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从点对点到群对点 农村劳动力转移新模式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2日13:46 中国广播网

  中广网青岛9月9日消息(记者刘华栋王朝朋)9月9日,黑龙江农村人力资源青岛劳务推介会在青岛召开,黑龙江“龙哥龙妹”劳务品牌与青岛品牌企业进行了良好对接。这种“政府引导、订单培训、跨区对接”新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正在走向成熟。农村劳动力转移初期“点对点”的特征正在向农村劳动力转移成熟期“群对点”的特征转变。这种转变不仅是政府务实态度的转变,也是差别经济区域互补合作的成功范例。

  黑龙江省地处祖国东北边疆,幅员辽阔,物产丰饶,不仅农业资源十分富集,而且农村劳动力资源也十分丰富。全省总人口3800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807万人,农村劳动力943万人,富余农村劳动力47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50%。黑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把其作为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来抓。省政府成立了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省、市、县成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机构,专司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工作,在组织上保证了此项工作的顺利推进。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省政府每年安排3000万元资金用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各地也千方百计筹措农民工培训补贴资金用于农民工技能培训,为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和外部环境。

  2004年,黑龙江省转移农村劳动力357万人,比上年增加112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06亿元,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今年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继续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截至六月末,全省转移农村劳动力361万人,超过去年全年水平,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8.3%,占农村富余劳动力的77%。

  在培训方面,黑龙江省突出了品牌意识,全力打造“龙哥龙妹”劳务品牌,使分散的教育培训资源形成合力。黑龙江省打破了行业、区域和所有制的界限,按照谁有能力谁上、谁的机制灵活谁做、谁开展得好谁干的原则,整合培训资源,实行培训主体多元化。目前,按照国家阳光工程培训基地认定的原则、条件和程序,全省招标认定了各级各类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机构700家,年培训能力160万人,转移就业能力110万人,培训的职业工种达67个,基本涵盖了市场对农民工工种的需求,初步形成了以县农广校、职教中心、技工学校和职业高中为培训主体,其它培训机构为补充的农民工培训体系。以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有转移意向的青年农民为重点培训对象。在培训内容上,由家政、保安和建筑领域为主向车、钳、铆、焊、汽车维修、家电维修、机械加工制造、缝纫纺织、电工电子等高技术含量的技能上转变。

  黑龙江省积极开展订单定向培训。各培训机构通过和用工企业签订用工合同,根据企业的需求积极开展劳务市场需求量大的电动缝纫工、电焊、保安、家政和餐饮等职业技能培训。还组织专门力量,结合我省实际,编写了全省农民工引导性培训教材,制作成光盘,并免费下发,把引导性培训延伸到了乡、村,把培训班办到农民家门口。各培训机构还积极探索校企联合、校校联合、学校与行业部门联合、学校与中介组织联合、境外引进办学、委托培训、大篷车培训等新的培训模式,努力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果。还利用电视媒体和网络等方式,开展引导性培训和简单工种的技能培训,扩大覆盖面。

  黑龙江省各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机构和劳动保障等部门及时为培训机构提供就业信息,培训机构也主动与用工单位合作,进行订单培训,大大提高了培训实效。所有参加培训的农民工都纳入了全省农村人力资源库,供中介机构和用工单位查询。另一方面抓劳务输出,努力提高农民外出务工的组织化程度。黑龙江省各级政府把劳务对接搭建农村人力资源与劳务中介组织、用工单位沟通合作的平台,作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措施,通过走出去对接、请进来对接、经贸活动对接、依托服务站对接、网络上对接等多种方式开展劳务对接活动,促进劳务输出。2004年仅省里组织的大型对接活动就达7次。在北京、天津举办的“黑—京和黑—津农村劳务对接会”,张左己省长、申立国副省长亲自带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领导小组各成员和各市(地)、县(市)主管领导、劳转办以及部分乡镇负责同志共400多人参会。北京和天津分别组织了130多家用工单位和中介组织参会。两个对接会共签订劳务合同503份,落实用工岗位11.5万个,与京津地区建立了全方位的劳务合作关系。

  今年,为了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战略升级,黑龙江省加大了“龙哥龙妹”劳务品牌宣传和有组织劳务输出的工作力度。各地还通过农村劳务协会、劳务经纪人等中介组织与用工单位搞对接,签订协议和劳务订单。一些阳光工程培训机构也主动走出去与劳务中介组织或用工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劳务对接关系,实行培训和就业相结合。在全国首家开通了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网,率先实现了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网络信息化和网上劳务合作对接。黑龙江省还在全国率先为农村劳动力建立了档案,截至目前,全省已有830万农村劳动力拥有了档案,其中430多万青壮年劳动力档案已经输入省农村劳动力资源库。农民档案的建立,提高了农民工转移就业的成功率,方便了用工企业的招工,为组织化推进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和转移创造了条件。

  黑龙江的劳务经济作为新兴的产业经济,在加速发展的同时,呈现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新特点:一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由农业为主向非农产业转变。过去,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集中在大农业内部,现在数量可观的农民已经转移到了加工业、建筑业、服务业等非农产业。二是农村劳动力由以当地转移为主向异地输出转变。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过去主要以向附近小城镇转移为主,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民跨出省门,闯出国门,向省外、国外转移。截至2004年末,全省有11.3万人转移到俄、韩、日等国,境外转移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亮点。三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由体力型为主开始向技能型转变。随着培训工作的深入开展,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开始涉足缝纫、电焊、轻纺等技术性较强的行业和工种。四是农村劳动力由分散无序输出向有组织输出转变。2004年,全省通过政府、劳务中介组织、经纪人、劳务能人等有组织转移的农村劳动力达到148万人,占转移总数的41%。通过有组织的转移,减少了劳务纠纷,增强了就业的稳定性。五是从一般性劳务市场开发向打造“龙哥龙妹”劳务品牌转变。突出特色培训,采取订单式培训、集中培训和分散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增强培训实效性,提高农民工就业技能和竞争能力,同时靠信誉叫响“龙哥龙妹”劳务品牌。黑龙江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已步入组织化、规模化、技术型、有序开发的轨道,质朴善良、勤于劳作、忠于职守、甘于奉献、乐于助人的“龙哥龙妹”已成为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大军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青岛作为我国北方经济发展的热点城市和南韩、日本等外资企业落户的重点地区,经济迅速崛起,对外来劳动力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而黑龙江恰巧有着十分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两地可以优势互补,建立和发展良好的劳务合作关系。历史上,山东和黑龙江就有着渊源已久的亲缘关系,现在的很多黑龙江人都是当年“闯关东”来到东北的山东人后代,两地人性格相近,无语言障碍,气候与生活习惯又大致相同,加之青岛涌现出了像海尔、海信、青岛啤酒这些全国龙头、世界知名的企业,吸引了众多的龙江子女回山东老家打工创业致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青岛市务工的黑龙江农民有近4万人,其中务工人数在1000人以上的基地达到20多家,他们中的有些人经过辛勤的努力已经成为了企业的老板和高层次的管理人员。今后,两地将共同努力,拓展合作领域,建立更高层次的劳务合作关系,进一步推动黑龙江和青岛经济的共同腾飞。

  作为沿海开放城市,青岛区位条件优越,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步入了全国发展较快地区的行列。青岛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劳务的需求量也在逐年增加,成为了全国重要的劳务输入地。2004年,青岛市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积极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就业工作,改变了原来外来从业人员职业介绍中心的运作模式,成立了首家专为农民进城就业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专门为进城农民提供各项就业服务。同时,推出农民进城就业实行全程免费服务、开通进城务工求职咨询服务电话、建立农民进城务工“快速求职通道”、进城务工的工资保障、进一步规范社会职业介绍机构中介行为、为进城务工农民真情提醒等6项承诺措施。青岛市人大还废止了《青岛市劳动用工管理条例》,取消了外来劳动者就业的限制条款,外来工进青岛就业没了门槛。今年春节以来,青岛市各级劳动保障、公安、人事、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联合对全市劳动力市场秩序进行了集中整治,并深入开展了农民进城就业服务“春风行动”。这些措施使青岛市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青岛市已经成为进城务工农民创业致富的理想地区。

  黑龙江人憨厚朴实、技术精湛,再加上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深受青岛市用工企业的欢迎。青岛农工委也表示,将协助青岛市有关部门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各项后续服务工作,为来青打工创业的农民朋友提供良好的务工环境,使青岛市成为黑龙江重要的劳务输出基地。来源:中国广播网责编:李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