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西藏自治区教育事业发展与展望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2日11:21 中国西藏新闻网

  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也是西藏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40周年。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标志着西藏各族人民迈入了当家作主的新时代,走上了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的光明大道。社会制度的跨越,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人民群众对文化知识的渴望,使西藏社会主义民族教育事业得到较快发展。

  据有关资料记载,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前的教育形态主要有寺院教育、官办教育和
私塾教育等。由于西藏长期处于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的社会形态中,政治、经济和文化被三大领主所垄断,占人口95%以上的农奴和奴隶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随着昌都小学、拉萨小学等首批新型现代学校的创立,在两种政权并存,政治局面非常复杂的情况下,现代民族教育已开始显现蓬勃发展的势头。到1958年底,全区已有公办小学13所,在校学生2600多人;初级中学1所,小学附设初中班2个,在校学生342人。另外,有公学1所,干校1所,在校学员3000多人。1959年,民主改革取得了伟大胜利,彻底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依附在旧制度上的官办学校、寺院教育、私塾教育相继瓦解和削弱,为西藏社会主义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了重要的社会历史条件。在1959年到1965年的6年时间里,西藏现代民族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据统计,1965 年全自治区小学达1822所(其中公办小学87所,民办小学1735所),在校生66781人,全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30%左右;中学4所,在校生1359人;中等专业学校1所,在校生465人;高等学校1所,在校生2251人(其中本专科生363人)。创办了学前教育,并有了一定的发展,全区有幼儿园9所,入园儿童700余人。这一时期,干部、职工教育也得到较快发展,16000余名干部、职工接受了各种培养、培训。一个从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到中等专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以及成人和干部教育的民族教育体系的雏形初步形成。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和中央第三、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的建设和发展,西藏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藏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的、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

  (一)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教育结构不断优化。40年来,西藏教育事业持续快速发展,已形成了一个涵盖

幼儿教育、义务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较为完备的现代民族教育体系,以藏族为主体的各民族人民接受教育的权利得到了保障,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截止到2004年底,全区已有各级各类学校1010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4所,中等职业学校10所,中学110所,另有教学点1850个。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达486352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17人,普通高校本专科生14731人,比1965年提高40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1.4%;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8549 人,比1965 年提高4.5倍;普通高中在校生26740人,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27.5%;初中在校生109148人,初中入学率达到70.7%;中学在校生比1965 年提高128倍。小学在校生327067 人,比1965年提高4.9倍,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4.7%。全区已有63个县基本普及六年义务教育,31个县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46.2%,有49个县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脱盲县人口覆盖率达到70.8%,全区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22%。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西藏总人口为261.63万人,其中接受大学教育的3.3万人,占总人口的1.3%;接受高中、中专教育的8.88万人,占3.4%;接受初中教育的80.1万人,占30.6%。与1990 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2000年西藏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受教育程度的由565人上升为1262人;具有高中受教育程度的由2120 人上升为3395人;具有初中受教育程度的由3849 人上升为6136人;具有小学受教育程度的由18576 人上升为30615 人。

  (二)教师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以藏族为主体、结构合理、满足教育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基本形成。1965年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共有正式教职工3410人,其中高等学校703人,中等专业学校110人,中学122人,小学2475 人。到2004年底,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共有教职工29941人(其中援藏教师179人,离退休教师3496 人),比1965 年提高8.8倍。高等学校在职教职工1870人(其中少数民族778人,占41.6%),比1965 年提高2.7倍;有专任教师1081人,其中有博士14人,硕士109人,本科836人。中等职业学校在职教职工1155人(其中少数民族499人,占43.2%),比1965 年提高10.5倍;有专任教师774人,其中研究生12人,本科511人。中学在职教职工8247 人(其中少数民族4495人,占54.5%),比1965 年提高67.6 倍;有专任教师7371人,其中研究生17人,本科3893 人,专科3130人。小学在职教职工14378 人(其中少数民族12845人,占89.3%),比1965 年提高5.8 倍;有专任教师13610人,其中本科133 人,专科3823人,中师8801人。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3.7%、94.7%、78.2%。全区幼儿教育在职教职工616人,在园幼儿8204人。

  (三)教育投入大幅度增加,办学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不断增加对教育的投入。1952年—2004年西藏教育累计投入资金约120.7 亿元,其中教育事业费总投入约92亿元,教育基本建设总投入约28.7亿元。1965年,全区教育事业费约348.5 万元,占全区当年财政总支出的3.08%。2004 年全区教育经费总投入23.4亿元,比1965年增长了674倍。其中教育事业费14.2 亿元,教育基本建设投入7.2亿元,其他经费投入2亿元。1966年至1978年,自治区预算内教育基建投资2163.6 万元,建成高等学校3所,校舍建筑面积12.3万平方米;中专学校5所,建筑面积26.3万平方米;中学48所,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小学482所,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中央在确保西藏教育事业经常性费用的同时,加大对教育基本建设的投入力度,大力改善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国家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工程,对西藏教育的投资总额达24.3亿元。“十五”期间,加大了对西藏中等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安排了1.35亿元专项资金,用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基本建设。目前,西藏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筹建工作也基本完成。2003年中央政府决定投资5.33亿元,实施西藏大学改扩建工程,现已完成投资8200万元。经过数十年建设,截至2004年底,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共有校舍建筑面积429万平方米,其中高等院校44.2万平方米,中等职业学校23.3万平方米,普通中学144.4万平方米,小学210万平方米,幼儿园7.1万平方米,极大地改善了西藏教育的办学条件,为西藏教育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办学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四)制定各项教育法律法规,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西藏自治区结合西藏的特点和实际发展情况,先后制定颁布了《西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西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办法》、《西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办法》、《西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等地方性法规;制定实施了西藏自治区义务教育发展规划、扫盲工作规划、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扫盲标准及评估验收办法、普及义务教育标准及评估验收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和规范性文件。通过制定具有地方特点、体现西藏实际的法规、制度和其他规范性文件,进一步规范了教育管理行为,提高了教育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为了帮助农牧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国家拨出专款在西藏农牧区实行了以寄宿制为主的中小学校办学模式,并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农牧民子女实行免费的“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的“三包”制度。对高中阶段农牧民子女住校生实行助学金和奖学金制度。自治区分别于1985年、1994年、2001 年和2005年对享受“三包”的范围和标准等进行了调整。从1983年的小学生年均经费标准约306元,中学生年均经费标准约355元调整到1994年的享受一类标准的小学生年生均经费标准为795元至815元之间,中学生为940元至960元之间;享受二类标准的小学生年生均经费标准为554元至574 元之间,中学生为670元至690元之间。2001年进一步将“三包”范围扩大到在县、乡镇、村完全小学寄宿制学校就读的农牧民子女。2005年再次提高“三包”经费标准,小学每生每学年提高到1000元,其中伙食费850元,服装费、装备费、学习用品费等150元;初中每生每学年提高到1150元,其中伙食费950元,服装费、装备费、学习用品费等200元。边境地区中小学“三包”经费在此标准上各增加了100元。“三包”政策和助学金、奖学金制度的全面落实,极大地减轻了西藏农牧民的负担,提高了农牧民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有力地保障了农牧民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

  (五)在内地创办西藏学校,帮助西藏培养各类专门人才。1984年国家为加大西藏各类人才的培养力度,帮助西藏更快更多地培养人才,决定在北京等省市筹建3所西藏学校,在上海等16个省(市)的中等以上城市各选择条件较好的一、二所中学举办西藏班,从1985年起招收以藏族为主体的西藏学生到内地学校学习。1989年开始,又在内地举办西藏高中班(校)、各类中专班,1992年内地班部分学生进入内地高等院(校)学习。现已有北京市等21个省(市)为西藏办有33个西藏班(校),其中独立设置的内地西藏班高级中学3所,内地西藏高中班办班学校8个,内地西藏初中办班学校20个、内地西藏班师范院校2所。并且从2002年起每年在内地18个省(市)57所省市重点高中散插西藏初中应届毕业生360余名,形成了全国支援西藏发展教育事业的大好局面。这是我国民族教育史上的一个创举,也是新时期我国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最新成果之一。20年来,已累计招收培养内地西藏初中班学生29500余名,现已有2900余名大学本科生、11000余名中专生毕业返藏参加工作。有些毕业生已成为各行各业的业务技术骨干,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2004年,内地各类西藏班(校)在校生达14500人,其中内地西藏班初中在校生6700 多人,高中在校生4300多人,中师在校生600多人,中专在校生100多人,高等学校在校生3154人。2004 年内地西藏初中班招生规模达到1800名,高中班招生规模达到1600名,五年制师范类招生达到200名,普通高校招生规模达到1100 名。

  (六)教育援藏力度加大,进一步加快了西藏教育的发展。中央在帮助西藏发展教育的过程中,一直坚持资金投入、选派教师和教育管理干部相结合,支援西藏教育。从20世纪50年代到2000年,全国共选派援藏教师6800余名,他们与西藏人民一道为发展西藏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上世纪80年代,中央相继召开了两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两次教育援藏工作会议,国家有关部委和各省市采取多种措施,帮助西藏发展教育事业。除保证正常的教育事业费以外,先后两次拨专项资金3700万元和6800万元,用于改善西藏的中小学建设。1993 年国家第三次教育援藏工作会议决定投资4100万元,1994年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的援藏工程中教育工程投资6900万元,改善西藏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制定了教育援藏工作“长期坚持,努力搞好,实行对口、定点、包干责任制”的方针,由北京、上海、天津、江苏、陕西、河北、辽宁、山东、广东、福建、浙江、湖南、湖北、四川等省市和中央有关部委分别支援西藏有关地市和中等专业学校,对口支援省市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对西藏的教育给予极大帮助和支持。仅1995年至2000年,各对口支援省市为西藏教育投资达2.95亿元,选派援藏教师117人次,培训西藏教学管理人员、教师273人次。2001年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至2004年底,全国17个省市,17个大型国有企业对口支援我区7地市教育援藏项目188项,资金总额2.37亿元;30所内地高等院校对口支援我区三所高等院校项目38项,师资援助和培训70人次,援助资金总额达970万元。

  (七)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以藏语文教学为主的教学体系不断完善。西藏自治区十分重视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和发展,为保障藏语文的学习、使用和发展,制定了《西藏自治区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文的若干规定》及其《实施细则》,规定自治区各级各类学校的藏族学生,必须把藏语文列为主课,其他课程原则上以藏语文教学为主;小学藏族学生全部使用藏语文教学,中学藏族学生的语文课以藏语文为主,其他课程逐步实行藏语文教学。区内大中专学校藏族学生把藏语文作为必修课,并具体规定毕业生应达到的藏语文水平,没有达到规定要求的学生不予毕业。区内大学、中专和中学的升学考试,藏族学生必须考藏语文,同时鼓励汉族和其他民族学生考藏语文。农牧区成人扫盲全部使用藏语教材,把藏语文识字率作为是否脱盲的评估标准。自治区人民政府高度重视藏文教材的编写和翻译,不断充实编译力量,加快教材编译步伐,积极编译出版各科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至1985年,共完成编译、出版教材500多种,并进入学校课堂。藏语文教学的广泛开展,藏语师资的大量培养和藏语文教材的普遍使用,为藏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和藏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从1995年至今,完成翻译教材和自编乡土教材393种(含大纲、课本、教参、练习册等),其中翻译教材252种,新编教材141种。

  (八)积极推广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西藏现代教育技术起步较晚,1985年,中央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的43项援藏工程之一的西藏自治区电化教育馆正式成立。随后各地市电化教育馆或电化教育中心相继建成。现代教育技术进入我区,为我区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出了重大贡献。20多年来,我区现代教育技术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事现代教育技术的专业人员队伍逐渐壮大,到2004年,全区已有200多名从事教育技术的工作人员。此外,各级中小学都有专职或兼职电教员。作为全区电化教育的管理机构———自治区电化教育馆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负责组织全区中小学电化教育工作,对全区1000多名教师进行了教育理论和技能的培训,为各级中小学教师利用幻灯机、投影机、录音机等常规电教设备和软件进行辅助教学,提供设备、技术支持和服务。制作了《小学藏语文》、《小学数学》(藏语)1至12册,《初中代数》(藏语)、《藏语扫盲》、《初中藏文文法》、《因明学》、《天文星算》、《农牧区实用技术》等系列录像教材;《小学藏语文》1至12册录音教材和幻灯片。

  进入新世纪,现代教育技术有了新的发展,为我区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遇。在教育部、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和李嘉诚基金会的关心与支持下,近年来,我区建设光盘教学播放点1763个,覆盖全区95%的教学点;建设卫星教学收视点903个,覆盖全区98%以上的中小学校;为中学建设多媒体计算机教室52间。此外,从2003年起,自治区教育厅每年拨出500万元教育信息化建设专项经费,已为210个乡镇小学建立了有线教育电视系统。现代教育技术和远程教育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我区现代教育技术环境,改变了我区信息技术教育落后的局面,也为我区中小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提供了基本条件。教育部门重视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自2002年以来,已有中小学教师5000人次接受了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培训,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有了明显提高。教育卫星电视节目从无到有,得到了迅速发展。截至2004年,已播出《西藏教育晨报》(藏、汉)、《考试联盟》、《新闻深呼吸》、《我们在现场》、《深情2004》、《高原小百科》、《考试咨询》等栏目及中小学各学科电视教材、教育节目11000小时。回顾西藏教育40年发展历程,我们历经了艰难曲折,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主义民族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健康发展。但由于西藏特殊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原因,现代教育起步晚,教育整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基础薄弱、不稳固;管理队伍、教师队伍建设任务繁重;教育结构、机能不够健全;教育投入仍明显不足,办学条件仍需大力改善;“两基”攻坚和巩固任务艰巨。这些都是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也是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科学规划、精心部署、认真实施、狠抓落实。

  ———全面完成“两基”攻坚任务,巩固、提高“两基”成果。“两基”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是全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在“十五”期末完成“两基”规划任务的基础上,至2010年全面完成“两基”任务,并进一步做好巩固、提高工作。具体目标:全区小学在校生达到35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以上(其中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80%以上);区内外初中在校生达到16万人以上,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95%以上(其中残疾少年入学率达到80%);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3%以下。

  ——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多途径扩大高中阶段教育资源。未来几年,全区初中毕业生将逐年递增并达到最高峰,要调动各种因素,多种形式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区内外高中阶段在校生达到10万人,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60%。积极促进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发挥各自所长,办出各自特色。

  ———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努力扩大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在“十一五”期间,要进一步拓展高等教育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办学条件的改善,多渠道、多形式积极扩大高等教育规模。高等学校在校生达到3.5万人(区内高等学校本专科在校生达到2.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初步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形成大扩招———大建设———大发展———大提高的格局。高等学校教学、科研水平和技术创新、服务能力明显提高。抓好“西藏大学重点建设工程”和“区部共建”项目,2010年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国家级重点学科5个,区级重点学科20个以上。建设国家级重点实验室5个,区级重点实验室20个。高校博士学位授予点2个,硕士学位授予点达到20个以上,研究生规模发展到1000人。加快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并进一步办出特色。———高校重点学科带头人、科研骨干和高新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取得重大进展。落实内地高等学校对口支援我区高等学校计划,院(系)综合办学条件基本达到教育部规定的有关标准。切实发挥内地高等学校西藏干部教育培训基地的作用,办好在职干部

专升本和攻读研究生学历教育,做好定向培养人才工作,做好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

  ———大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三教统筹”,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农牧区学校的综合功能。实施“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大力发展农牧区职业教育,重点建设好地(市)、县级骨干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建立地、县、乡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培训网络。开展农牧区成人教育,促进“农科教”结合。逐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使劳动者素质明显提高。

  ———积极发展学前教育,重视儿童早期教育。城镇学前教育基本满足社会需求。普及农牧区学前一年教育,逐步发展农牧区学前二年和三年教育。到2010年,全区学前一年教育儿童受教育率达到80%,学前三年儿童受教育率达到30%。

  ———努力提高人民受教育程度,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到2010年,力争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年以上,就业人口中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达到15%以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达到8%。

  ———积极鼓励、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办学。要积极鼓励、加强引导,调动社会力量举办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积极性,使社会力量办学成为我区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力量。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到2010年,全区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8%以上,其中大专学历层次的达到85%以上;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8%以上,其中本科学历层次的达到85%以上;高中阶段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5%以上,其中研究生学历层次的达到15%左右;高等专科学校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的达到60%以上;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达到一定比例。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结构和年龄结构更为合理,数量、知识结构基本满足学校的规模发展和课程改革的需求。

  ———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新建、改扩建一批以农牧区初中为主的寄宿制学校,保障“两基”攻坚县扩大义务教育规模的需要。各级各类学校校舍、图书、教学仪器设备、文体设施基本达到规定标准。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具备专业要求的实验、实习基地配套,完善高等学校的计算机网络建设,提高高等、中等学校的计算机配置水平。到2010年,全区所有普通高中配备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语音室,自治区重点高中开通网络课堂;全区所有初中配备计算机室和语音室;全区所有乡镇小学配备现代远程教育接收系统,其中50%的乡镇小学配备计算机室,并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班班通”;全区所有教学点配备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和成套教学光盘,不断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实现上述目标,应采取以下政策措施:

  1、加强领导,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认真实施科教兴藏战略,将教育工作列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坚持在制定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规划时,保持教育优先发展和适度超前发展,切实优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软环境。建立各级党委、政府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年度检查考核制度,考评各级政府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业绩,落实年度财政预算、教育基本建设等方面优先发展的措施。建立健全有关教育政绩考核与干部选拔任用挂钩制度。2、继续增加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建立和完善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投入体制,切实增加教育投入。坚持在安排各级财政预算时确保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保证生均公用经费逐年增长,保证各类教育项目资金按时足额到位。统筹使用好中央下达的各项教育专项资金,加快农牧区寄宿制学校、“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建设,改善基本的办学条件,切实巩固义务教育的普及成果。继续对农牧区义务教育阶段农牧民子女实行以“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为主的“三包”政策和免费发放教科书、免收学杂费的政策。建立较为完善的义务教育阶段家庭贫困学生资助制度,切实保障农牧区家庭困难的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切实加强教育经费的管理,努力提高经费的投资和使用效益。优化投资结构,改革投资方式。按照突出重点,保证质量,发挥效益的原则,统筹规划,合理安排教育投资。严格经费管理,加强计划和监督,充分发挥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

  3、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大力开展教师全员继续教育,在师德、学历、能力上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学校编制管理,依照按需设岗、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推进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聘任制度。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实行“资格准入、竞争上岗、全员聘任”。大力推进高校教师聘任制改革,提高新聘教师的学历学位层次。按照“两基”攻坚要求,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两基”攻坚县任教。深化学校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与教学实绩和教学成绩,作为选聘教师、评定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和确定待遇的主要依据。

  4、实施职业教育与培训创新,加快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模式,不断调整学科和专业结构,逐步扩大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的培养和培训规模,提高职业学校的培养能力。建立专项基金,加强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充分发挥其骨干示范作用。推进职业技术教育改革调整,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推动建立和健全职业技术培训体系,鼓励和引导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技术培训。在普通初中,渗透职业技术教育的内容。在城市开展转岗培训,在农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完善广覆盖、多层次的教育培训网络。积极发展多样化的高中后和大学后继续教育,统筹各级各类资源,充分发挥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广播电视大学和自学考试的作用,积极推进社区教育,打造终身学习的公共资源平台。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探索开放式的继续教育新模式。

  5、推进高校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增强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全面提高各类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效益,提高高等学校的检索、科研水平和创新、服务能力。加强高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使之成为全区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知识创新重要基地。充分发挥“区部共建”的优势,加快西藏大学建设步伐。按照巩固基础学科、加强应用学科、有针对性地举办特色学科的思路,进一步调整专业结构,建设一批适应我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需要的重点学科体系。

  6、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积极开展课程、教材、教学方法改革,构建和完善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全面实施义务教育新课程,逐步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加强中小学实验教学改革和技术课程实践基地建设,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高等教育要面向市场和社会需求,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拓宽专业口径,深化课程教材和教育改革,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改革招生、考试制度和方法。建立并完善小学升初中就近免试入学制度;积极探索以初中毕业考试为基础、综合评价相结合的高中阶段招生办法改革;结合新课程的全面实施,深化高考内容改革;推进高考制度改革,建立并完善以统一考试为主,多元考试和多样化选拔录取相结合,学校自我约束、政府宏观指导、社会有效监督的高等学校招生制度。

  7、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促进教育跨越式发展。坚持科学规划,全面推进,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方针,加快我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跨越式发展。普及信息技术在各级各类学校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为全面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提供技术支持。建立网络学习与其他学习形式相互沟通的体制,推动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推动网络学院的发展。建设自治区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加大涵盖各级各类教育的信息资源开发,形成多层次、多功能、交互式的教育资源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探索适应我区区情的现代远程教育模式、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初步建立起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体系。大力开发适应西藏经济社会文化特点的远程教育资源。

  作者: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所

  (来源:西藏日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