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最长的夏天——日本遗孤和中国家庭的故事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4日08:31 东北新闻网

  从养育到送走,日本遗孤的中国养父母们经历了戏剧性的一生。他们在乱世中生存,在困难时期收留一个孩子,抚养他们长大,让他们接受教育、参加工作,帮助他们建立家庭……半个世纪过后,在这些养父母的暮年,一个个又要注定经历孤独和思念——无数个季节,因此而漫长。

  从一张婴儿照片说起

  照片里的孩子刚几个月,大大的眼睛,清澈见底,就那么直视镜头,歪着脑袋,端坐在椅子上,漂亮极了——看起来似乎和任何一个中国小孩没什么两样,也看不出她与战争有什么关系。但就是这张照片,却是来自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收养日本遗孤纪实》一书的封面、封底和内页,是那段特定历史时期里的一幅珍贵的影像纪录。

  这个婴儿名叫小林惠子,中文名:王雅君,如今已年近六十,身在日本。她也是“二战”后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孤儿之一,其中国养父母王洪祥和姜淑云二位老人分别于1990年和1996年过世,她本人亦于1996年与丈夫孩子回归日本。小林惠子在中国生活得最久的地理坐标是——长春市平阳街790号的中日友好楼。

  2005年春节,小林惠子一家人再次回到长春,与“哥哥”李其颖一家团聚,并前往养父母的墓前祭奠……

  一个“特殊”家庭的产生

  77岁的李其颖老先生拿出一沓照片——“王大叔”(王洪祥)的,“大婶”(姜淑云)的,“雅君”(小林惠子)的,以及他与老伴儿的。这便是一个收养日本遗孤小林惠子的“特殊”中国家庭。说到特殊,是因为在这个家庭组合里,要么是不同国籍的日本养女(小林惠子),要么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侄子(李其颖)。(城市晚报)[编辑: 孙鹏]1

  1942年,14岁的李其颖到长春市惟一一家日本咖啡工厂(今长江路一带)当工人。李其颖老先生回忆说,那时他一天骑自行车送四趟咖啡,特别苦。长春市当时有四五十家咖啡用户,其中便有伪满中央银行俱乐部,收咖啡的便是后来小林惠子的中国养父王洪祥。

  “小林惠子的养父王洪祥,我叫大叔。1935年,经日本人久保田的介绍,大叔来到长春市伪满中央银行中银俱乐部(今西安大路一带长春宾馆的老楼),在配膳部当工人,配制咖啡、水果,清洗、保管餐具。”在中银俱乐部,李其颖与王洪祥老两口结下了难解之缘。

  “光复”以后,王洪祥一家在西安大路开了个小铺,维持生计。此时的李其颖开始去读书,王洪祥和姜淑云给予大力支持。“我是半工半读,下午上课。所以仍然经常在他们家住,有时帮他们进进货,看看柜台。1948年,雅君就来了……”

  一个特殊家庭的成员,就此全部出现了。

  战后一个日本婴儿的降生

  确切地说,日本孤儿小林惠子(王雅君),并不是1945年前的战争遗孤,而是解放战争期间出生的。小林惠子的父亲春日龙一是一名日本医科大学的毕业生,1945年以前来到中国,在白城子细菌研究所工作。1945年以后,该细菌研究所被我军占领,改成解放军卫生材料厂(今长春生物制品所前身)。战时混乱,部分日本医务人员无法回国,便被我材料厂留用,春日龙一也如此。

  据载,留用期间,春日龙一与一名日本女护士小林邦子相识,于1948年7月7日生了小林惠子。( 城市晚报) [编辑: 孙鹏]

  2

  同样是在这一年的夏天,在春日龙一研制防鼠疫疫苗期间,装有鼠疫活菌的培养罐被其助手无意间摔了一下,结果第二天,春日龙一在观察培养罐的培养情况时不幸感染,三天后死亡。几日后小林邦子也感染身亡,刚刚出生的小林惠子成了孤儿。厂里安排日本青年大泉带养小林惠子,不久(1948年),该厂搬迁到长春市西安桥外(今长春市生物制品所一带)。一个十七八岁的青年,与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每天与奶粉尿布打交道,其情形可想而知。为此,来到长春后的大泉欲把孩子托养给一户懂日语、心地善良、没有孩子的中国人家。当时西安大路是日本人居住区,大泉抱着孩子走街串户寻访,巧遇王洪祥邻居家的日本老太太,得知王洪祥家的情况,于是便来商议。王洪祥夫妇一眼就喜欢上了可怜的女孩子,决定收养这个日本孤儿。

  寻亲·别母·归乡

  转眼到了20世纪60年代,日本《朝日新闻》来中国采访,重要的一站便是长春市的王洪祥家。王洪祥拎着个日本铁锅对着镜头的照片,便刊登在的《朝日新闻》上,报纸上报道了王洪祥夫妇收养日本孤儿小林惠子的过程。

  1984年,小林惠子与日本的大泉取得联系,当时大泉是日本某县的议员,自己还开了个商店。联系上了以后,大泉邀请小林惠子回日本看看。小林惠子对自己身世的寻访,第一个来源便是大泉。

  1984年,小林惠子第一次回日本,在大泉的帮助下,寻找到了春日龙一家族。春日龙一家族本是日本的一个望族,春日家族的她父亲这一支已经没人了,只有她的一位大娘(春日龙一的嫂子)仍健在,于是有了那一次的寻根拜访。

  同样是在那一年,大泉收小林惠子做养女,给她办了日本国籍,但是小林惠子还是念着中国的养父母,选择了回长春。

  1990年,王洪祥老人过世。( 城市晚报) [编辑: 孙鹏]

  3

  1992年,姜淑云和小林惠子一家搬离西安大路,住进了平阳街的中日友好楼。

  1996年,姜淑云的身体每况愈下,小林惠子一家的生活也越来越困难——小林惠子所在的彩印厂和丈夫张鲁所在的箱包厂相继倒闭,又有两个女儿念中学。小林惠子的回国问题再一次变得现实起来,最终小林惠子决定回国。

  1996年夏天,也是小林惠子一家回国的日子。这个夏天发生了很多事,首先是不断有媒体记者前来中日友好楼采访,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组来人时,正逢家人给姜淑云过82岁的生日——这也是老人最后一个生日。当中央电视台名为《中国母亲》的姜大娘生活纪实片正在播出时,6月2日,老人走完了自己漫长的一生。

  姜淑云老人临终前七天,东北民俗专家曹保明先生的采访,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史料记载:

  问:回顾自己的一辈子,你觉得怎样?

  答:晚年我挺满意的。许多日本朋友也来看我,作家也来采访我,连中央电视台也来人了。我觉得我做了一件人人关心的事。我没有亏待世人,我想世人也不会亏待我。

  老人去世后,小林惠子一家踏上了回国的路途。

  1996年的夏天,这个特殊的中国家庭面临了一场特殊的生死离别,对这个家庭的每个成员而言,可以说度过了生命中最漫长的一个夏天。

  [口述实录]

  ( 城市晚报) [编辑: 孙鹏]

  4

  李其颖(77岁),日本孤儿小林惠子(王雅君)的中国哥哥:

  1948年雅君刚来家时,大泉给留下了一个小红包——20世纪60年代,大叔曾给我看过,里面写着孩子和其父母的一些情况,还有照片。小包里还有戒指,是孩子父母戴过的。我第一眼看见雅君时,她也就三四个月大,我那时20岁,我一直看着雅君长大成人。后来大叔的养子去哈尔滨念书,并在那儿工作、结婚,老两口和雅君一家人的事,就责无旁贷地落在我身上。我结婚时都是在王大叔家办的,因为当时单位没房子,大叔家是日式的两套间,他就说:上我这来吧。就那样,王大叔家就成我自己家了,一直住到后来老伴的单位(人民银行)分房子我们才分开,后来雅君住在我们曾住的那个屋子里。

  在一起住的那些年,雅君在幼儿园开家长会,都是我和老伴去参加。

  雅君上个世纪70年代末结的婚,我们参与了婚礼的操办。当时老伴在长春饭店工作,给她操办酒席。为了她结婚,我去北京出差时,给她买了衣物——那是平生买得最多的一次,用工业券、购物券什么的,当时长春啥也买不着。

  雅君在中国度过她的前半生,在这里上学、长大、工作、结婚……走(回日本)时,我是她在中国的保证人之一。

  雅君其实不想走。后来老人没了,夫妇都下了岗,不走也得走了。

  走了后,几乎每年都回来看看。2005年春节也回来了,我们在饭店一起吃了饭还照了相。

  爱无国界,这是人类的本性。一个日本孤儿和一个中国养父母家庭的亲情故事,一场“爱无国界”的真实演绎。( 城市晚报)[编辑:孙鹏]

  5(来源:东北新闻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