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专访中国前驻法大使:中法文化年拉近两国距离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8日18:48 新华网
专访中国前驻法大使:中法文化年拉近两国距离

颐和园昆明湖上的水幕表演显示法国国旗的图案。新华社记者王建华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新华网北京9月13日电(记者戴盈罗静平)“有人说‘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种看法是错误的。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而不能用金钱衡量的。”中国前驻法国大使吴建民日前接受专访时说,中国和法国互办文化年,历时三年,全民参与,在情感上真正拉近了两国人民的距离,把中法关系带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从2003年10月到2005年9月,1000多个日夜,大西洋两岸的两个国家,政府、企业、
百姓所有人都被卷入了这场文化的热潮。作为中法互办文化年混合委员会重要成员,同时有着中国前驻法国大使特殊身份的吴建民则伴随着中法文化年走过从酝酿、诞生到开花结果的全过程。“举办文化年有两个动力,一是来自中法两国寻求发展与合作的共同需求,二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共同使命。虽然活动已经接近尾声,但并不意味着交流的结束,相反作为一个平台文化年同时打开了中国人和法国人的眼界,给两国未来带来了更多元化的合作空间。”这位前驻法大使说,“让我们来算一笔文化的帐。在20世纪初,中国向很多国家都派遣过留学生。而从今天看来对中国影响最深刻的是留法的那一批。政治上有周恩来、邓小平;音乐上有冼星海;绘画上有徐悲鸿等。所以要避免急功近利的思想,而要从长远处看文化的作用。”

  也许很多年以后人们都不会忘记,巴黎的埃菲尔铁塔曾经披上“中国红”,北京的正阳门上映射着法兰西的国旗三色。“当中国人谈起欧洲文化的时候,常常先想到法国;而法国人想到东方文明时,也会第一个想到中国。而文化年走得更远,不仅满足了人们对文化的激情,更展示了多元的中国和法国。中国人看到了浪漫的法国人在航空、核电等高科技领域的创新与实力,法国人看到了古老的中国在改革开放后所爆发出的无限活力和创造力。合作的潜力是巨大的。”这位外交家说。

  有一位法国朋友告诉吴建民,虽然法国与世界上许多国家都举办过文化年活动,但中国的这一次无疑是最成功的。而作为中国,是首次与国外互办文化年,成绩斐然。在吴建民看来,这种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它在中法关系的“蜜月期”更加牢固了国与国之间的友谊,更重要的是它在老百姓中间找到了自己的根。

  “合作,说到底就是人与人的了解与交往。要真正加深这种了解与交往,不能指望一次文化年,而要看我们在文化年以后是如何做,如何进一步推动中法两国的关系,去获得双赢。”吴建民在采访结束时意味深长地说。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