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词汇差异现象明显 台湾称大熊猫为猫熊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2日14:40 中国新闻网 | |||||||||
中新社武汉九月十二日电 中新社记者 董会峰 “两岸同文同种,语言相通,但词汇却有些差别,这是一个与两岸交流有关、有趣的现象。” 正在此间出席第三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的台湾资深媒体人李孟洲,在接受本社记者
现为“投资中国信息网”社长的李孟洲举例说,以前,大陆的一些文件里面常出现“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字眼,在台湾,很多人看不懂,还以为“资料”是一张纸,上面记录着生产项目和内容。再比如,台湾有一个名词叫“脱产”,意思是指将财产隐匿掉了,这是很严重的事情;而在大陆,脱产不一定是坏事,指的仅仅是脱离正式工作或生产岗位。 李孟洲说,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大陆方面提出要赠送台湾同胞两只大熊猫,而在岛内,管熊猫叫“猫熊”。现任美国总统,大陆译作“布什”,台湾称之“布希”;澳大利亚最著名的城市,大陆叫“悉尼”,台湾叫“雪梨”;两年前给两岸带来灾难的“SARS”,大陆称“非典”,台湾称“煞”;今年八月的一个台风,大陆叫“麦莎”,在台湾叫“马莎”。 茶余饭后,两岸朋友常常趣谈的一个例子是“例假来了”,在大陆,这是女性月经周期来了的含蓄说法,而在台湾岛内,意指例行的假期、假日。 李孟洲说,两岸词汇的差别,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翻译不同等缘故。令人高兴的是,近二十年来,随着两岸经济、文化、科技、人员交流日益密切,简繁字体于对方越来越不陌生,词汇越来越为彼此熟悉,甚至相互借鉴、相互流通、相互融合。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连、宋登陆了。今年四、五月份,连战、宋楚瑜相继访问大陆,在海峡两岸掀起热潮。我注意到,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与连战先生会谈后,提出了两岸和平发展五点共同愿景。‘愿景’是台湾惯用的说法,能写入了‘胡连会’的新闻公报,这在以前是十分罕见的,其变化耐人寻味。” 自言能通读《毛泽东选集》的李孟洲先生说:“我对两岸词汇的兴趣,不是现在的‘突然发现’。一九八四年,我在读政大东亚所时,就开始留意、研究大陆的名词用语。到今天,我已收集了三、四万字的大陆惯用语。” “这次应邀来参加第三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我本想就此写一篇论文,由于时间紧,没来得及完成。将来,我希望能出一本书。当然,更希望出版界多出一些这方面的书,用出版品来沟通两岸。” 曾担任台湾《工商时报》副总编辑、现拥有厦门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的李孟洲还特别指出,两岸有差异的词汇和用语,只是两岸共通的语言和文字中的小小部分。关注这一现象,是希望在全球“中国热”再起、“中国热”逐渐常态化的大背景下,能对两岸的进一步交流有所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