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全球华人中秋申遗网络投票活动弘扬民族文化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5日14:22 潇湘晨报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又是一年中秋时,然而,今年的中秋,将因为有了一场特殊的投票活动,而注定要被赋予非同寻常的涵义。

  8月20日,中国新闻网、中国侨网、飞翔公益基金会、白沙文化传播联合发起"同一个世界,和一个梦想"--中秋申遗全球华人同行网络有奖投票活动。在这场旨在申请中秋佳节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网络投票活动拉开序幕后,搜狐、新浪等国内门户网站相继加盟,一场声
势浩大的全球亿万华人共同保护中华传统文化的盛事就此展开……

  中秋"申遗",我们不能再等待。

  接过传统文化的接力棒

  2004年五一黄金周期间,虽然未到粽子飘香时节,但一则“亚洲某国有可能申请‘端午’为‘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闻,却让国人懵了,并引发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应,“传统文化保护”话题正在中国普通民众中讨论。

  悠久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端午节产生于中国古代稻作文化。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中国民间都有带香袋、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端午还是战国时代伟大诗人屈原的祭日。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节日,端午节像春节、中秋节等传统佳节一样成为全球华人精神、亲情的纽带。

  面对一项中国重要传统节日有可能被别国申请为文化遗产,国内反响强烈,尤其在端午节的老家湖南省岳阳市。当地媒体报道:作为端午节由来地的岳阳市对此更为震惊,岳阳市文化局局长沈继安闻讯后坚定地表示:“岳阳人民对端午节感情很深,岳阳市将迅速采取行动!”

  由此,一场“保卫端午节”的争论在民间悄悄发起……

  同样,中秋“申遗”并非也只是一种应景之作。

  “中秋”是我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根基和重要组成部分,是承载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的重要载体,也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基础和联系世界的桥梁。

  中秋的月饼里化不开浓浓的乡愁。中秋,为奔忙于事业的人编织了一个借口:再怎么忙,也该回家团聚,家和才能万事兴;中秋,也让游子思乡愁绪飘飞得莫名心痛,“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故乡亲人的日子可否和美如昔?中秋,是海峡两岸无数个家庭的不眠之夜,隔着一弯浅浅的海水,诉说着祖国和平统一的梦想;中秋,也是游走异国的海外赤子们遥望祖国的时刻……

  “中秋申遗的活动让我想起童年,父母会给我们一人准备一个月饼,插一支香,向月娘娘祈愿。那时的月饼简简单单,远远没有今天这样丰富的形式。”谈及中秋,谈及童年,能言善道的凤凰卫视著名节目主持人曾静漪也需要稳定自己的情绪,“中秋申遗”让我们找回曾经失落的那份情感。中秋所代表的传统文化,它是全球华人在海外奋斗时一种非常重要的支持力量。

  简简单单的一个月饼,却有着极其丰富的内蕴与祈愿:花好月圆人团聚。“和”都是中秋永恒不变的滋味。接过传统文化的接力棒。

  中秋“申遗”,全球华人同行,你我同行。

  中秋值得我们关注什么?

  在中国的所有传统节日中,中秋节可能是最有诗意的一个,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到“中秋厅宴里,待月倚窗前”,千古吟咏不绝。小小的月饼成了中秋节的主角,千百年来它沐浴着月光,表达着人们对团圆和幸福的渴望。

  然而,在生产厂家年年对月饼花样进行翻新后,人们对月饼本身的兴趣已经越来越淡薄,这让有识之士对于传统文化传承的担忧。

  许多媒体进行的随机采访也显示,春节和中秋节仍然是大家最重视的两个传统节日,元宵节、端午节、清明节等也在很多人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事过境迁,不知不觉间,节日的氛围越来越淡了,有些年轻人开始对节日表现出本不该有的冷漠。

  弘扬中秋文化,就是弘扬一种民族情怀。这是一种对文化的保护,氛围的营造。

  “把社会责任,用社会最能接受的方式扩大化。”凤凰卫视著名节目主持人董嘉耀这样评价“中秋申遗”,它是对传统文化的肯定与延续。

  其实,早在今年3月举行的全国“两会”期间,百余名香港特区全国政协委员就在一份提案中建议:增设清明、中秋等民族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这一消息经新华社播发后,被中国各地200多家媒体刊登,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可见一斑。

  “清明扫墓祭祖,中秋阖家团圆,端午悼念爱国先人,重阳登高敬老,这些传统节日,在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一提案的发起人、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潘宗光委员等认为,“法定这些节日为假日,其实就是肯定民族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我们提倡“兼容并蓄”,但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能丢。在这个竞争的社会,它是亲情与友情的文化链接。

  “围棋的最高境界就是‘和谐’”

  我省原湖南省文联主席团成员,民俗专家林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不能单纯地认为抢注事件是抢夺中国的文化遗产,关键是国人如何建立有效的机制,保护民族传统文化。林河认为,文化是世界共享的。建立申报评定机制也是为了鼓励和促进各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从申报本身而言,别人并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地方”。

  “一些人说到这件事就认为是别人在抢夺我们的文化遗产,其实不然。”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中国民俗学会秘书长高丙中认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本身关注的就是“人类文化”,是站在人类和世界的角度上的。从这个层面来讲,文化是世界共享的。建立申报评定机制也是为了鼓励和促进各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从申报本身来看并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地方”。高丙中指出,我们应该建立更加有效的机制来保护自己的文化,更好地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高丙中认为,国人应该可以从中建立一种自信:说明我们的传统文化在其他国家得到了高度的认知,“在我们这里也许有许多比端午节更重要的文化遗产需要申报,在别的国家,我们中国的节日被排在了最前面。”

  在2005南方

长城世界围棋颠峰对决上,国手九段常昊和被誉为“当今世界围棋第一人”的韩国九段棋手李昌镐走出了罕见的四劫循环的和局。当得知本次中秋节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投票活动时,常昊在赛后向本报记者表示,“中秋是中国人的传统佳节。中秋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他肯定的表示,作为中国人应传承自己的文化传统,因此,自己一定会支持此次网上投票活动。

  谈到此次四劫循环的和局,常昊表示,这是意外的满意结局。“围棋不同于西方象棋,更加讲究‘和’的理念。正如围棋一代宗师吴清源先生所说,围棋的最高境界不是冲突,而是和谐。也就是中和的六合之棋。吴先生谈的既是棋,也是一种文化。”

  而中国文化追求的境界恰恰就是和谐。

  “和”: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

  “为什么外国会对我们民俗节日感兴趣?而我们国人又为什么只有在这时才意识到珍贵呢?”署名“流沙”的网友提问引发了许多人的思考。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朝戈金不无感叹:经过五千年文化积淀,中国形成了丰富的传统节日。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该更充分考虑传统文化的延续。

  曾十四次赴黄河流域考察民间美术的著名美术教育家杨先让说:“我们祖先世世代代传播下来的精神财富,现在到了应认真正视,研究她的时候了。”

  在人们的共同关注下,此次“同一个世界,和一个梦想”--中秋申遗全球华人同行网络有奖投票活动也由此而诞生。

  2005年,社会的“和谐”、世界的“和平”、民族的“和解”、家庭的“和睦”,这些美丽的愿景在我们共同的期许下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接近目标。

  2005年3月,“和谐社会”这个词组从北京的两会现场迅速传遍神州,构建和谐社会作为国家战略成为全国人民为之奋斗的长期目标,转型中的中国虽然不可避免经历各种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振荡,但“和谐”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和我们追求的理想;

  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和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的相继来访,跨越了六十年的时空阻隔。2005年中欧

纺织品贸易战在最后一刻成功化解,相互理解、双生共赢,“商道和为上”的中国商业文化在处理国际贸易摩擦中再次显示了威力。

  这些令人振奋的事件,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虽然仅仅是一个个新的起点,但它再次证明中国的“和平崛起”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在竞争中求“和谐”,以发展促“和平”--世界越来越清晰的认同未来的中国世纪必将是“和”的世纪。

  此次“同一个世界,和一个梦想”--中秋申遗全球华人同行网络有奖投票活动开展短短几天以来,参与网络投票的网民已近百万,不少网民在留言版上留下了真挚的感言:“家和人和国家和、月圆人圆万事圆,‘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源泉,支持申遗!”、“端午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中秋申遗,我们不能等待!”……

  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以及对月圆人和、祖国繁荣的祈盼跃然纸上。家和万事兴,国和日日盛。传统的中秋佳节在以“和”为精髓的内涵中,奏响了“和谐社会”的时代强音。今天,全球炎黄子孙正在携手为这美丽的节日续写一页壮美篇章,历史会记住这个瞬间。

  “经济发展了,生活提高了,国家富强了,民众必然会把对传统文化的追求提上日程。”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说。如何保护中国传统文化、抢救传统节日原有文化形态的话题继续讨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真切地意识到: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底色”。只有除夕吃饺子、放鞭炮,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中秋赏月……所有这些文化标志加起来,才是文化意义上完整的中国人。 (谭文艳 喻志科 邱玉峰)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