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中秋节,“文化自觉”的呼唤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8日08:06 大众网-大众日报

  据新华社上海9月17日专电作为民族文化重要载体的传统节日,中秋节的命运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17日在上海参加“中国传统节日·乙酉中秋论坛”的国家文物总局世界遗产处处长郭旎认为,传统节日是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民族性格的集中展示,是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标志。中国人要积极传承,不要冷落它。

  每逢佳节倍思“金”

  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李松指出,一方面,以传统节日为名的各类活动在各地广泛开展,节日的形式和内容不断更新;另一方面,民族民间传统节日的商业化和同质化倾向严重,传统节日的丰富内涵和社会功能越发单一。

  漫步中秋市场,唯一能让人感到中秋临近的是轰轰烈烈的“月饼大战”。人们再也无心把酒祭月,为中秋节激动的只有每逢佳节倍思“金”的商家。

  每个传统节日及其文化的形成都非一朝一夕。早在《周礼》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北宋年间,中秋成为较固定的节日。基于对合家团圆的情感诉求,明清后,中秋节已成为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但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不仅仅是中秋节变成了“月饼节”,端午节几成“粽子节”、清明节几成“烧纸节”、春节几成“送礼节”,许多中国传统节日都与其本质和内涵渐行渐远了,传统节日的最大卖点似乎只剩下节日消费品和相关衍生物。

  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说,传统节日民俗使我们生活在一个有情有义的社会中,平淡、勤勉的日子加上热闹的节日,构成中国老百姓完整的人生时空。专家认为,长期以来,无论中秋、端午、重阳节,国家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因此,需要把传统节日从民间提升到国家层面,提高到国家公共仪式的层面,来填补公共资源的不足。

  传统节日的传承与更新

  费孝通先生晚年提出了“文化自觉”的概念,他焦虑着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现代中国人能不能保持原有的文化认同。他说,“文化自觉”的意义在于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特色和发展趋向。

  针对当代社会传统节俗的传承与更新,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教授萧放提出三点政策性建议:以政府的名义恢复传统节日体系,将中秋节定位为法定假日;重建中秋传统节日习俗,丰富传统节俗活动,增添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节俗内涵;将中秋节作为调整家庭关系、社会关系的活动日,鼓励人们团聚庆贺,以此缓解春节人口集中流动的社会压力,真正实现以传统节日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目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