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观其所藏知其所寄——田家英收藏清代文士墨迹评介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9日10:58 人民政协报

  大约在1991年,田家英同志逝世25周年时,中国历史博物馆举办了“田家英收藏清代学者墨迹展览”,我去参 观后十分敬佩家英同志收藏之广精,我想,如果能将家英收藏的这些珍贵墨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收藏的情况评价介绍,一定更 富有教育意义。2002年是家英同志的80周年诞辰,家英的女公子曾自协助她的爱人陈烈编写的《田家英与小莽苍苍斋》 一书由三联书店出版后,就满足了这一要求。“小莽苍苍斋”是家英同志的书斋名,此书上篇《小莽苍苍斋收藏管窥》着重介 绍了具有代表性的藏品,下篇《小莽苍苍斋收藏纪事》主要
是记叙收藏情况,全书图文并茂,分有章节,每章节都冠有活泼的 小标题,解说更生动具体,富有思想性学术性,我读后深得教益,现特据此谈谈我对家英同志收藏清代文人学者墨迹的一些感 受。

  一

  看过逄先知所著《毛泽东和他的秘书田家英》一书的同志就会知道,深研毛泽东思想的田家英认为学习毛泽东思想应 着重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实事求是这两大原则,这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家英早年失怙,生活困难,当过学徒,故多体会 劳苦大众的疾苦,决心要为他们谋福利。他还一再对人说,要好好为人民服务,就应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样才能 做好工作,真正为人民造福。家英同志就是以这两大原则作为自己的工作准则的,他喜治史,他还对人讲过,清王朝是中国封 建王朝最后一个王朝,也是集中国封建文化之大成的王朝,清初出现过“康雍乾盛世”,但这不过是夕阳的回光返照,这王朝 不久即由盛而衰,一再被列强打败,丧权辱国,最后使得中国沦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悲惨境遇。殷鉴不远,其中有非常多的历 史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好好吸取。前人治清史虽已有专著,如萧一山的《清代通史》则是其一,但这些著作吸收新发现的史料还 不够,有些观点也值得商榷。所以需要再深研重写。家英同志在解放初期因此就立下再修清史的志向。

  梁启超说过:在历史上,“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最为发达”。从殷周时起,我国即有史官的设置,重视历史记 载,且要求记载应是秉笔直书的信使。以史求实,以实求理,从信使中得出有益的历史经验教训,这样实事求是,是我国史学 的好传统。治历史还应该重视史料,这也如梁启超所说: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故我国治 史者历来重视史料之收集,史料的考证。为辨明史料之真伪更要求多方求证,证据越多越好。家英同志治史也坚持这样实事求 是的科学态度,他在延安时编写的《民国以来大事记》,就是在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仍依据国内外报刊,通讯社所提供的 确凿信息逐年逐月甚至逐日记叙的,所以它成为有质量的信使。在建国以后的长时期内,研究者还在应用。1955年,中国 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决定编写一部《中国史稿》。郭沫若任主编,现代史部分则由家英同志负责。他就再三叮嘱这一编写组 的同志要充分掌握有关资料,应当好好看当时的报纸,“看我们党办的报纸,也看我们的朋友和敌人办的报纸,一天一天的看 ,甚至广告也要看一下。旧报纸上不仅有可用的历史资料,还可以使研究历史的人如置身当年的社会环境之中。”他尤其重视 史料的真实可靠性,要求编写组同志引用史料一定要查明其来源,注明其出处。

  我们也知道,时代愈远,则史料遗失愈多,清代距近代很近,保留下来的史料虽较多,但仍有不少史料因战乱频繁而 遗失,有的则被删改歪曲。所以梁启超指出:不能谓愈近代之史料即愈真。例如中日甲午战役,去今三十年也然,吾侪欲求一 满意之史料,求诸记载而不可得,求诸耆献而不可得。因此在搜集,考证史料时须多方设法。我国近代新史学开山大师王国维 ,陈寅恪为证史、补史,扩大史料来源,草新治史之法都力主(1)取地下之实物与我国古籍互相释正,即利用考古发掘所得 文物来弥补文献史料之不足;(2)取边疆少数民族(如辽金元等)之地质史料与我国旧籍互相补正;(3)取外来学说与我 国固有文化互相参证。重视史料搜集与考证的田家英当然也注意采用这些新的治史方法。比如他主编《中国史稿》的现代史部 分就嘱咐编写组同志一定要重视我国少数民族历史的研究以此来参证。二要采用“中外古今的比较法”,研究中共党史,就要 看苏共党史,进行比较。在我国保留下来的文献中,他也像许多学者那样重视具有史料价值的笔记、日记、书信等的研究。值 得注意的是,他仍未满足于此。为了补史,证史,从上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中期的十几年间,他还发隐钩沉,四处搜罗 清代文人学士的条幅、楹联、中堂、扇面、砚铭等书法作品以及印章等。其中他特别重视这些人彼此交往的书函墨迹。他这样 做是有依据的,唐代孙过庭在其书法理论名著《书谱》中说过:书法可达其情行,行其哀乐。的确,书法可抒发其人的性情、 志趣、感怀。“字如其人”,书法作品常有助于对作者的理解。家英同志还以唐刘禹锡的《陋室铭》中的“谈笑有鸿儒,往来 无白丁”之句来说明:古文人见面,所谈每不会是生活琐事,文字往往也还常有政见在其中。他日研究历史,从这些资料中会 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应该说,他采用这种做法,就为补史、证法开辟了一条新路,从本书中的诸多事例就可证明这一做法是可 取的。

  二

  例如,本书中就列有清嘉庆时期名士张惠言的篆书联“学有经术,通知世事;行无瑕尤,直似古人”。张惠言于文学 、经学、书法都很有造诣,是当时人文荟萃的江苏武进地区的文化界领袖。此联即反映出其志趣素养。从他这幅作品的边跋还 可得知,他一人题字,九人侧立其旁观赏,其中有刘逢禄,丁履恒等也是当时有名的学者。家英十分看重这作品,就是因为它 充满着那时许多文士为学的浓烈气氛。家英还收藏有清乾隆时的名宦硕儒孙星衍的篆书联和书札,孙星衍是乾隆五十二年殿试 第二名榜眼,名垂海内外,在翰林院当编修两年后还须经考试才能任用为官。考诗赋时他在所作的《厉志赋》中引用《史记》 中一古体字,主考官和绅不认识,竟指为错字。孙星衍乃被降职使用。孙的好友武亿也很有才学,中进士后出任知县才七个月 ,就因得罪和绅而罢官。到嘉庆帝即位后,和绅受到严惩,孙星衍才得到重用,而武亿却因被冤而抑郁早逝。本书刊有孙星衍 应武亿之请所书的玉著体篆书五言联“为艺亦云亢,许身一何愚”和武亿的书札,从这两件藏品既可看到这两人的优良情操, 更可知权奸和绅的专权和乾隆晚期政局的腐败。

  总之,家英的“小莽苍苍斋”所藏的具有史料价值的书函还有很多,难以一一列举。但也如人们所知,这些书函每每 散落在民间,不易搜寻。而家英在业余找寻这些文物,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有股傻劲的。他常去琉璃厂古书店,有时还到地 摊上去搜罗。他出差在杭州等地,也到文物商店等处寻购。他为人和蔼可亲,旧书店的店员们也乐意帮他,寻访这些文物家英 同志还托同有此爱好的友人代为注意,而很多友人也乐于相助。如上世纪60年代初,谷牧同志就写信给家英说,他弄得清代 大诗人王士祯的一件诗卷,希望家英鉴定是不是真迹,如是,则愿赠送,这样便可与家英所藏的清初鸿儒朱彝尊的《经义考》 成为姐妹卷了。《经义考》为清初名学者闫若璩考辨孔安国的《古文尚书传注》为伪作提供了有力的证明,是家英引为自豪的 最能体现朱彝尊高度学术水平的藏品,有了王士祯的诗卷为姐妹卷,确使家英的藏品更为生色。此外,家英也注意名门后裔以 及收藏家的动向,如清代大学者赵翼的后人,收藏家赵艺农逝世了,其家人想把他家的藏品出让,家英闻讯,立去购买。因而 得到了赵翼、张惠言、孙星衍、伊秉绶几十位名家高水平的墨迹。特别是其中有清初名词人顾贞观亲笔书写的他自己所填传扬 于海内外的名词《金缕曲》的扇面,更为稀世之珍。

  家英同志如此想方设法广搜前人的翰墨,自然就得到了别人久寻而不得的墨宝。如他收有清康熙时陈鹏年的诗轴便是 一例。陈鹏年曾任江宁知府,为官清廉,学识渊博,执法严明,但却因此一再得罪权贵而遭诬陷入狱。江南士民乃纷纷投书, 再三为他喊冤,幸得到曾两度巡视江南的康熙帝的宽赦而出狱。陈鹏年还精书法,其片纸只字,人皆珍藏。但今已少见其遗墨 。郭沫若生前收有陈鹏年的端砚一方,砚背镌有陈亲书的题跋。但郭老却久觅陈之书幅而不得。而家英却寻得。这为时已三百 年,仍保存得完好如初,这样的既具有艺术价值又富有历史价值的墨迹,实为一文化瑰宝。

  三

  我国古人有言:画是八重天,字是九重天。其意是说,书法作品之字更常具有史料价值,所以字的品位更高。从本书 作者所作的解说可知,家英有诗句:十年京兆一书生,爱书爱字不爱名。所以他收藏专注重书法作品而不大收绘画。他收藏前 人书法作品,规模确是恢宏。从书体来看,由行楷到隶书,魏碑到大小篆以至钟鼎全文和甲骨文,无不具备。这些书翰作者有 学者、诗人、官吏、小说作家、戏剧家、书法家、画家还有金石雕刻家等清代各时期、各学派、各文化部门的重要代表人物, 为数达五百余人,藏品总数达一千五百余件。

  我们看看本书所列的代表作品吧,除前面所举诸例外,这里还有“又见桃花扇里人”,即有清初名剧《桃花扇》的作 者孔尚任的行书;还有抗清志士“八大山人”朱耷和傅山的条幅;有理学名儒李光地、陆陇其、魏裔介等的书法作品,还有康 熙帝临米芾的行书诗轴。“乾嘉学者多入藏”,清代中叶乾隆嘉庆时期学者多崇尚汉学,讲求考据,本书就刊印有钱大昕、王 鸣盛、赵翼、阮元、汪中等汉学名家的书法珍品。在这时期还出现有一大文学派别———“桐城派”,这里不仅列有这派肇始 者方苞手书的宋儒语录,还有其继承者姚鼐等的文稿。“爱国志士细搜求”,嘉庆以后,我国内忧外患日益深重,在这种情况 下,先后出现了许多叱咤风云,慷慨悲歌的爱国志士,如林则徐、龚自珍,戊戌变法英勇就义的“六君子”和梁启超、严复等 ,他们的墨迹,本书也有陈列解说。“六君子”中的康广仁,生前被其兄康有为的大名所掩,他代兄受戳后才出名,而时人再 想收集他的墨迹为时已晚,但家英却寻找到康广仁为康有为代写的一幅对联。梁启超见到这一“世间仅存的康广仁的墨迹”, 题跋称其为“久绝天綤”的瑰宝。再如谭嗣同是戊戌变法中很重要的代表人物,他就义以后,名气虽大,但时人怕株连,多不 敢收藏其遗墨。家英却在上世纪60年代初浙江一同志带来的一批有地方特色如清代名学者孙诒让父子的墨迹中发现了夹杂在 中间的一幅扇面,落款便是谭嗣同。从扇面得知这是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谭嗣同写给其好友学者宋燕生的。扇面上写 的不仅是谭书赠宋的七律诗,且有谭的二百余字诗注。书体笔法是楷书参以汉隶,浑浑洒洒,风格独具。家英得此艺术、历史 价值兼备的难得的文物,雀跃不已。“清儒翰墨第一家”,家英收藏这么多清人墨迹,其中多有罕见的墨宝,这在收藏家中是 少有人能伦比的。可以说,这些藏品已形成为清代文化史长卷的轮廓,使人看后不禁有叹为观止之慨。他在这方面对文化事业 的贡献确也是功莫大焉。

  四

  赵朴初老人在参观家英的藏品展览后有题词:观其所藏,知其所寄,余事之师,百年怀想。家英对一好友说过,他为 何要这样收集前贤的墨迹呢?一是欣赏祖国这门古老艺术;二是收集史料,为写清史作准备;三是人舍我取,一般人每欣赏绘 画而不看重书法,更不看重年代较近的清人的字,倘若不及早收集,不少名人书家的珍贵墨迹就会有散失泯灭的危险。他又说 ,自己没有过多的爱好,只爱书翰,收买名家墨迹的钱都是从工资里节省出来的。他还告诉家人:“物从民众来,将来一定要 还给民众,要把这些藏品归公,捐献给国家。”他说自己收藏这些翰墨原因之一是欣赏祖国这一古老艺术,我认为从这句话就 可“知其所寄”,他是要以此来陶冶自己的情操。这一如钱钟书在其《管锥篇》中说道:化书卷为吾性灵。是要从所收藏的名 家墨宝中吸取精神养料,以丰富,加强,提高自己思想品格的素养。对此本书作者又提供了许多例证。

  这首先就是家英多收藏有民族英雄林则徐的条幅、楹联、扇面、书简和诗作。“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 。这是鸦片战争之后,腐败的满清朝廷把林则徐贬到新疆,林则徐向家人赋诗告别的诗句。家英同志极为感佩,特请一篆刻名 家刻为铭章,作为座右铭。“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是谭嗣同就义前所留的绝笔诗的名句。家英十分仰慕谭 嗣同的人品气节,谭的书斋名为“莽苍苍斋”,“莽苍苍”语出《庄子》,意为恃大宽阔,一览无际。家英为自己书斋取名为 “小莽苍苍斋”,“小”者,从小见大,即寓有好好向谭嗣同学习之意。他常对孩子们说:“人不可以有傲气,也不可以无傲 骨。谭嗣同的骨头最硬。”家英的长女曾自还告诉我们,家英在自己的房间里常挂有清“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所画的竹和题 记,题记称自己所画的竹用来垂钓,只是为了钓一些小杂鱼。以此讽刺那些醉心名利而沽名钓誉之徒。“爱书爱字不爱名”的 家英同志时常诵读品味这画和题记,他常对友人说:“为私者务名,为国者务实,务名者可卑,务实者可贵。”“楷书当学颜 ”,本书作者又说,家英同志爱字最喜爱颜字,他收集了很多颜真卿遗墨的拓片,影印本,还有好些历代学颜字的名书法家的 作品。他称赞颜真卿的字大气磅礴,法度谨严。他偏好颜书,还在于他认为“文以人贵,字以人传”,“为颜常山血”,他尊 崇颜真卿刚毅不阿,坚贞不屈的气节。前面说过,“乾嘉学人多入藏”,对乾嘉时的名家硕儒的墨迹,家英收藏也多,这是因 为乾嘉学者有“无征不信”,“讲求严密精审”,实事求是的好学风,这种治学之风如近代好多学者所说是近乎科学的,在家 英看来,也是值得取法的。

  家英同志在上世纪50年代初即任毛泽东主席办公室主任,不久又兼任中央政治研究室副主任。到60年代初又任中 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余事之师”,他在业余收藏前人书翰中也如此重视增强自我的思想素养,他夙有的为国为民着想,全 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实事求是的高尚情操因此不断得到升华,达到更新的高度。而在本职工作特别是在狂风急浪的政治斗争中 ,这些情操体现得更充分,更突出,也更感人。从许多熟悉他的情况的同志悼念他的文章就可以了解,也正因为他能为国为民 着想,实事求是,所以他不盲从,不迷信,而能按实际情况办事,坚持真理。但在“文革”伊始,他也因此遭到江青、陈伯达 等的迫害而英年早逝,他修清史的素志亦未得尝,这都是十分令人痛惜的。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