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市民讲坛净唠读报故事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8日10:35 沈阳晚报

  共同倡议订报、学报、用报倡议书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同志们、朋友们:

  在广大干部群众满怀信心、意气风发地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在全党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蓬勃开展的重要时刻,在欢度“中秋佳节”的喜庆气氛里,我们举办了这次
以“读报交流收获”为主题,以“读党报、用党刊”为重点,以建设“学习型城区”为目标的富有意义而又轻松愉悦的市民讲坛活动。

  党报党刊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是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的重要载体和工具,也是广大干部群众了解中央精神、地方政策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发挥着上情下达、下情上达、指导工作、凝聚力量的重要作用。在此,我代表辽沈街道党工委,向全区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广大社区居民群众提出倡议:让我们以这次市民讲坛活动为契机,积极行动起来,踊跃订报、积极学报、充分用报,为“创建学习型城区”、“打造和谐大东”做出应有的贡献!辽沈街道党工委书记周秉利2005年9月17日

  主持人安榕代替了和晶,电视台的演播厅搬到了小区里,9月17日上午,大东区辽沈街道“东方俪城”花园小区内,上演了一台特殊的《实话实说》。社区居民和市区两级宣传部门、沈阳日报报业集团及沈阳晚报的领导坐在一起,大话小报纸中的大世界。读报的乐趣,剪报的经验,用报的收获,凡是与报纸有关的话题,都成了当日讨论的焦点。

  专访嘉宾:

  与报有关的故事故事1:晚报信息帮忙建社区

  “我叫宋敬文,是辽沈街道大北桥社区的主任,在这个岗位上已经有十个年头了,而我的读报、剪报经历已经有12年了。”67岁的宋敬文一上台便打开了话匣子。

  宋敬文说,12年前,她就开始读报、剪报。当上社区干部以后,她开始借助报纸上的信息为社区建设服务。

  为了让社区的下岗工人尽快找到工作,她每天都要到大街小巷的报摊上搜罗一番。对沈阳晚报等报纸上的用工信息,她都要仔细浏览并记录下来。如今,她以这种方式已经解决了1567个下岗职工的就业问题。

  根据报纸上介绍的一些信息,结合社区的实际,宋敬文从1997年开始,还创办了社区就业基地,解决了400多人的就业问题,目前就业基地生产的编制产品已经有200多种。

  小区建设领先,带动社区居民致富,在经过报纸的报道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一位美国外商拿着《沈阳日报》的报道,找到了她,当即就签了一笔大合同。仅三个月的时间里,社区就业基地就赚到了近万美元。小小的报纸,拉来了就业基地最大的一笔生意。故事2:看晚报报上了好大学

  “我的侄女杨硕,就是通过看《沈阳晚报》的一些高考专版,知道了很多高考信息和政策,报取了一个她理想的大学,报纸可帮了我家一个大忙,如今孩子已经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读书了。”马惠敏说。

  49岁的马惠敏生活在一个八口之家,虽然人多,但这个大家庭却和和美美,其乐融融。

  马惠敏是社区公认的好儿媳,把公公、婆婆照顾得无微不至,但两位老人最开心的时刻,就是马惠敏给他们读报。马惠敏说,家里订的是《沈阳晚报》,自己每天都会给两位读报,这好像已经成了两位老人每天固定的生活内容,每次读完报纸之后,他们还会就一些报纸文章进行讨论,互相交流。

  马惠敏的女儿在她的熏陶下,也特别喜欢看报纸,因为女儿上大学,一周回一次家,她就把每周的《沈阳晚报》整理在一起,让女儿回来之后阅读。

  马惠敏说,自己非常喜欢一些当年的影视歌曲,一旦发现登载老歌曲的报纸就会剪下来,如今,已经装订成册的有4大本,近500首老歌。这些老歌集录,在去年重阳节社区组织的老年人演唱会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歌集在67位老人之间传来传去,这让马惠敏心里特别高兴。

  现场,马惠敏还向在座的观众推销起了自己的歌集:“如果你们谁想找老歌,可以直接与我联系,我的电话是……”

  故事3:旧报纸帮了大忙

  “您可别小看我这张30年前的报纸,它可帮了大忙。”69岁的臧立君说。这张报纸是1975年出版的一期报纸,上面刊有数十个劳模和先进工作(生产)者的名单及照片。报纸看起来很普通,但却在去

  年有了重要表现。原来,去年沈阳市政府下发了一个对市劳动模范和市先进工作者进行一次性补助的文件。黎明航发集团的四位先进工作者因为找不到相关的证明材料而发愁。

  臧立君知道情况后,当即就告诉四个人:“有,一定有证明材料,我给你们找。”随即,他在自己的“档案库”里面查找剪报册,终于找到了1975年的一张刊登先进工作者名单的报纸。几个人拿着报纸到相关部门做了认定,很快就拿到了数千元补助费。

  臧立君说,报纸虽小,但功能却很大。他随即拿出了精心制作的《历史上的今天》剪报册子。他说:“从《沈阳晚报》开始有这个栏目的时候,我就开始整理,一天都不落,如今已经有8个册子了。”

  关于这本《历史上的今天》,臧立君还给我们讲了另一个小故事:有一天,他还没来得及剪报,报纸就被一个来访的客人拿走了,他在房间里四处找,四处问,可就是没人看见。没办法,臧立君就到收购站花了一元钱买了一张报纸,但尽管如此,他还是很高兴,因为这样他的《历史上的今天》就完整了。故事4:读报读出个通讯员

  “要持之以恒,学以致用,有所选择,舍得花钱,积极投稿,带动家人,这就是我的‘六要’读报心得。”潘文庆说。

  潘文庆坚持集报50多年,如今已经整理出30多种类别,50多本剪报,文字达到2千万以上。

  他说,自己读报、剪报50多年,没有一天间断过,将报纸上的有用信息留存后,都一一装订成册,仔细研读,仅买各类报纸的钱就花去自己退休金的三分之一。但是,正因为他从报纸上获取了很多知识,不断地完善了自己,也使自己的文化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自己写的文章也经常见诸于报端,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报纸通讯员。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我从去年11月份开始整理关于抗战的历史资料,而这些资料几乎都是从报纸上获取的。”潘文庆说,自今年7月份起,他先后举办了两次展览,一个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的流动展览,一个是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展览,展出图片共有500多张。

  现场,潘文庆还将自己收集整理的《沈阳晚报》的各类文章展示给大家看,并对本报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现场互动:与报有关的交流

  在现场互动环节中,来自市委宣传部、大东区委宣传部以及沈阳日报报业集团的领导们发表了对报纸的一些看法和意见,同时,对几位嘉宾读报、剪报、用报的经历和经验表示赞叹。

  现场1:书法助兴抒胸怀

  69岁的臧立君老人现场挥毫泼墨———“小报纸大世界,长知识扩视野”———为本次市民讲坛助兴抒怀。他表示,正是因为自家的报纸物尽其用,家中的每个成员都喜欢看报并留存,才使家人积累了更多的知识,发展了更多的爱好,各自在岗位上取得了可人的成绩。“我们家人用完后的报纸,要么剩下的是边边角角,要么就是‘千疮百孔’,大家都试试看,一定也会长知识、扩视野。”臧立君老人指着刚刚完成的书法作品说。

  现场2:建议晚报下午出

  针对报纸的版面问题,臧立君向沈阳晚报的领导提出了建议。臧立君说,因为自己非常喜欢沈阳晚报的《历史上的今天》,每天都要把当天报纸剪下来并进行整理,装订成册,由于板块大小不一样,在整理的时候就出现了一些问题,希望晚报领导在《历史上的今天》板块上做一下规范,以便剪报者更好地整理。

  潘文庆抛给了沈阳晚报领导另一个问题:南方的某些晚报都是下午出版,我们沈阳的晚报却没有一家是这样,希望能看到下午版的沈阳晚报,读到鲜活的当日新闻。

  现场3:居民参观剪报集

  几位剪报人将自家“档案库”的微小部分拿出来展览,有再就业、公民道德、未成年人教育、人生百味、名人轶事等剪报的合集,还有摄影图片及书法作品的剪报合集,让参观者大开眼界。

  一位姓张的居民说:“平时看报纸就是翻翻看,大致浏览一下内容也就过去了,可看到这些剪报合集,才知道报纸的内容真是太丰富了,以后也要效仿一下。”

  看到现场数十种剪报的合集,再加上刚才几位嘉宾讲述的故事,就连主持人也按捺不住,当场表态说:“从今天起,我也要好好地读报、学报、剪报、用报。”本报记者刘宏伟摄影王雁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