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5日09:00 解放日报

  上海的城市名中冠以“海”字,寄托着这里对走向大海的梦想,但上海一直没有海港。如今,这一梦想有了新的篇章: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工程洋山深水港,经过3年多的建设,就要在今年内开港了。

  深水大港,正在东海之滨崛起

  杭州湾口、长江口外,上海芦潮港的东南,洋山深水港已展露雄姿。一期工程长 1600米的码头岸线安排了5个集装箱泊位,9台高大的超巴拿马型桥吊耸立在码头上,填海生成的 1.5平方公里的陆域已经形成。深水港泊位的水深达15米以上,设计年吞吐能力220万标准箱。配套的东海大桥也将在年内建成。放眼远眺,东海大桥宛如一条巨龙,蜿蜒在东海海面上,将洋山港与大陆相连。

  上海要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必须有国际航运中心相匹配。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家提出加快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战略目标。1995年上海将深水港列为重大课题进行研究。经过大量细致、周密的论证和准备,在2001年,洋山深水港区被正式列入经国务院批准的《上海城市发展总体规划》。

  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全国第一大港上海港的吞吐量大幅攀升。今年 1月至 8月,上海港货物吞吐量已累计完成2.83亿吨,同比增长13.4%,集装箱吞吐量完成 1177万标准箱,同比增长 27%。

  洋山深水港建设指挥部港口分指挥部指挥归墨说,到 2006年,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的吞吐量预计可达 300万标准箱。

  连同上海港现有的泊位能力,全港的集装箱吞吐量可望达 2100万标准箱,接近世界集装箱吞吐量排位第一、第二的香港和新加坡。

  有关专家认为,洋山深水港年内投入运营,将提高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在东北亚地区港口中的竞争能力,扩大国际集装箱的中转规模,发挥上海的“龙头”和核心作用,带动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及全国的经济发展。

  机制创新,激发自主创新能力

  洋山深水港是我国港口建设史上规模最大、建设周期最长的工程。洋山港指挥部从选址开始就建立科学决策机制,实行重大技术问题评议制、专家咨询评议制、关键技术的课题攻关制。担任总体设计任务的交通部第三航务工程设计院,把总工程师负责制,改为总工程师和专业总工程师共同负责制,达到“布局合理、投资预控、技术领先”的目标。

  跳出黄浦江、长江口,首次在海岛建港,工程难度很大。港口分指挥归墨介绍说,上海有在江、河上建港的经验,但洋山港施工是对传统筑港方式的挑战,难度极大:海水作业腐蚀性大,施工现场风急浪高,有效作业时间短;深水作业,工程量和技术难度高;离开陆、岛的庇护,作业环境艰险等。工程的建设者迎难而上,组织了50多次技术攻关,把困难一一克服。

  建于海岛的洋山港,首先要围海筑堤,吹填成陆。一期工程布于小洋山和镬盖塘之间,这里水流湍急。承担这项任务的上海航道局在施工中实施了深水软体排铺设方式,筑起北围堤。经过反复比选,采用了含泥量在5%、合适的粗颗粒砂,总共填入2500万立方米的砂料,形成1.5平方公里的陆域。经自然促淤和加固处理,陆域土地固结,承载力增强。

  码头桩基在海上要打 104根直径 2.2米的嵌岩桩、 2700多根直径 1.2米或 1.7米、长45米至62米的钢管桩。其中嵌岩桩一直要嵌到水下岩石中 4米至 5米,最深处在海面以下40米,打桩难度极大。东海大桥全长32.5公里,海上段长25.5公里,大桥工程总计打板桩、钢管桩、混凝土等各类桩近9000根。上海打捞局承担东海大桥箱梁吊装任务,箱梁大如1/5的足球场,东西南北误差不能超过1厘米,施工中还多次遭遇台风。但他们依靠科技和精心作业,确保了大桥整体工程进度。

  东海大桥是我国第一座真正意义的跨海大桥,也是我国首次将“设计基准期”定为100年的大桥。在大桥施工中,科研设计人员获得20多项国家专利。

  国家战略,凝聚大协作的合力

  建设洋山港是一项国家战略,得到相关方面、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大力支持与合作。在洋山港选址期间,担负总体设计的三航设计院,组织国内外130多家专业研究机构、高等院校数千名科研人员参与了新港址论证和项目前期的研究、设计、评审工作。国家有关部委,以及上海、天津、江苏、浙江等地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等,共完成专题研究200多项。还有许多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参与了专题成果的评审和咨询工作。

  在洋山港的建设过程中,科学民主决策贯穿始终,以科研数据为依据,进行优化、比选、提高工程的科学性、合理性。以进港航道方案为例,原有双通道和单通道两个方案,主管部门为此组织了多次专题研讨和大型评审,终于达成共识,确定了单通道方案。洋山水文地质的勘测和研究也得到国内有关部门的通力协作。

  人们由衷地赞叹:大协作、大联合铸就洋山港的辉煌,推动上海港的新崛起。(新华社上海 9月 14日电)

  冯亦珍 吴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