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四川省解决失地农民安置问题述评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9日06:37 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编者按

  不断加快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深刻改变着土地与农民之间的关系。一个新的群体出现———失地农民。失地农民的问题,事关群众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事关经济建设

  和社会稳定大局。本报从今日起推出专栏《关注失地农民安置》,着重介绍我省在失
地农民安置方面的积极实践,以及南充、遂宁、泸州、自贡、内江等地的探索与经验,敬请关注。

  就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为四川跨越式发展带来希望的同时,成千上万的农民随之离开千百年来世代相依的土地,游走在城市的边缘,成为既有别于一般农民,也不同于城市居民的特殊群体———失地农民。

  这一群体的生存际遇,引起省委、省政府高度关注。“绝不允许出现一边是高楼林立、灯火辉煌,一边是失地农民生活无着、就业无门。”自2004年“失地农民”成为省委一号文件的主题词后,妥善安置失地农民多次成为省上重要会议、文件的主要内容之一。

  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各地实施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在健全失地农民档案、清理完善安置问题相关政策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经济补偿,居住安置,就业扶持,社会保障”四位一体的失地农民安置模式,着力构建失地农民权益的长效保障机制。

  补偿:标准提高

  今年,由省委政研室、省国土资源厅、省建设厅、省民政厅组成的联合调研组在省内调研时发现,征地补偿是失地农民在城镇化进程中获得的最直接的经济利益,也是最容易引发征地矛盾的焦点。“寻找政府、征地主体、失地农民间最佳的利益联结点,建立合理的征地补偿和利益分享机制,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关键。”调研组组长、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萧少秋体会很深。

  事实上,各地在执行现有政策的基础上,均普遍提高补偿和安置标准,成都、自贡、乐山、绵阳等地对各项补偿分别按各类别最高标准实行。针对历年来拖欠农民征地补偿补助费和安置费这一突出问题,各地纷纷采用政府划拨专项资金等办法。今年1至8月,全省共兑现历年来拖欠农民的征地补偿补助费5.79亿元。

  住房:失地不失居所

  

南充的失地农民笑了。今年该市启动大规模的失地农民“还房建设”。嘉陵区收回已出让但未开发的140亩空地,用于拆迁还房工程,到2006年,42万平方米的新房将喜迎失地农民回迁。

  通过“政府收益安排、银行融资、市场配置资源、吸纳部分社会资金”等多种渠道,采取货币化安置、建房安置和留地安置等方式,全省已安置失地农民68938户,安置面积达到1087万平方米,支付货币化安置资金5.53亿元,基本做到“失地不失居所”。

  就业:角色之变

  调研组在调查中还发现,失地农民普遍认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失业。农民失去土地后,客观上需要从农业转向其他行业。但一次性获取支付补偿金自谋出路的失地农民,就业方面明显处于劣势,很容易陷入失地又失业的困境。调研组认为,除去合理支付货币补偿外,还应考虑到失地农民的长远利益。

  当前,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就业技能,是安置好失地农民的要务。全省各地正着力建立健全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机制,努力促进“失地农民”向“城市居民”的角色转变,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成都市政府每年拿出1000万元用于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并将城市增加的物管、保洁、治保、巡逻、厨工等岗位向失地农民开放,全市相继安置4000多名失地农民就业。德阳、眉山等地还制定了包括3年内免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附加和企业所得税等优惠扶持政策,鼓励辖区内企业吸纳失地农民就业,支持失地农民经商办厂,自主就业。

  从被动地接受补偿,困守家中到奋发图强,走向社会,越来越多的失地农民开始创造新的人生。目前,全省共培训失地农民近17万人次,19万失地农民走上新岗位。

  社保:进入“安全网”

  保障失地农民长远利益的另一长效机制,

  是构建失地农民社会安全网。全省现共有16.7万名失地农民纳入低保范围,5.3万名失地农民纳入失地保险范围,14.9万名失地农民参加基本

养老保险,许多地方还积极开展失地农民
医疗保险
的探索。

  失地农民虽然离开了曾经朝夕相依的土地,但没有失去政府始终如一的关心。和你在一起———这是政府对每一位失地农民的庄严承诺。尽管四位一体的安置模式仍在探索中,尽管解决好失地农民安置这一系统工程尚任重道远,但深信终有一天,笑容会在每一张失地农民的脸上绽放。本报记者范英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