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三盒月饼一样“温州心”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9日11:00 温州都市报

  本报记者 刘雪菲 叶慧媛

  本报香港专电昨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中秋节,香港的天空时晴时雨,大街上不少的商铺早早打烊,商家们也早早赶回家和家人共度中秋。

  昨天下午,我们从香港湾仔地铁站乘10余分钟地铁到了旺角,拐过花园街,到了仁康
大厦,旅港温州同乡会副理事长黄作民先生的家就在大厦的5楼。家乡记者的到来,黄老先生非常高兴,连忙招呼我们一起共度中秋。他拿出了三盒月饼,一盒是瓯海区丽岙镇戴永虎老先生托朋友送的,一盒是一位在台湾的温州老乡捎的,还有一盒是自己在香港买的。他和老伴招呼着我们一起品尝着两岸三地的月饼,讲起了香港台湾温州的乡亲的故事。

  尽管在香港居住了50多年,黄作民先生依旧乡音未改,说着一口地道的温州话。“我做的大多是一些帮忙带信、汇款的平常事,永虎却一直牢记心中。”黄作民咬了一口戴永虎送来的桂香村红豆沙

月饼,笑着说道。

  戴永虎今年70岁,他远在台湾的哥哥戴瑞兴、戴永兴都年过八旬,他们是黄作民先生牵线搭桥才联系上的。1948年,26岁的戴永兴赴台湾工作,1949年戴瑞兴也到了台湾。从那时起永虎和两位哥哥的联系受到阻隔。

  原住温州市区百里坊的黄作民,1949年旅居香港。最初,黄作民做公共小巴、的士营运生意。1973年,经在台北的同学帮助,黄作民开始从台湾批发服装到香港销售。随着生意的发展,他很快结识了一些台湾的温州同乡。由于当时大陆与台湾之间的通信、汇款都难以实现,不少同乡都请黄作民将信件与钱款带到香港再转给大陆的亲属。尤其是每逢中秋,他更要忙于为温州和台湾的老乡充当传递亲情的“信使”。

  1975年,黄作民结识了戴永兴,很自然就成了戴家兄弟之间的“信使”,帮兄弟俩传递浓浓的思念之情。这一帮忙,就是十来年。

  我们吃着月饼,聊着聊着,月亮升起来了,此时黄作民拨打了台湾戴永兴的电话,祝愿他中秋快乐。接到老乡的电话,戴永兴老先生非常高兴。他说,弟弟永虎刚刚打来长途电话问候他,还让他回温探亲。“现在回温探亲更方便了。”黄作民说,因为黄作民在台北开有旅游公司。1979年,黄作民转行经营旅行社,当年就组织了20多位在台湾的温州同乡回温探亲。据说那个团是台湾首个回温探亲的旅行团。

  1983年,戴永兴也通过黄作民的帮助,踏上了家乡的归途回到温州,与亲人有了一次短暂的相聚。那时,其父母已去世好几年,没有见上父母最后一面成为他心中永远的遗憾。1985年,戴家兄弟开始通过电话直接联系后,一直没有忘记黄作民这位“信使”,仍与他保持着联系。

  对这位两岸之间的“信使”念念不忘的并非只有戴家兄弟,还有许多在台湾的温州同乡。黄作民经常会在节日收到台湾的温州人和家乡的朋友送来的礼物。戴永兴老先生在电话中告诉记者,过去黄作民组织同乡回温探亲时,常常让大家住在他家中,不收钱,还管饭。

  与亲人团聚是70岁的戴永虎最大的心愿。只是在台湾的两位哥哥年纪大了,行动有些不便。“没关系,只要定下回乡的日期,我一定让在台北接管分公司的儿子好好给你安排!”黄作民在电话中告诉戴永虎,自己已经在台北开了四家旅游分公司,戴永虎完全不用担心两位哥哥回乡的后勤保障工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黄作民吃着月饼说:“一个中秋节,能吃到两岸三地的月饼,真是别有一番滋味。”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