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中国外交官眼中的伊拉克武器核查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5日03:44 东方早报

  前沿提示:2003年3月,美国以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绕开联合国,单方面发动对伊拉克的大规模战争。时至今日,有关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疑云依旧未消,人们对美、英发动战争的质疑也渐积渐厚。

  如果说联合国安理会的外交争斗是汇聚各股势力的漩涡,那么伊拉克问题就曾处在这个漩涡的中心。鲜为人知的是,在联合国1999年针对伊拉克武器成立的监测、核查和视察委
员会(简称“监核会”)里,还有一名来自中国的活动评议官——他就是庞森。

  作为联合国为数不多的几名中国籍高级决策官员之一,庞森亲历的将近5年的伊拉克武器核查工作,使他见证了伊武器核查问题的风云变幻。正值联合国发起全面改革之际,庞森在纽约联合国总部接受了早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对于自己在工作中的最大感触,这位资深外交官坦言:“美国绕开安理会发动伊拉克战争是对联合国权威的巨大挑战,也是促使联合国走向改革的转折点。”

  核查第一阶段 缺乏公正性被逐

  “核查的首要原则是公正。”庞森如是说。这一点,在他工作的“监核会”中得到更多的体现。

  联合国对伊拉克进行的武器核查要追溯到1991年,那年海湾战争爆发后,联合国成立了特别委员会(特委会),负责监督伊拉克销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迄今核查工作已逾14载,期间经历一次改制,几度中断和无数次危机。

  从1991年6月第一批专家小组抵达巴格达开始,到1998年底美英发动的“沙漠之狐”军事行动,“特委会”在争议和冲突中“存活”了8年。在庞森看来,“特委会”核查小组之所以被“赶出”伊拉克,是因“特委会”屡不服从安理会领导,核查工作缺乏公正性和客观性,伊拉克方面也逐渐对其核查失去信心,认为接受“不公正的审查”无助于伊拉克摆脱国际制裁,因此最终被安理会解散。“核查的首要原则是公正。”庞森如是说。这一点,在他工作的“监核会”中得到更多体现。

  1999年,安理会通过1284号决议,决定成立伊拉克武器监测、核查和视察委员会(“监核会”)来取代“特委会”履行对伊拉克武器核查、销毁与监测的职能。庞森介绍说,“监核会”虽然继续享有“特委会”的权力,但其制度和操作方式都有了很大不同。和“特委会”成员由各国自主派出明显不同的是,“‘监核会’的专家、成员都直接隶属联合国安理会,从理论上说不受本国政治因素的干扰。”庞森解释道,“‘监核会’的核查专家来自40多个国家,人数300多人,其中有多名中国专家。”

  核查第二阶段 领头人不偏不倚

  回想起那段矛盾交织的时期,庞森不禁感慨伊拉克武器问题“太复杂、太难办”。说起伊拉克武器核查,“监核会”前主席、瑞典人布利克斯是个不得不提的人物。“布利克斯是一个比较公正的人”,说起布利克斯,庞森与他有相当多的近距离接触。2004年,庞森在他撰写的《我与布利克斯共事》一书中,细致描述了自己和这位“老资格的上司”共处的点点滴滴。

  “其实在讨论‘监核会’首任主席人选时,安理会整整磋商了1个月。”庞森回忆说,“据说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曾提出过25位人选都没有获得一致认同。”曾担任瑞典外交大臣、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的布利克斯最后获得首肯。

  尽管“监核会”在伊拉克从事核查工作的实际时间仅有4个多月,但“监核会”的武器专家始终和伊方保持着较为友善的态度。回想起那段矛盾交织的时期,庞森不禁感慨伊拉克武器问题“太复杂、太难办”。在美、英不断施压要求对伊严查下,布利克斯的一举一动都成了全世界的关注焦点。“如果说美国总统布什已经将手中的枪对准了萨达姆的话,布利克斯可能就是这把枪的扳机。”庞森笑着引用媒体的这句评价。

  压力无处不在。各国当时正为伊拉克问题在安理会上唇枪舌剑,急于找到开战理由的美国政府无疑希望布利克斯在核查报告中能做出“有利”判断。伊拉克合不合作?有没有发现任何隐藏武器的证据?布利克斯的一句话就能成为美、英“讨伐”萨达姆政权的把柄。

  至于布利克斯的态度,庞森认为他一直尽力保持“中肯”。布利克斯在伊战爆发前的最后一次报告中说,核查有进展,到目前为止,“监核会”没有发现任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在核查过程中,伊方在程序方面提供了全面合作,但提供的实质性合作不够及时也不够充分。然而几天后,美、英还是以“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发动了战争。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至今仍存谜团

  种种调查困难造成不解之谜。“或许是萨达姆不希望别人知道其研究能力吧。”庞森说。

  伊拉克是否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相信这是许多人的疑问。庞森表示,伊拉克曾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研制、生产了很多生化武器。但这些武器大多在1991年海湾战争后被萨达姆单方面销毁了。

  此外,萨达姆曾企图研制核武器,但没有成功。海湾战争和随后的联合国制裁摧毁了伊拉克制造核武器的能力,萨达姆政权此后放弃了重新制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努力。而且联合国“特委会”在上世纪90年代制定了严格的核查计划,伊拉克所有生化武器的生产、研究设施以及前期材料必须全部上交,由联合国予以销毁或者作无害化处理。

  美国前首席武器核查官戴维·凯在接受国会质询时曾说:“我们几乎全错了”。庞森认为,从美国此后提交的各种报告中也能看出,伊拉克基本上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至于人们对美国情报搜集的种种质疑,他认为是否“故意误导”还有待考量。

  不过庞森承认,有关萨达姆政权研制武器的计划,至今仍有许多未解之谜。“核查人员在进入伊拉克以后发现,很多武器都已事先销毁。”庞森举例说,“例如我们发现有关武器设备的设施、人员、文件等蛛丝马迹,伊拉克方面声称已经销毁了,但却无法提供确凿证据。例如,一些生化武器据说被倒在沙漠上,虽然专家找到一些残留物,却没办法确定实际销毁量是多少。”种种调查困难造成了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不解之谜。“或许是萨达姆不希望别人知道其研究能力吧。”庞森说。

  “监核会”未来待安理会定夺

  除了“监核会”,联合国本身也面临巨大挑战——如何通过全面改革,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伊拉克战争爆发前的最后一刻,所有武器核查人员都撤回联合国,“监核会”的工作陷入停顿。时至今日,“监核会”的一些专家由于看不到“前景”纷纷回国,专业人员仅剩46人,这个特殊机构究竟应何去何从?在庞森看来,“监核会”的任务尚未完成,因为伊拉克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问题,不能由美、英领导的联军决定,而应由联合国做出公正评判。

  未来的伊拉克仍然需要“监核会”,或者其他类似机构去完成更艰巨的任务———对在战火中受到破坏的军备设施要确保安全,还要防止危险物品流入恐怖分子之手。庞森透露,目前一些国家对“监核会”的未来已提出建议,例如欧盟及安理会的不少成员都表示,希望保留“监核会”的专业人员,有的国家建议将其转型成为联合国的常设机构,负责监督全世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不过上述建议牵涉到许多复杂问题,仍有待安理会最后定夺。

  除了“监核会”外,联合国本身也在面临巨大挑战。美、英在没有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对一个主权国家动武,已经对联合国权威和二战后长期形成的集体安全制度构成威胁。继安南秘书长今年3月提出《大自由:为人人共享安全、发展和人权而奋斗》的改革报告后,联合国也正在经历着重大考验———如何通过全面改革,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转眼间,联合国将在9月迎来自己60岁的生日。而庞森届时也会献上自己的一份大礼———他的新书《走进联合国》。相信这本书定会是个特别的礼物,因为它体现的是一个中国官员眼中的大世界。

  庞森简历

  庞森1957年11月生于北京,1978年考入上海

复旦大学外文系,1981年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联合国译员训练班,毕业后进入外交部国际司,历任中国驻联合国日内瓦代表团随员、三秘、二秘、一秘、参赞,外交部国际司副处长、处长、军控司副司长等职。

  2000年7月进入联合国“监核会”任高级活动评议官至今。(早报特派记者俞懿晗 发自纽约联合国总部)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