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本科新生不分专业 另类改革耐人寻味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3日00:20 东方今报 | |||||||||
核心提示: 今年9月,复旦大学3700名(包括近300名留学生)2005级本科新生迎来了中国教育史上最为“杂乱”的一次编班入学: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新生混合重组,分编成42个班级。在新生宿舍里,几乎很难找到两个相同专业的学生。其中一个班,8名班干部竟然读的是8个不同的专业。一年后,这批学生将按照原来被录取时的专业到各院系读专业课程,有30%左右的
那么,复旦大学这场史无前例的改革意味着什么?在未来一两年里,我省高校会不会效仿这一做法?近日,本报在上海、开封和郑州三地展开了调查。 3700名新生不再分专业 混编成42个班级 9月4日上午,容纳5000人的复旦大学正大集团体育馆里简直是黑压压的一片,身着黑色T恤的3700名复旦大学本科新生曾四个方队在这里举行开学典礼,仔细看去,可以发现T恤衫的袖口、衣领分别有红色、绿色、蓝色、橙色四种颜色。 这是百年复旦大学一次不同寻常的典礼。颜色不是代表院系而是代表不同的书院,红色是腾飞书院,绿色是志德书院,蓝色是克卿书院,橙色是任重书院。不论系别、不论专业、不论年龄、不论地域,只要袖口的颜色相同,就是隶属于同一书院的学生。 主席台前的一块大红布异常醒目。当复旦大学校长王生洪和党委书记秦绍德共同扯去主席前那块红布时,掌声响起。四个书院的共同名字——复旦学院亮光闪闪。复旦学院是借鉴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住宿学院”的做法,承续我国书院文化传统建成的。下辖四个书院,书院的名字以复旦历史上德高望重的老校长的名字或字号命名。每个书院都拥有独自的院徽、院训、院服以及活动场地。 8月28日报到之前,新生们均已接到通知,今年入校的复旦新生均将打破院系专业限制,混住于4大书院。此前他们见到的并不详细的公开报道是,今年复旦大学新生将迎来中国教育史上最为“杂乱”的一次编班: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不同地域的新生将最大限度地混合重组,分编成42个班级。 书院,这个带有浓烈文化气息的词汇成了复旦新生接触复旦大学时印象最深的名词之一。一年后,他们将离开书院进入专业院系学习。 据介绍,书院里有学生党支部、团委和学生会等组织。除在教室上课外,所有的活动都将以书院和书院里的班级为单位完成。 各个院系面向全体新生兜售自己的专业 按照复旦大学的设计,成立书院只是这场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关键是学生的课程改革。 与任何学院都不同,复旦学院没有专业。新生进来后在这里接受一年不带专业背景的文理综合教育与基础教育课,次年进行专业知识学习,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文理兼容的知识底蕴,并且也将大大拓宽大学生就业面,打造“点面结合”的综合型人才。 那么,3700名学生如何选择课程呢?“我们不希望复旦学院成为一个超级市场,学生提着篮子随便挑拣,无目的的挑拣。”熊思东院长说,目前复旦大学有4200多门课程供新生们选择,这也就意味着学校有足够的菜单供挑选,每位大一新生都有机会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专业,但实际操作中,他们不放纵学生这样做。 为了给学生有效的指导,复旦学院成立了由专职、兼职和特约导师组成的庞大导师团。42名专职辅导员和15名专职导师根据学生作息时间,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业指导;在学校各院系知名教授中选派兼职导师82名,协助专职导师组织各种类型讲座,与学生密切接触;特邀导师则由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等享有盛誉的教授为主,对学生进行人格感染和学科指引。 来自各院系的导师只对复旦学院负责。导师的辅导和答复是由学生先“发球”,学生将自己的疑问反映给导师办,然后由导师办指定相关专业的导师指导。或者根据公布的导师名录和专业背景,学生点名要求某导师指导。然后由导师告诉学生,根据他的实际选择哪几种课程比较合适。 在复旦学院,一项重要的内容是让大学生知道复旦有多少院系,每个院系都是干什么的,这个专业的历史、走过的辉煌和未来的趋势,每个院系有多少大牌教授、多少大师级人物等等。往年,给本院系新生介绍这些的都是各院系秘书,而今年却是院系长们主动要求到复旦学院亲自讲,这在复旦历史上是没有过的。 “以前,文科学生永远搞不清理科学生在干什么,理科学生永远搞不清医学院在干什么。” “要吸引学生,院系长们必须以全新面貌面对3700名新生,来展示他们的风采。”熊思东院长告诉记者,在这个庞大的卖场里,各院系正在盘点自己的家底,来复旦学院兜售他们的院系和专业。 这是百年来复旦新生第一次享受“面对全校的教育资源”的待遇。 那么,此举会不会导致热门专业热的烫手,冷门专业无人问津呢?熊思东院长认为,“转专业是双向的,所有学生都可提出申请,但是接受院系还是设定了一定的门槛。一年后3700人中将有约30%能够转专业。” 复旦大学副校长蔡达峰也认为,从复旦这几年对转专业的尝试中不难看出,并非人人都会选择转变专业,也并非都是冷门专业的学生向热门专业转移,热门专业向冷门专业转的学生也大有人在。(特稿主笔杨非) 一场试验的思考 每一个宿舍都是一个小社会 “正门右手拐,然后直走,快到尽头时左侧的四栋旧楼都是,楼上有名字。”9月7日上午,上海市复旦大学邯郸路校区门卫热情地给记者指路。四大书院所在的四栋楼是复旦大学年代最为久远的旧楼,每栋均是三层。 在大二学生小王的眼里,书院就是以前的3号、7号、2号和6号住宿楼,没有电扇、没有空调。据说复旦大学有个不成文的习俗,凡是新生都要在这里“锻炼”“体验落差”,感受百年名校的某种气氛。 腾飞书院的任涛毕业于我省林州市一中,是复旦大学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2005级新生。按照学校规定,他不但不能直接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读书,也不能和同专业、同年级的其他4个河南籍同学住在一起。他的宿舍里共有6个同学,6个人分属6个不同的专业:应用化学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微电子专业、哲学专业和工商管理专业。 任涛说,他感觉还不错,这样自己有机会对同宿舍同学的专业有个大致性的了解。以后想了解有关方面的知识,就可以直接找室友。 “交际圈肯定比我们那时广多了。”腾飞书院辅导老师许丽花告诉记者,她是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今年毕业后留校。她辅导的第九班共80多个同学(包括8个韩国留学生),专业23个,现有的8个班干部也分属8个不同的专业。在她看来,现在这种模式很好,以前同一个专业的学生在一起,回到宿舍后虽然有交流但是眼光和认识差不多。同时,交际面也很狭窄,除了学姐就是学妹,想认识其他专业的同学很难。 复旦学院首任院长熊思东教授认为,以前的宿舍是个小专业,现在的宿舍是个小社会。让不同专业的大学生住在一起非常有必要,他们将因此听到不同专业的声音,将会有不同的思路,有利于认识到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尽管此举会给学校管理上带来许多问题,但是要看“改革目的”。书院就是一个交流的平台和载体,不是一个简单居住的地方。目前学生的反应是,新鲜而奇怪。 本科教育不是来培养高等人才的 复旦大学的这场另类改革意味着什么? “这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步骤,本科教育改革是现代大学制度改革的重要切入点。”熊思东院长认为,复旦大学进行的是一场有深度的现代大学制度改革,这场改革的基本要旨是贯彻通识教育,目标是,几年后新生不分专业入学,接受一年通识教育后再选择专业。 熊思东院长认为,过去把人看成学习和工作两个阶段,但是现在二者的界限在淡化,可以说学中有工作,工作中有学习,是个终生学习终身受教育的过程。 “既然教育是个漫长的过程,那么,我们就要对教育的时间进行分段。”熊思东院长说,要在一段时间里特别强调基础,然后才能有能力进行终生学习和终生教育。 河大、郑大在探索 模仿复旦不现实 虽然,复旦大学的做法“在我省高校推广不太现实”,但是,河南大学和郑州大学都在做着此类实验。 9月9日上午,河南大学招生办主任方蒙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朝这个方向努力还可以,但在我省高校推行还不现实。不过,河南大学在高校改革上也在不断探索:去年600分以上的河南大学新生都可以自由转专业;鼓励学生读取双学位;2005级新生报到后,他们将在我省高校中率先开办前两个学年不分专业的文、理两个实验班,两年后学生再根据兴趣选择专业。 郑州大学教务处焦建设处长告诉记者,“郑州大学暂时没有这个打算,目前也没有那个条件”。但是,1996年起至今,郑州大学一直在二本学生中间开展“人文学科实验班”,就是前两年学习文、史、哲主干课,后两年才分历史、考古和中文三个专业。 焦建设处长告诉记者,今年郑州大学大二有5%的学生能够转专业,但是如果允许大批学生转专业的话,郑州大学将出现“二本”跑“一本”,“三本”跑“二本”,那么,高考的严肃性就没有了。但复旦大学就不会存在这个问题。(特稿主笔 杨非文) 记者手记: 在采访中,记者时时在感受着复旦改革给学生、教师乃至院系领导带来的惊喜和震动。其间不乏各种各样的声音,把它们罗列出来或许更有意义。 腾飞书院的任涛: 这样做很有意义,扩大了我们的交往圈,开阔了视野,同时也利于对自己和自己所选专业产生更加清晰的认识和判断。 复旦学院院长熊思东: 目前高等教育分三个阶段,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和博士后教育,三个教育阶段的功能和分工是不一样的。作为教育者就必须明确,本科教育是不是简单地培养专门高级人才。 复旦大学思考的结果是,大学本科要以“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这个基本理念来做,给学生一个认识自我和重新选择的机会。 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高教所一位专家: 一般概念上,基础学科的学生可能会比较难找工作,然而事实却是,复旦大学数学系的学生就业情况往往比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还好。这就证明,就业市场越来越欢迎教育背景更深的人才。那么,“入学不分专业”的教学改革是否值得推广呢?其实,不同学校其教育定位不同,一些专科性较强的本科教育更强调专业性,“不分专业”只适合那些培养精英人才的高层次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