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来渝十院士与记者面对面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7日06:06 重庆晚报

  昨日,由中央组织部、国家发改委、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社科院等中央和国家五部委组织的10名院士、12名专家抵渝,参加为期一周的“院士专家西部行重庆活动周”咨询服务活动。与此同时,由国家人事部组织的10名专家也抵渝,将与院士专家一道,开展咨询服务活动。

  昨晚,受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黄镇东,市委副书记、市长王鸿举委托,市委
常委、常务副市长黄奇帆主持欢迎宴会,市委副书记姜异康代表市委、市政府致欢迎辞。据悉,此次来渝的院士专家是国内高新技术、汽车摩托车、新医药和生物医药工程、建筑、环境保护、信息技术、机械及仪器仪表制造领域的顶尖人物。他们将在一周的咨询活动中,采取技术讲座、技术研讨、参加论坛、现场考察等形式,针对我市区域经济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和关键性技术,开展智力咨询,提供技术支持。

  作为科技界的重量级人物,院士专家们会不会难以接近?本报记者昨日进行了追踪。郑厚植:最神秘的院士

  中科院院士

  中科院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采访:

  “咦,人怎么不见了?”昨日,院士专家们刚一下飞机,记者就开始分头寻找郑厚植院士采访。可由于之前没人认识郑院士,目标在机场丢失。

  昨21时,晚饭后院士门纷纷回房休息。记者随即赶到郑院士房间,敲门无人应答。“可能还没回来吧。”带着猜测,记者站在门口当起了护卫。可十几分钟后,仍未见其身影。可服务员却说,他已经进入房间。

  难道人间蒸发了不成?记者鼓起勇气,“咚咚咚”大声敲门,屋内仍肃静不已。在洗澡?又大声敲门数下,安静;打电话,忙音。

  带着一线希望,记者请求接线员小姐将电话转过去。“喂,哪位?”电话一头总算传来了郑院士慈祥的声音。当记者把自己寻找他的经历诉说后,郑院士一脸无辜,由于是套房,根本听不到敲门声,而电话忙音则是加密所致。

  声音:

  哈哈,我怎么会蒸发呢?郭孔辉:最匆忙的院士

  工程院院士

  长安集团独立董事

  采访:

  刚下飞机,郭孔辉就对着记者说:“糟了,我明天晚上就得走,长春还有个会。”

  在落实了回程机票后,郭孔辉长舒了一口气:“本来重庆的会是15日开,结果推迟了一天,于是我只能呆一天了。”

  工作单位在长春的郭孔辉,全年只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长春,其余时间都在全国各地飞来飞去。

  声音:

  我简直成了空中飞人了。

  一些城市限制微车,但这种状况很快会改变。无论是节省能源,还是环境保护,都会使微车受到扶持。

  摩托车过去不重视自主开发,仅靠低成本战略冲市场。建议重庆摩企多与高校和研究所合作。阮雪榆:最沉默的院士

  工程院院士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采访:

  尽管为重庆船舶公司牵线搭桥,成功撮合了一个合资项目,同时也积极促成过重庆大学、重庆工学院的多个项目,但阮雪榆并不想成为新闻人物。

  声音:

  千万别提什么院士,这样不好。我不想成为新闻人物。我又不是什么明星。汪应洛:最怀旧的院士

  工程院院士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

  采访:

  从机场回宾馆的路上,汪院士一言未发。车过江北区时,汪老突然表情凝重起来。

  看着夜幕的嘉陵江,汪应洛院士回忆起自己在重庆的生活。1937年抗战刚爆发,7岁的他就随家人来到了重庆躲避战乱。那时的家就住在现在的渝中区,而自己则是在现在的巴蜀中学读书。

  汪老诙谐地说,自己亲身经历了重庆大轰炸。日本轰炸机还把他在重庆的家给炸毁了。一家人为避免伤亡,就跑到江北的嘉陵江边躲避。所以每次来重庆,汽车路过江北时,他都要对江北特别留意,因为心里至今还有一股感激之情。

  声音:

  从渊源讲,重庆是我的第二故乡。因为抗战八年,我和亲人就是在重庆度过的。魏于全:最绅士的院士

  科学院院士

  四川大学副校长

  采访:

  “不用,真的不用,还是我自己来提。”昨晚,魏院士一下飞机就自己提起了行李,跟在后面的工作人员急忙上前准备帮忙,可几经“争斗”,还是没有拗过魏院士。

  在车上,面对记者采访为重庆带来了什么好点子,魏院士面带微笑,谦虚地直摇头“没什么,还是采访科技部生物中心的主任吧,他更权威。”

  可谈到重庆生物医药研究成果时,魏忍不住打开了话匣子:重庆前沿生物有限公司的抗癌药物、第三军医大学的肝胆研究及干细胞研究都很出色。“我曾参加过重庆几个863生物医药项目的评审,印象很深。”

  车到东方花苑时,服务员上前询问是否需要帮助提行李,可魏于全仍然还是自己提在手中。“呵呵,没关系,还是我自己来。”

  声音:

  给你们添麻烦了。钱七虎:最直爽的院士

  工程院院士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科委常委

  采访:

  “解放碑高楼太多太高。”昨天,第6次抵渝的钱七虎院士,毫不客气地直接点出重庆发展中的“软肋”所在。

  钱七虎院士认为,重庆这座年轻的直辖市在发展过程中,正面临着土地紧张、交通拥堵等弊端。特别是在渝中区,道路根本没法拓宽,来往车辆也没法自由穿行。

  他说,要改变“拥挤”局面,最好的办法就是开发和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比如,修建地下商圈、打通过江隧道、修建地铁等等。

  声音:

  重庆太拥挤,解放碑高楼太多太高。江亿:最坦诚的院士

  工程院院士

  清华大学教授

  采访:

  很难想象,这名年轻的院士,并没有读过高中。昨天,江亿告诉记者,16岁那年,他作为知识青年插队到内蒙古种庄稼,这一种,就是5年。

  这段经历,被江亿称作是“人生中最宝贵最难忘的经历”。

  从“种庄稼”到“研究房屋节能”,从“体力工”到“高级脑力工”,江亿认为,两种角色的转换是顺其自然的结果。他说,21岁被保送清华大学,之后考上研究生……一头扎进科学殿堂的动力,来自对事物好奇和兴趣。

  声音:

  我考研究生时,数学只考了50分。这说明什么,考试真的是检验学生水平的法宝?叶声华:最仔细的院士

  工程院院士

  天津大学精密仪器系教授

  采访:

  昨天,71岁的叶声华走下飞机,只见他一身笔挺的白色短袖和西装长裤,看上去精神抖擞,丝毫未有舟车劳顿的疲惫。

  叶声华说,他的工作是精密测量,也就是说,专门测量汽车的车门大小是否合适,是否能和车身的空白相吻合等等。

  或许是工作关系,叶声华坦言,自己日常生活也非常细心,就算出门走路,他都非常小心。

  声音:

  走路不注意肯定会摔跟头。王思敬:最谦虚的院士

  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采访:

  见到记者站在车内,王思敬忙指着身旁的空位,招呼记者:“坐嘛,坐嘛。”

  对很多会议邀请,王思敬都是拒绝。“因为我是搞具体工作的,不太喜欢说。”这次为了三峡,欣然到重庆支招。尽管多年前就对三峡库区作调查,堪称此方面的专家,但王思敬不住地说:“我说的不一定对,谈的都是自己想象的,也不一定有道理。”

  声音:

  三峡库区应当少发展工业,多发展生态农业、生物工程和高科技产业,让库区经济健康发展。邬贺铨:最敏锐的院士

  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

  采访:

  在机场贵宾摆渡车内,邬贺铨与记者对面而坐。当记者介绍,为了保证院士们的休息,防止骚扰电话,酒店方已将房内座机全部加密,也就是说,不管外线内线,拨打该房间电话,通通是忙音。

  邬贺铨当即反问:“如果这次来开会的老朋友想聊聊天也打不通吗?”

  声音:

  酒店怎么知道哪些是骚扰电话,哪些不是呢?花 絮

  总经理为院士开电梯

  为让院士专家在入住东方花苑宾馆期间舒适满意,该宾馆总经理张新和副总经理徐世超将亲自为院士开电梯。院士到达后,两位总经理将亲自守在电梯旁,为其打开电梯,并陪同到所在楼层,还要亲手打开房门。防骚扰房间电话加密

  为保证院士专家在渝期间休息好,宾馆特意将其所在房间电话加密,任何人都无法直接拨通,即使拨通也只是忙音。要想与院士专家对话,必须经宾馆总机中转。同时,宾馆42位保安24小时职守岗位,并每隔10分钟到院士专家所在楼层巡视,以确保安全。

  摆渡车就是豪华房

  为缩短院士专家下飞机的时间,重庆机场特意开通了要客服务区。并派出了VIP1号专用摆渡车接待专家。

  整个摆渡车其实就是一个流动的豪华客房,里面红地毯铺地,座位一改普通面包车横排风格,而像一张U型床,松软宜人。15位医生全程呵护

  不管是去机场迎接,还是到宾馆安顿,都能看到医护人员的身影。市八院护士黄廷燕说,来自我市四家大医院的15名医护人员,组成7个医疗组,全程呵护院士专家。嘉宾太多握错手

  昨18时35分,院士专家乘坐的客机降落在江北机场。机场服务人员告诉我们,一同乘机抵达的还有参加重庆三峡旅游节的国家旅游局客人。

  18时50分,机门缓缓打开,一群西装革履的客人箭步走下飞机。迎宾组的人走上前去与其握手。“你是专家?”对方瞢瞢然,之后双方对笑,原来他们是参加三峡旅游节的客人。随后,专家走下飞机,大家握手相迎。

  饮食要过三道关

  川菜一贯讲究麻辣,而此次来渝院士专家大多为北方人。为让客人吃的满意,宾馆特地将菜谱定了三个原则:首先是忌辛辣,其次是所有的菜料都必须是当天进的最好的料,三是考虑到重庆的潮湿,特地为客人准备了防潮去寒的汤。

  记者甘当服务生

  昨日,院士专家一下飞机,记者就当起了服务生。由于汪应洛院士年事已高,加之旅途劳累,工作人员特地为其配备了轮椅。他一下飞机,记者就抢上前去,帮起推轮椅。

  在回来的车上,当听说郭院士今天要赶回长春,记者主动与会务组联系为其准备机票事宜。

  (记者 陈雪莲 李心成 何昌钦 刘邦云/文 毕克/图)

  重庆有10名“本土”院士

  本报讯 昨天,市人事局透露,目前我市有10名院士,遗憾的是数量还不算多。

  这10名院士中,有9人是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是社会科学院院士。目前大多都就职于我市各大院校。

  为引进高级人才,早在2001年,市人事、财政、教委、卫生4家单位联合行文,明确规定,从2000年7月1日起,“院士”岗位津贴由原每月800元提高为每月8000元;“院士”每年享受一次(20天)国内健康疗养;“院士”的子女进入中小学和托儿所、幼儿园就读可选择学校(园、所),凭有关证书到学校办理入学手续,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收取教育行政部门规定以外的费用。

  据了解,目前上海“两院院士”已超过150位,仅次于北京;四川省的院士也已超过40名。网络编辑:李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