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记阜平县城南庄邮政支局乡邮递员白玉军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4日08:25 河北日报

  第一生产力的力量---中国农大曲周实验站32年回顾

  编者按:省委六届七次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强科技工作的决定》,再次强调了科技工作的重要意义,提出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现代农业等一系列目标要求。那么,如何才能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带着这样的问题,记者深入全面考察了曲周县和中国农业大学32年的县校合作历程,并力求从中总结出一些
规律性的东西,以期对更好地落实《决定》有所帮助和启示。

  这里的土地,曾经是咸碱浮卤,几成废壤,满目荒凉;这里的农民,曾经因“旱涝碱咸”而衣食无着,背井离乡。但从1973年8月原北京农大师生来到曲周建立旱涝碱咸综合治理第一代试验区开始,经过县校双方32年的密切合作和艰苦奋斗,曲周大地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历史巨变。今天,记者再次踏上这片土地,深刻感受到了科技改变命运的精神震撼。

  中国农大从曲周得到了什么———两院院士从这里走出来

  今天,如果有人问中国农大的师生:曲周对他们意味着什么?他们会告诉你:曲周是中国农大实验站所在地,更是他们搞科研、出成果、育人才的课堂和基地。

  32年来,农大人准确了解和把握着以曲周为代表的黄淮海平原农业发展在不同时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从而不断确定、发展、实施着与此相关的主要科研课题。

  ———科学治碱,改良土壤。“六五”、“七五”期间,以原北京农业大学教师石元春、辛德惠为首的盐碱土改良研究组,提出“井沟结合、农林水并举”的综合治碱措施,并在实践中获得成功。到1987年项目如期完成,曲周盐碱地面积减少了近7成,灌溉面积增长了1.35倍,森林覆盖率增加2.8倍,粮食单产增加一倍,人均收入增长3.9倍,基本解决了长期阻碍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旱涝碱咸”的问题。

  ———农业综合开发治理。“八五”、“九五”期间,试验区把科研重点放在了盐碱地综合治理与综合预防结合,种植业与养殖业、加工业结合,农田生态系统与农村生态经济系统结合上。他们通过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来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和水土资源利用率,在生产的综合发展和技术产品的系列化开发、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发展现代农业。进入“十五”,顺应农业发展的需要,曲周实验站担负起了“打造绿色品牌、发展绿色经济”的攻关研究任务,研究重点为发展尖端生物技术、农业标准化生产、贸工农一体化等内容。其目的就是要为中国农业探索出一条绿色、高效、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实践出真知,实践出成果,实践出人才。中国农大的师生在曲周艰苦奋斗和忘我付出,而曲周大地也给了他们丰厚的回报。

  ———学科建设得到巨大推动。刚开始治理盐碱地时,来实验站的只有土化系的师生。但盐碱地的综合治理涉及农学、气象等多个专业。于是,单纯的土壤研究逐步细化为植物营养、土壤学、土壤和水的研究。随着这些学科的发展,土化系与农业环保系、土壤和水科学系、植物营养系、农业气象系等最终发展、整合为现在的农大第二大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学院。

  ---理论研究有了明显突破。正是基于曲周的实践,已故的辛德惠院士在所著的《农业生态系统概论》中,第一次提出了"系统---生态圈---农田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概念(简称SEEFA),成为我们研究农业现代化、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科学原则。

  ---科技研究取得丰硕成果。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曲周实验站先后荣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1项。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开发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曲周旱涝碱咸综合治理的研究获河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黄淮海平原旱涝碱咸综合治理的研究获农业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培养和锻炼了大批人才。32年来,一批又一批农大学子在此完成学业,取得了学士、硕士、博士学位;许多教师在此经受锻炼,成为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的中坚和骨干:石元春、辛德惠等专家学者成为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

  30多年来,以石元春和辛德惠等为代表的中国农大师生,始终坚持"实践出题目、科研做文章"的原则,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理论和科技创新,成功指导了曲周农业的发展,并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得到不断的发展。科学技术特别是应用科学技术,必须从生产实践中来,再到生产实践中去,才能发挥出第一生产力的力量。中国农大曲周实验站30多年的历程深刻地说明着这个道理。

  曲周从中国农大得到了什么---现代农业从这里起步

  32年来,曲周在中国农大的帮助下,在完成改土治碱和农业综合开发,实现农业发展第一次飞跃之后,从"十五"开始,正逐步告别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

  在曲周考察,记者已经清晰地看到了这里走向现代农业的足迹,尽管这仅仅是开始。

  ---高科技种植、养殖业起步、推广。

  1996年,中国农大协助曲周县建成了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该园区以高新技术为先导,集科农工贸于一体,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引进开发了银杏、甜玉米、金银花、枸杞等10余个特色种植品种。由此,曲周人民正告别过去相对单一的种养结构,告别刀耕火种式的传统劳动方式。

  ---农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格局初步形成。

  1996至2000年期间,利用农大研发或帮助引进的高新科技,曲周在全省组建、改建了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这些企业依托当地优势农业资源,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市场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要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效益为中心、以优质高产高效为目标,积极推进科农工贸一条龙经营,有力地推进了当地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制订《绿色产业发展规划》,描绘现代农业发展蓝图。

  2001年,中国农大帮助曲周制定了《绿色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曲周发展绿色农业的目标。目前,《规划》的近期目标已基本实现,绿色产业在曲周已展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赛博板业集团,生产的E1级刨花板、贴面板,于2003年通过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被认定为"双绿产品",带动全县发展订单商品林15万亩,农民每亩比种粮增收300至400元;金日公司,生产的甜玉米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命名为"绿色食品",带动全县发展甜玉米种植3万亩,曲周县被命名为"中国甜玉米之乡"……此外,依托农大技术发展的绿色EM蛋、绿色农资、绿色饲料、绿色养殖等新兴绿色经济,也初具规模。

  2003年,在曲周实验站成立三十周年之际,县校双方签署了10个合作项目,无公害蔬菜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中长绒棉开发及优种繁育等对发展现代农业具有极强拉动力的高科技项目正在相继落户曲周。2004年,曲周与中国农大投资2700万元,实施了全国农科教联盟网基站试点县项目。通过农科教联盟网,曲周农民实现了与首都农业专家的"面对面"交流:农民千里问计,专家在线答疑、培训农技知识、发布最新信息,初步打造出发展信息农业的服务平台。

  科学技术如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走科技成果与产业对接之路

  考察曲周和中国农大32年的合作历程,记者感受到,坚持实践出题目、科研做文章,坚持走科技成果与农业产业对接之路,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效方式和现实途径。曲周的经验在于此,它给我们的启示也在于此。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科技和产业的对接呢?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可能有多种不同的方式,但从曲周的实践来看,目前已取得较好的实践效果有下面三种方式。

  依托高新技术组建龙头企业,如金日公司。其特点是:采用公司加农户的组织形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拉动作用,延伸产业链条,形成农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现代化生产、经营模式,并提高种植业的科技水平,改变农民的组织方式。这种对接方式的关键,就是围绕当地主导农业产业和主要农产品做文章,以充分发展龙头企业的辐射作用和带动功能。

  利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如中长绒棉在曲周的种植和推广。其特点是:根据当地人们的生产习惯和特长,引进新的品种和技术,促进传统农业产业的升级换代。它一方面可以大幅度提高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价值,另一方面可以为下游产业提供更高质量的原料,满足其生产需求,并推动其技术革新和产品升级。

  组建高科技农产品加工企业,如曲周的色素生产企业和特种油脂厂。其特点是:运用高科技对当地优势农产品资源进行深度加工和开发,生产出高科技含量的新产品。它的作用在于,一方面可以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市场价值,一方面可以充分挖掘其潜在价值,从而促进农民增收。

  目前,在中国农大专家的帮助下,曲周县正在制订并实施大农业发展规划。相信随着县校合作的进一步深化和科学技术与产业对接的方式、机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必将在曲周这片土地上迸发出更加强大的力量。

  本报记者 范希奎 安人和 艾秀廷 张淑会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