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如何让老人迈进“民办”大门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5日07:05 大众网-大众日报

  据新华社天津9月14日电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数量急剧增加和人们养老观念的转变,现有养老机构“相对过剩”的窘况日益凸显。一方面,人们愿意选择国办养老院,但国办养老院的床位供应能力有限导致“一票难求”;另一方面,却是民办养老院由于先天缺陷加上后天投入不足,即使面对巨大的需求也只能“混个半饱”。

  越来越多老人自愿加入“社会养老”行列

  记者调查发现,现在越来越多的老人自愿加入了“社会养老”的行列。据天津市养老院副院长孙兆元介绍,该院70%都是“有子女”的自费养老老人,60%以上都能完全自理,10%的老人选择卖掉房子到养老院养老。

  据统计,在天津的养老院自费养老的老人中,除去个别确实因为家庭矛盾而住养老院的之外,绝大多数都是出于给子女减轻负担、提高晚年生活质量的考虑而自愿住进来的。

  “国字”排队等号“民字”入住率只有6成

  国办养老机构凭借其完善的各种设施、较高的护理医疗水平自然成为人们的首眩然而,据天津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处范勇介绍,天津市目前国办养老院只有11家,总共只有2100多张床位。天津市养老院院长李存荣说,“第二老年公寓现有350张床位,现在全部住满,还有三四百号人在排队等号。”

  然而,作为社会养老的“生力军”的民办养老机构却出现了供应“相对过剩”的尴尬。据天津市民政局统计,天津市目前有131家民办养老机构,床位数量占全部的86%,平均入住率只有6成。

  天津较大的民办养老机构龙福宫老人院院长张文革告诉记者,“民办养老院大部分在经受‘床位闲置’的困扰。”大量床位闲置导致效益低下,效益低下必然进一步导致后天投入不足,后天投入不足又必然反过来加剧床位闲置的现状。

  四大“瓶颈”制约发展

  记者对天津的近十家民办养老机构调研发现,绝大多数因地制宜、因陋就简,硬件设施“先天缺陷”,后天投入不足更是让其“雪上加霜”。同时,收入低、劳动强度大导致护理人员普遍存在着年龄偏大、知识储备不足、护理技能不够过硬的问题。此外,规模偏小无法形成规模效益也制约着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

  针对民办养老机构发展中折射出的一些问题,专家、政府官员和部分民办养老院院长建议:

  第一,采劝公助民办”多形式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第二,国家通过出台各项优惠措施,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或私人进行投资养老机构。出台各种优惠最终是为了民办养老机构能维持收支平衡或略有节余,让养老机构加大后天投入,确保老人既“住得好”又“住得起”。

  第三,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运用市场杠杆实现民办养老机构的“优胜劣汰”。

  第四,不断加强民办养老机构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责任感培养。

  专家呼吁机构养老与家庭养老相结合

  天津社会科学院郝麦收教授指出,目前单靠社会养老机构显然无法解决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倡导机构养老和家庭养老相结合的方式势在必行。一方面,国家通过出台各项优惠措施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或私人投资养老机构,引导养老机构在改善硬件设施、提高护理水平方面下功夫;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社区在养老中的作用,发展“在家等于入院”的社会养老新体制。解决养老问题关键还是在社区。实现以社区为主导、以家庭为基地、入户护理的社会养老新模式,这也是今后我国解决养老问题的大方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