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渤海湾今年秋汛重现成群“中国对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6日15:54 新华网

  新华网天津9月16日电(赵宏伟)日前,为期两个半月的渤海休渔期宣告结束,天津市渔船开始出海进行新一轮的捕捞。收网后,渔民们惊喜地发现,被天津人俗称为“大对虾”的“中国对虾”在阔别渤海湾长达12年之久后,竟然再次出现了!

  天津市水产局海洋处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通过对渤海湾生态环境的合理养护,同时采用了增殖、放流等有效的恢复方法,“中国对虾”已经重新开始在渤海湾“繁衍生息”。

  “中国对虾”与“墨西哥棕虾”“圭亚那白虾”齐名,并称“世界三大名虾”,是我国水产品出口的主要产品。捕捞季节有春、秋两季,4-6月份为春汛,9-10月份为秋汛。10月中下旬为旺汛期。

  但由于海水污染和过度捕捞,破坏了海洋生态环境,从1993年起,“中国对虾”一直没有形成虾汛,以至于酷爱海味的天津人近年来吃的所谓“对虾”,大多都是人工养殖的。

  天津市水产局海洋处人士说,今秋开渔以来,渤海湾重新出现了“中国对虾”的踪迹,多时一条渔船一天能捕捞70余公斤,这是十多年来没有过的“收获”。

  渤海海域有关省市近两年来通过实施增殖、放流和伏季休渔等措施,对渤海湾生态环境进行养护,使海洋生态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今年,仅以河北省沧州地区为例,在沿海一带就放流“中国对虾”苗种2.7亿尾,大大促进了“中国对虾”等水产资源的恢复。

  今年充沛的雨量也为“中国对虾”提供了丰富的天然饵料,使得对虾生长十分迅速。另外,渤海沿海各省市的渔政部门仍在采取严禁拖网船作业等措施,以进一步涵养渤海水产资源,保证“中国对虾”的生存环境。

  “中国对虾”曾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水产业的一颗辉煌耀眼的“新星”,高峰时年捕捞产量近4万吨,平时每年的产量也在2万吨左右。但是好景不长,上世纪90年代初期,渤海海域的“中国对虾”开始锐减,到1993年已无法形成虾汛,1997年全年的捕捞产量仅800吨,天津的产量更是“少得可怜”,仅为2吨左右。

  专家说,“中国对虾”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海洋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二是人为的过度捕捞。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渤海海域的污染问题一直很严重,沿海各企业不顾政府的三令五申,一再向渤海海域排放污染物,严重影响了“中国对虾”和其他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不但“中国对虾”的产量出现严重下降,其他海产品的产量也随之锐减。

  如果说海洋污染只是让“中国对虾”自身难保,那么人为的过度捕捞几乎令它们断子绝孙。为了追求产量,渔民们不计后果地进行过度捕捞,其直接后果就是“中国对虾”难以“传宗接代”,繁衍生息。

  今后几年,天津水产部门将加大“中国对虾”苗种的投放力度,以促进其种群的恢复和扩大,力争能够保证每年海产品市场对“中国对虾”的需求量。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