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优质化现代化国际化 --解读我市推进教育强市建设六项重点工作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2日09:43 无锡日报

  本报讯在刚刚结束的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教育强市建设六项重点工作的决定》,这份长达7000多字的文件显示了我市建设全国一流教育强市的战略眼光,直接关系到无锡教育的未来发展。那么,该如何理解这“六项重点”?它对百姓又会产生哪些影响?昨天,记者为此专访市教育局负责人,倾听权威解读。

  加快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提
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终身成长奠定坚实的素质基础。

  【解读】建设教育强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全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今后,我市将不断加强德育工作,以深化课程改革为抓手,切实转变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能力的倾向,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不断完善评价体系,把品德和智力、知识、能力统一纳入学生评价体系,引导学校从生源竞争向办学水平竞争的转变。

  加快推进素质教育质量和品牌工程。强化基础教育优质、均衡、高效的价值取向,全面提高基础教育阶段各类学校的办学质量和竞争能力。

  【解读】无锡的优质生源,已经成为国内外院校争抢的目标。增强无锡教育的吸引力,使国内外学生近悦远来,就要在实现底线公平的前提下,加大对优质教育体系的构建力度。通过教育布局结构的调整,加快重点示范学校的建设,集中一定力量办好几所在国内乃至国际有影响的普通高中,使之成为吸引国内外生源、培养精英人才的基地。同时提升相对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努力追求在优质教育平台上的教育公平。

  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倍增计划。适应打造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的要求,全面加快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加快建成区域性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中心,强化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解读】高等教育是我市建设教育强市的薄弱环节,也是关键环节。要在扩大规模的基础上,形成特色,提升水平。到2007年,江南大学在校本科生要达到2万人以上。我市现有高技能人才与实际需求至少缺口50%,处于严重供不应求状态。为此,我市必须多渠道加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使中等、高等职业院校平均在校生规模分别达到5000人和1万人左右。到2010年,各类培训每年达到40万人次,学历教育和培训规模比去年翻两番。

  加快推进教育国际化和教育服务贸易。适应开放型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在国际范围内吸引各类优质教育资源来锡办学,培养国际化优秀实用人才,构筑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开放教育体系。

  【解读】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教育从过去主要面向本地转为面向全国、面向世界,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服务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已经是势不可挡。同时,一个地区的教育国际化水平如何,不仅关系到这个地区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高低,而且关系到这个地区综合发展环境的优劣。无锡要建设教育强市,必须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进而加速整个经济社会的国际化进程。到2007年,全市开展“双语”教育实验的学校要达到50所。积极开展国际国内教育服务,加强教育国际融合,办好一批高水平的外商子女学校,形成外籍子女入学的集聚效应。

  加快推进教育管理与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多元办学、学校自主、依法规范的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充分激发各类办学主体及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加快发展、科学发展。

  【解读】无锡教育要再创新的优势,必须创新教育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学校用人制度,要让一切有利于教育发展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义务教育应坚持以政府举办为主,社会力量举办为补充,重点提高对农村义务教育的保障水平。而非义务教育应实行更灵活、开放、多样化的办学体制,放手发展民办教育,鼓励优质学校采取多种形式放大教育资源。今年年底前,无锡市学校管理中心将正式挂牌运行。从明年起,市教育局所属小学、初中原则上划归各区管理。全面实行教师聘用制,面向社会招聘具备教师资格的优秀人才从教,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加快推进各类扶困助学机制的建设。根据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加快建立扶困助学保障机制,切实加大对弱势群体接受教育的扶持力度。

  【解读】教育关系到人一生的成败,教育公平是社会平等的基础。而保障公民受教育的权利是政府应尽的义务。从今年秋季起,符合条件的四类学生接受义务教育,享受“两免一补”政策。

  其它经济困难学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也可酌情减免学杂费。今后,各级财政还将不断加大对教育的经费投入,形成教育投入的优先和稳定增长机制。此举意味着无锡教育将获得强劲的财力支持,实现历史性的跨越。(薛蕾)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