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环保 > 正文

大对虾重归渤海湾 曾因遭受海洋污染几乎灭绝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5日01:47 城市快报

  本月初,为期两个半月的渤海休渔期宣告结束,本市渔船开始出海进行新一轮的捕捞。收网后,渔民们惊喜地发现,被天津人俗称为“大对虾”的“中国对虾”在阔别渤海湾长达12年之久后,竟然再次出现了!

  据本市水产局海洋处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通过对渤海湾生态环境的合理养护,同时采用了增殖、放流等有效的恢复方法,“中国对虾”已经重新开始在渤海湾“繁衍生息”。
时值中秋国庆佳节即将来临,津城中秋市场上,消费者已能购买到非人工养殖的海生“大对虾”了。

  “中国对虾”

  一天能捞70多公斤

  据介绍,“中国对虾”与“

墨西哥棕虾”“圭亚那白虾”齐名,并称“世界三大名虾”,是我国水产品出口的主要产品。捕捞季节有春、秋两季,4-6月份为春汛,9-10月份为秋汛。10月中下旬为旺汛期。但由于海水污染和过度捕捞,破坏了海洋生态环境,从1993年起,“中国对虾”一直没有形成虾汛。

  昨日,市水产局海洋处的周处长告诉记者,今秋开渔以来,渤海湾重新出现了“中国对虾”的踪迹,多时一条渔船一天能捕捞70余公斤,这是十多年来没有过的“收获”。

  据了解,渤海海域有关省市近两年来通过实施增殖、放流和伏季休渔等措施,对渤海湾生态环境进行养护,使海洋生态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今年,仅以河北省沧州地区为例,在沿海一带就放流“中国对虾”苗种2.7亿尾,大大促进了“中国对虾”等水产资源的恢复。同时,今年充沛的雨量也为“中国对虾”提供了丰富的天然饵料,使得对虾生长十分迅速。另外,渤海沿海各省市的渔政部门仍在采取严禁拖网船作业等措施,以进一步涵养渤海水产资源,保证“中国对虾”的生存环境。

  两大原因

  险令对虾断子绝孙

  据介绍,“中国对虾”曾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水产业的一颗辉煌耀眼的“新星”,高峰时年捕捞产量近4万吨,平时每年的产量也在2万吨左右。但是好景不长,上世纪90年代初期,渤海海域的“中国对虾”开始锐减,到1993年已无法形成虾汛,1997年全年的捕捞产量仅800吨,而本市的产量更是“少得可怜”,仅为2吨左右。

  就此周处长表示:“‘中国对虾’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海洋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二是人为的过度捕捞。”

  据介绍,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渤海海域的污染问题一直很严重,沿海各企业不顾政府的三令五申,一再向渤海海域排放污染物,严重影响了“中国对虾”和其他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不但“中国对虾”的产量出现严重下降,其他海产品的产量也随之锐减。

  如果说海洋污染只是让“中国对虾”自身难保,那么人为的过度捕捞几乎令它们断子绝孙。为了追求产量,渔民们不计后果地进行过度捕捞,其直接后果就是“中国对虾”难以“传宗接代”,繁衍生息。

  今后几年

  加大虾苗投放力度

  近年来,渤海海域开始实施休渔,使得海里的各种生物有了充分的生长、发育、繁衍的机会。另外,本市相关部门今年在渤海湾内投放了20万尾牙鲆鱼苗种和400万尾梭子蟹苗种,同时也试着投放了少量的“中国对虾”苗种。

  周处长告诉记者,今后几年,天津水产部门将加大“中国对虾”苗种的投放力度,以促进其种群的恢复和扩大,力争能够保证本市每年海产品市场对“中国对虾”的需求量。

  读报帮助:

  主要产地 “中国对虾”又称大虾、对虾、肉虾、黄虾(雄)、青虾(雌虾)、明虾,主要分布于我国黄渤海和朝鲜西部沿海,在东海、南海有时也能见到它的踪迹,但数量很少,我国的辽宁、河北、山东省及本市沿海是“中国对虾”的重要产地。

  体貌特征 体长而侧扁。雌体长18-24厘米,雄体长 13-17厘米。甲壳薄,光滑透明,雌体青蓝色,雄体呈棕黄色。通常雌虾个体大于雄虾。该虾种生长速度快,在海中生活每10天增长1.5厘米,体长1厘米仔虾约经3个月就能长成出口商品规格。

  经济价值 对虾肉质鲜嫩味美,营养丰富,经济价值很高。每百克虾肉含蛋白质20.6克,

脂肪0.7克,并含有多种维生素及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系高蛋白营养水产品。可鲜食烹调,也可加工制成虾干、虾米等,为上乘的海味品。(记者赵宏伟)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