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汗水铸就辉煌:中国农科院祁阳红壤实验站侧记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5日09:07 新华网

  新华网长沙9月15日电 (记者 陈澎)

  湖南省祁阳县官山坪,一个离最近的集镇还有9公里的偏远小山沟。这里,战斗着一个为我国南方红壤地区“三农”问题作出重大贡献的英雄群体--中国农业科学院祁阳红壤实验站。

  红(黄)壤是我国南方14省(区)的主要土壤类型,总面积约218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2.7%,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8%。作为我国粮食、经济作物、肉类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这片土地上生产的粮食、肉类以及茶、丝、糖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44.5%、54.8%和93%。

  红壤改良任务艰巨、开发利用潜力巨大。45年前,中国农业科学院一批热血青年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号召,怀着科技报国的抱负远离首都和亲人,毅然来到贫困、偏僻的湘南小山沟,开辟红壤研究新领域,并在农业生产第一线从事科研、示范与推广。

  实验站成立之初,没有宿舍,科研人员只能居住在当地农户家中。几年后,站里砌了几间土砖房,既当住房又作办公室。科研人员喝的是泥巴水,度的是单身日,艰苦的生活条件却拦不住他们的拳拳报国之心。就在这种环境下,祁阳红壤实验站攻克了潜育性水稻土“鸭屎泥田”水稻“坐秋”低产难关,使水稻亩产量平均提高了150公斤。

  到上世纪80年代,小山沟里建起了简易实验站,科研人员总算有了自己的“窝”,但这却是个冬冷夏热春潮的“窝”。由于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以及野外作业,大部分科研人员患上了胃病、风湿性关节炎、高血压。与此同时,实验站在科研攻关上却不断攀登高峰,从低产田改良逐步转向红壤区综合治理,形成了山、水、林、田、土综合治理与开发利用的新格局。

  随着国家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投入,祁阳红壤实验站的科学研究不断进入新境界,生活和科研条件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实验站现有基地面积608亩,建有办公室、实验室、网室、畜牧场、加工厂等,野外建有丘陵植被恢复观察区、径流场、各种水田及旱地肥力变化长期定位监测区。在发展历程中,实验站还培养了大批农业高科技人才和农民技术人员。

  目前,祁阳红壤实验站已发展成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在南方14个省(区)中唯一的综合性实验站,并跻身我国第一批“国家级农业生态科学观测站”行列。据不完全统计,在这里每两年就有一项新的科技成果诞生,并使这些科研成果转化成巨大的生产力。如“南方红黄壤丘陵区低产地综合治理研究”“红壤带南部丘陵区粮食与经济林果牧综合发展研究”等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为红黄壤丘陵区土壤培肥、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与农业生产持续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对农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实验站取得的科研成果,吸引了国内外不少专家学者前来访问、考察。

  “我们实验站之所以能承前启后、勇攀高峰,关键在有一个坚强的党支部,有一支共产党员主力军。共产党员既是科研主力,也是科技推广先锋。”已在实验站工作20多年的农艺师高菊生颇有感触地说。

  正如高菊生所言,在祁阳红壤实验站,一个党员就是插在红土地上的一面旗帜,在他们的带领下,几代科研人员用汗水铸就了实验站的辉煌业绩。45年弹指一挥间,昔日的热血青年如今大多已白发苍苍,年轻一代正陆续替补到实验站的科研岗位上。为了农业科技事业,祁阳红壤实验站又开始了新一轮征程。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