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专家谈中国外交官培养:须了解国情重视外语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5日09:10 中国新闻网

  9月10日,被誉为“外交官摇篮”的外交学院举行了建院50周年庆祝大会。50年里,这所中国外交界的最高学府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中国外交人才的培养面临着哪些新问题?中国外交官的培养与西方有何不同?

  带着这一系列问题,本报记者近日专访了外交学院副院长秦亚青博士。

  记者(以下简称“记”):外交学院1955年由周总理倡议成立。当初成立时的定位是什么?50年间,这一定位是否发生了变化?

  秦亚青(以下简称“秦”):外交学院最初是在中国人民大学外交系基础上创立的。当时的定位非常明确,就是为外交部输送一线的外交干部。

  1966年至1976年,外交学院关校10年。复校后,尤其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外交学院培养人才的定位就变为“大外交”。其含义是,既包括以外交部为主体的政府外交活动,也包括民间、半官半民的与外交外事相关的活动。因此,我们很多毕业生并不是直接去外交部,而是有多个就业方向———外交部、国家部委、媒体、跨国公司、出国

留学,各占1/5。我们的毕业生中就有MTV中国区总裁李亦菲、
中央电视台
体育节目主持人黄健翔等。

  记:您在外交学院从教20多年,您认为,中国外交官的培养机制与西方国家相比,有什么区别?

  秦:中国外交官的培养与西方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相似之处在于:第一,都非常注重培养“忠实于国家”的观念;第二,都很重视外交知识和业务的训练。周总理为外交学院提出的“站稳立场,掌握政策,熟悉业务,严守纪律”的校训,就恰恰综合了这两点。

  此外,我们与西方也有很大不同。首先,我们要求学生必须了解中国国情,这是外交学院近几年着力在做的事情。具体地说,就是要清楚中国在哪些方面更需要让世界了解、更需要让世界来实现我们的目标。为了让外交官更切实地了解中国国情,我们让师生到中国的最基层去体验生活,避免了“大而空”的学习方式。

  其次,我们特别重视学生的外语训练,现在外交部的几个最高级别的翻译都是外交学院毕业的。西方培养翻译都是把这个人送到国外,受语言环境的熏陶;而我们就是在本土,从本科开始就一丝不苟,特别强调实用,给他们提供足够的实战机会。

  记:您认为,中国外交官在外交工作中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秦:我们外交官目前最需要突破的是:加强“把自己在外交一线的工作变成实现国家战略资源”的意识。外交资源要变成国家生产力,中国的很多外交官在这一点上意识薄弱。其实,我们的驻外使馆应多和国内出访团交流,双方都主动联系对方,通过外交官对自己外交资源的调动,来实现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利益。外交官的工作不仅仅是做好某个国家的接待工作,而是与整个中国的发展紧密相连。

  此外,在“拥有全面知识”上,我们的外交官还有欠缺。外交官应该是通才,美国国务院每年进新人时,都特别注重其对各类知识的综合掌握。(本报记者 刘坤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