,既是继承完美之时,又是发展创新活跃之时;反之,抱残守缺,停滞不前,越剧的生命力便萎缩,只能逐渐衰亡。近代学者吴梅在《中国戏曲概论》中研究昆曲的盛衰时指出:“乾隆以上,有戏有曲;嘉道之际,有曲无戏;咸同以后,无戏无曲矣。”这是很有见地的。“无戏无曲”四字,形象地说明了许多戏曲剧种的衰落局面。如果越剧不思进取,吃老本,那么,“无戏无曲”这一天,迟早也会到来。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看《梁祝》的重排新版,有着很不寻常的意义。

  我们还注意到,越剧这份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同古建筑这类物质遗产的最大的不同,即戏曲作为一种戏剧艺术样式,它是以演员表演为中心的活体艺术,它的存在是离不开演出和观众的。“没有观众就没有戏剧”,这是戏剧美学的基本原则。广大观众是谁也替代不了的、最有权威的终审裁判官。戏剧假如失去了观众的观赏,纵然台上花样百出,也是枉然。观众又是流动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观众,观众的欣赏趣味是不断变化的。21世纪的观众的口味,受到当代经济、政治、科技发展、生活方式进步和多种多样的艺术思潮的影响,显然是和20世纪60年代的观众不一样的。今天的越剧是演给今天的观众看的。因此,越剧要在新时代为新的观众所认可,必须研究他们的爱好,研究他们的审美需求和情趣。这也是重排《梁祝》的又一个理由。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上世纪40年代的越剧改革中,袁雪芬等艺术家和新文艺工作者合作,对越剧这个剧种进行了全面的革新,使它在美学形态上得到了整体的提升。《梁祝》这出戏,从剧本到表演,都作了去芜取精的整理改编,使之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焕然一新。近年来,袁雪芬、傅全香等老一辈艺术家一直提出重新创排《梁祝》。当2005版《梁祝》立项后,她们亲自给予指导,倾情支持和鼓励主创人员大胆创作。这种支持改革、老而弥坚的精神,特别难能可贵。

  京剧大师梅兰芳对京剧改革曾提出过“移步不换形”的著名论点。这次上海越剧院重排《梁祝》,也做到了“移步不换形”。所谓“移步”,即要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前进;所谓“不换形”,即力争做到尊重传统和老一辈艺术家创造的艺术成果,尊重观众欣赏的心理定势,对文本和流派唱腔不搞所谓“颠覆性的创作”。新版《梁祝》在保留戏的主要情节和人们熟悉的唱段的基础上,又按照现代审美取向,从过去由于时代原因偏重于反封建礼教的意念转换为赞美梁山伯与祝英台超越时空的生死恋情;从过去偏重于现实主义的创作转换为凸显作品的民间性、抒情性和浪漫性,力求更加悦目、悦耳、动情,使观众得到更大程度的审美满足。新版《梁祝》在艺术的总体构思中同样有许多出色的创造。它原汁原味地保留了经典的、脍炙人口的“十八相送”、“楼台会”等精彩唱段流派和富有特色的伴唱,从本质上保持了越剧的传统程式和精华,又吸收了现代戏剧的各种舞台表现手段,因而在视觉和听觉上,更加美妙,更具表现力,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

  2005年版《梁祝》的成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对经典作品的守望和可持续发展统一的范例。尽管它还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但它毕竟找到了一个越剧艺术传统与现代戏剧观念相融合的全新载体,展现了迈向新世纪越剧的异彩霞光。它既团结了老观众,又吸引了一大批新观众,使传统的经典名剧获得了新的生命力,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

  (作者为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