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南大教授开设风水培训班 是封建迷信还是传统文化?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3日00:00 舜网-济南时报

  “风水班”突然遇挫

  “事情有了很大的变化,我现在思维有些乱了,不能接受采访。”9月8日,68岁的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李书有对记者说。

  他另外的身份是南京大学易学研究所所长,世界易经联席会议主席。

  8月末,中国建筑文化中心与南京大学易学研究所签了委托合同,委托该所代表中心开展“建筑风水文化”认证培训、考核。这是内地首个建筑风水文化培训班。

  9月5日,南京《金陵晚报》率先披露此事,其标题为《“建筑风水”正式登上南大讲坛》。另一篇对李书有的专访题为《南大博导为“风水师”鸣不平》。

  这时,建设部中国建筑文化中心学术研究部研究员徐韶杉已经受中心委派来到南京。易学研究所已经开始招生。但9月8日,南大校方突然对来电咨询的学员表态:“南大没有办‘风水班’。”南大校长办公室一位女士说,易学研究所不是独立法人单位,没有权利代表南京大学,而南京大学没有在合同上盖章。

  南大哲学系办公室一位工作人员则称,“风水班”的事与哲学系无关,“纯系个人行为”。

  中国建筑文化中心工作人员表示,目前正在另觅合适的开班地点。

  就在《金陵晚报》刊发“风水班”的消息次日,江苏媒体《扬子晚报》发表评论质疑“风水班”。这篇名为《“风水文化师”且慢进大学》说:“……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风水一直作为唯心主义、作为迷信受到批判和否定……(风水进大学)真不知道这是在张扬科学还是为迷信张目……”9月7日,《工人日报》发表新闻观察,题为《让人看不懂的“风水”培训》。文章写道:“……作为传播科学知识和人文精神的大学殿堂,尤其应该规避这种带有迷信色彩的东西。所以说,‘风水’培训,还是不搞的好。”

  8日晚上,徐韶杉黯然将其招生办公室门上的“南京大学易学研究所”字样抠掉。

  “警惕学院派风水大师”

  风水,《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指住宅基地、坟地等的地理形势,如地脉、山水的方向等”。

  今年1月12日,中国科普作家协会顾问、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图书馆原馆长陶世龙在做客中国城市网时,对天津大学王其亨教授、北京大学于希贤教授、武汉大学唐明邦教授将风水视为科学的行为予以批评,提出“警惕学院派的风水大师”。

  陶世龙称,风水这种“迷信”正在假借科学之名沉渣泛起。“将先人遗骸葬在他所选择的风水宝地里,便可以升官发财,多子多孙。这才是风水追求的目标。”

  与陶世龙持相近观点的还有清华大学教授陈志华。此前,他曾发表文章认为,风水之说绝对不是什么科学,而是阻碍中国人去发展科学的祸害。

  陈志华说,在农村经常看到两家人为了争建筑的风水,一打就是好几代。这就是愚昧,是民族的悲哀。它妨碍了真正的科学,混淆了研究的方向,还使一些骗子大发其财。

  对这些观点,于希贤说,风水背上迷信的“骂名”始于上世纪20年代,当时西方建筑理念传向中国,不少学界人士提出禁止看风水,北洋政府采纳了建议。解放后,官方虽然从未明令禁止,但在特殊的政治环境下,风水不禁而止。编于上世纪50年代的《辞海》对风水的解释就称:“亦称‘堪舆’,中国的一种迷信。”

  于希贤说,据他考证,6500年前的仰韶文化中,就能找到风水的影子。在他看来,风水的基础理论与中医、兵法、武术、茶道、棋艺一样,是我国的阴阳五行学说,《易经》是其重要基础著作。

  “风水和中医具有很大可比性”,于希贤认为,它们都是在古代中国生产实践中产生,流传方式相同,都是祖传或师徒方式传承。同时,特殊的传承方式也使它们流派众多,也有过不规范的阶段。

  于希贤说,风水在发展至汉以后,被加入了生辰八字、命理等一些无稽之谈的东西,还发展了阴宅风水,迷信成分进一步加大。这和中医也是一样的,中医也曾出现诸如“用一对原配蟋蟀做药引子”、“人血馒头做药引子”等迷信色彩。

  但中医和风水的最终命运却有差别,中医在解放后得到大力发展,剔除糟粕成为世界医学重要组成部分。而风水至今仍是精华与糟粕并存,科学与迷信混同。

  于希贤认为,风水被视为迷信的另一原因是从业人员鱼龙混杂。很多假风水师靠招摇撞骗为生。

  “古建筑绕不开风水”

  “在西方建筑理念传入中国前,中国的哪一座城市,哪一个村庄,哪一个城镇不是靠风水选址?”于希贤说,风水的本质是中国古代建筑选址、规划的一种经验性文化,其精华也在于此。

  风水古称堪舆、地理、青乌等,他认为,就像炼丹术是我国化学的起源、占卜术是我国天文学的起源一样,风水学成了我国地理学的前身。

  他介绍,风水选址要“藏风聚气”,故讲究山清水秀、山环水抱,强调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人与人、自然与自然的和谐。流派之一峦头派讲究“辨方位,测山岗,察阴阳,观流水”,“这即使用现在建筑选址的科学来检测,也是完全符合的。”

  李书有教授在文章中写道:“现存有名的古村镇,如皖南徽州的西递、宏村,浙江金华兰溪的八卦奇村等,都是依风水原理选址、营造的。”

  作为一个城市规划学者,北京建工学院城市建设研究所教授韩增禄毫不掩饰自己对古中国那个风水世界的向往。“风水讲究城市整体布局,整体协调,强调建筑之间的合理间距,强调人住在其中要舒适自在。这都是现代建筑最缺乏的东西。”在韩增禄看来,自西方建筑理念传入中国后,中国的城市建设者们一下子从过去对古建筑的自傲跌入自卑,全盘接受了另一个思想体系的西方建筑。

  对这种观点,清华大学教授陈志华并不同意,对建筑风水进行科学的分析,是为了解释中国传统建筑上的一些现象,如天坛为什么上面是圆的,底下是方的,故宫的水为什么从西北进,从东南出。但是,“我们研究建筑风水,是当成一种历史现象,而不是当成科学来研究的。”

  国门外的“中国风水热”

  “实际上,风水班进校园早就不稀奇了。”于希贤说,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他就在北大开了风水课,是向全校开放的选修课,每次都有100多名学生来听。北京建工学院韩增禄老师、东南大学物理系的李仕澄老师等人也分别在校内开设了与建筑风水有关的选修课程。

  于希贤说,港、台风水学研究一直没有中断。于希贤就曾赴香港大学和台湾淡水大学讲过风水课。

  而韩国和日本的风水学研究更为兴盛。日本东京都大学教授渡边欣雄近期则告诉于希贤,日本110所大学开设着风水课。上世纪70年代,世界上第一个风水学博士学位,被韩国人尹宏基从美国取得。

  于希贤对10年前的一件事记忆犹新,他应邀去英国大使馆讲中国文化,去了才知道使馆召集了驻京的38个国家的大使来听讲,“英国大使点题要听的,就是中国的风水文化。”

  商业化的疑问

  媒体此前报道,培训班的合格者将获“建筑风水文化执行官(师)”证书。对此,徐韶杉否认,他称合格者只是由中国建筑文化中心颁发一份“培训合格证书”。

  徐韶杉介绍,截至9日上午,南京和北京两个报名点接到的咨询电话已有数千。报名者主要有三类,一是房地产从业人员,二是普通爱好者,三是民间的风水先生。

  准备参加“风水班”的曹先生是南京市高淳县的一位风水先生。尽管我国劳动职业划分里是没有风水师的,但实际上,从上世纪80年代起,国内各地开始有了地下风水师。

  徐韶杉否认开办“风水班”是出于商业目的。“这个班重在推广建筑风水文化,而非赚钱。”徐韶杉说,聘请多位教授讲授真正的风水学,能使当前社会上“吃香”的假风水师失去生存空间,伪风水无处容身。

  但复旦大学文博系主任、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蔡达峰教授此前曾表示,在现代社会中,风水术的运用主要已成为一种商业行为。“对于风水术,究竟需要如何引导,值得好好思考。风水作为一个研究对象,从民俗学及建筑学的角度均有研究的价值;但倘若是从商业角度来利用,为获取经济利益而加以宣扬是不够负责任的。”(据《新京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