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经济合作的现状和前景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9日12:46 法制早报 | |||||||||
四大动力 三种途径 能否促成东亚整体自由贸易区?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人文与行政文学院 讲师 王晓梅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讲师 于溪滨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发展,以及在1997年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东亚国家充分认识到区域合作的必要性、重 要性和紧迫性,东亚经济合作迅速兴起并在不断发展。本文拟就东亚经济合作的现状和前景作一分析。 一、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进展 东亚地区曾经创造过令世人艳羡的经济奇迹,但全区在1997~1998年惨遭金融危机蹂躏。东亚金融危机使东 亚地区各经济体遭受了巨大损失,韩、泰、马、印尼等国经济损失近6000亿美元,这些国家按美元计算的人均收入水平一 下子倒退了10多年。在经过1997~2001年经济不稳定发展局势之后,目前,大部分东亚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形势相对 稳定,总体上看,已经开始走出危机困境,进入危机或发展时期。尤其是,作为该地区大国的中国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市场潜 力巨大,给亚洲经济增添了亮点,东亚仍不失为一个充满发展潜力的地区。 对东亚各经济体来说,上述环境巨变既充满了发展的机遇,又潜在着严峻的挑战。再虑及东亚地区的整体状况及地区 内各经济体的具体情况,这一切都要求东亚各经济体加快区域经济金融合作步伐。 自1964年日本学者小岛清提出“太平洋共同体”设想至今,推动东亚地区经济合作的呼声日趋高涨,“对话国” 、“论坛”、“会议”、“组织”等正式或非正式的地区对话关系或合作机制纷纷建立。但是,与欧洲和美洲的区域经济合作 的蓬勃发展相比,东亚地区尤其是东北亚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是非常落后的。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性区域经济合作浪潮刺激了东亚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欲望。特别是东亚金融危机的 爆发,导致东亚各经济体更加认识到了加强本地区经济合作尤其是金融合作的重要性,并已经开始进入制度性安排和日程安排 的阶段,这为东亚经济一体化奠定了基础。 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近年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往来也日益密切。在20世纪最后10年中,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增长了4倍左右 ,自1995年以来,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额年均增长15%以上。2001年达到416亿美元。东盟已成为中国的第五 大贸易伙伴,中国是东盟的第六大贸易伙伴。 东亚爆发金融危机后,中国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向有关国家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援助,积极参与和推动各种形式的区 域经济合作。自1997年首次举行东盟国家与中国、日本、韩国(“10+3”)、东盟国家与中国(“10+1”)首脑 会晤以来,各经济体在若干领域展开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2001年11月16日,朱镕基总理在“10+1”第五次领导人会议上建议,并与东盟领导人达成共识:在未来 10年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02年11月4日,中国与东盟10国领导人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 作框架协议》,决定到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协议》是未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法律基础, 从总体上确定了自由贸易区的基本架构。该《框架协议》是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进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将为中国和东盟带 来互利双赢的局面。 2003年10月,东盟系列峰会在印尼巴厘岛举行。中国与东盟达成了一项重要协议,双方同意一项大幅度削减关 税的计划,以启动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根据这项减税协定,从2004年1月1日起落实“早期收获”计划,每年举办中 —东贸易博览会。自由贸易区从2005年1月1日起开始落实,6个东盟国家(文莱、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及 泰国)同意在2010年与中国落实自由贸易协定,其他4国(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延至2015年落实。同时,中 国还正式加入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并与东盟国家签署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这是中国第一 次同一个地区组织结成战略伙伴关系。 根据商务部最新消息,在对彼此的关税减让表进行最后的技术性核查,并调整相关海关数据系统之后,中国-东盟自 由贸易区降税计划将于2005年7月20日正式启动。从这天起,中国与东盟将开始按照去年11月签订的《货物贸易协议 》时间表,逐步调低7000种产品的关税,目标是在2010年以前将关税减至0至5%。这意味着,一个人口超过17亿 、经济总值达24000亿美元、主要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日渐成型。中国—东盟自由 贸易区建成后,将形成一个拥有20亿消费者、近3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2万多亿美元贸易总量的经济区。它将是世界上 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也是发展中国家间组成的最大的自由贸易区。 2、其他国家在经济一体化方面的进展 (1)2002年1月13日,日本与新加坡签署了名为《日本和新加坡新时代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双边自由贸易 协定。这是日本与外国签署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协定,也是东亚地区第一个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该协定的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 促进两国之间货物、人员、服务、资本、信息的自由流动,减少经济活动中的障碍;二是促进两国之间的经济伙伴关系以及经 济领域的相互联系。根据协议,这项协定从2002年4月起生效。 (2)同时,日本希望以日新协定为模式,建立“日本—东盟自由贸易区”,并希望以日本与东盟建立“共同体”关 系为基础,实现整个东亚地区的合作,即从建立“日本—东盟自由贸易区”(10+1)扩大到建立东亚经济共同体(10+ 3),并吸收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参加。2002年11月6日,在东盟与日本的“10+1”首脑会上,日本提出建立双方经 济合作框架,为签署自由贸易协定进行准备,并与东盟10国就10年内建立自由贸易区达成一致。2003年10月东盟峰 会期间,日本和东盟签署了《全面经济伙伴关系框架协议》,决定从2005年开始谈判,到2012年落实日本—东盟自由 贸易协定。 (3)日本—韩国自由贸易区的谈判。2002年3月,日本与韩国领导人在汉城会晤,同意由高层人士组成一个研 究小组就达成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可行性展开研究,并将在同年6月首度会面时提出建议,作为2003年夏天两国的协商基 础。该自由贸易协定提案将适用于两国1.7亿人口、共5万亿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情况。但由于农民及受保护企业的强烈 抗议,此协定的落实将耗费时日。 3、“10+3”合作框架下的区域经济联盟势头强劲 “10+3”经济合作机制是指东盟10个成员国与中国、日本、韩国之间的合作。1997年底,当时的东盟9个 成员国首脑与中、日、韩领导人进行了首次会晤,东盟希望通过更有效的地区合作,促进东亚的经济增长。此后,每年年末, 在东盟非正式首脑会晤期间都举行“10+3”的非正式首脑会议。 1999年11月,“10+3”领导人在马尼拉举行了非正式会晤,并发表了《东亚合作联合声明》。声明指出, 为了进一步保持区域经济稳步增长,各个成员国应加强彼此间的政策对话和区域合作,建立区域资本流动监控机制,强化资金 自我支持的相互援助体系,增强区域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这可以视为东亚经济区域联合的发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200 0年11月26日,“10+3”就东亚地区财政金融合作,特别是建立双边货币互换机制达成共识,并发表了联合声明。此 举是走向“在东亚建立良好协调的经济和金融监察系统”的第一步。 目前,“10+3”已经在首脑会议的基础上,召开了外长会议、经济部长会议和中央银行行长会议,分别探讨全面 合作的方向和内容。合作将在符合地区利益的前提下,探索更有效和更紧密的东亚地区合作形式,合作将涉及贸易、投资、货 币、科技、信息、人员培训、管理等诸多领域,在合作深度和功能方面将有别于现有的地区合作。“10+3”合作框架凸显 了“东亚意识”,将有力推动整个东亚地区经济合作和使合作走向机制化进程。 二、东亚经济合作的前景 目前全球经济正处在新一轮周期增长的进程之中,东亚再度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同时,全球经济也面临着 严重失衡和风险,东亚则可能又是全球经济失衡和风险受害最大的地区。东亚经济的快速增长,是在各国强化合作的良性互动 中实现的;也惟有强化经济合作,东亚才能有效应对共同面临的全球经济风险。 新一轮的全球经济增长为出口导向型的东亚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全球经济在经历了2001年的轻度调整之后 ,从2002年开始步入新一轮周期的增长进程,2003年增长势头得到进一步强化,2004年创下近30年来的最高增 长记录。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发布的数据,2004年全球实际GDP增长率达到5.1%,2005年和2006年仍 分别将达4.3%和4.4%。与全球经济快速增长相伴的,还有国际贸易的迅速扩大和国际投资的明显复苏。2004年全 球贸易增长9.9%,比上年提升5个百分点。 在新一轮全球经济增长中,与东亚有关的三大特点颇值关注:一是中国经济继续保持着超高增长,并与美国一道成为 全球经济增长的两大支柱。2004年中国实际GDP增长率高达9.5%。二是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日本经济出现良好 增长势头,并有望走出长期萧条之势。2004年日本实际GDP增长了2.6%,比此前10年间的平均增长率提升1.7 个百分点。三是亚洲四小龙、东盟各国彻底走出了金融危机的阴影,呈现良好增长态势。2004年亚洲四小龙的实际GDP 增长率达到5.5%,比上年提升2.4个百分点。由于这三大特点的共同作用,东亚再度成为全球经济最具活力、增长最快 的地区。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的一大潮流,东亚也必然要汇入其中,顺流而进。目前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已经取得了引人 注目的进展与成果,如果在现在的合作基础上各国进一步展开更密切的合作,东亚经济一体化将不仅仅是一种构想,而是切切 实实看得见的区域经济合作,而首先就可以考虑建立自由贸易区。目前,东亚国家建立双边、多边自由贸易区的积极性很高, 各种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政策建议、措施和外交活动层出不穷。在东亚地区整体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上至少有四个动力之源:“1 0+3”、“10+1”、“1+1”、“3”。即东盟—中日韩首脑会议及其机制,中国、日本、韩国同东盟的双边合作, 东亚地区国家之间的双边合作,中日韩之间的合作。 从目前情况看,在上述四种动力源的推动下,东亚地区整体建立自由贸易区存在三种途径: 1.三个“10+1”合一,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所谓三个“10+1”,是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日本—东 盟自由贸易区、韩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2001年“10+3”领导人会议中,中国领导人倡议在10年内同东盟建立自 由贸易区。中国领导人的这一倡议得到了东盟方面的积极响应。2002年5月第一次中国一东盟谈判委员会会议在北京召开 ,这表明建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工作正式开始。中国与东盟拟建自由贸易区使日本、韩国受到震动。日韩认为中国一东 盟建立自由贸易区可能带来如下冲击:(1)削弱日韩对东盟的出口。(2)加剧日本、韩国产业向中国转移的步伐,导致日 本、韩国的所谓“产业空洞化”更加严重。(3)可能导致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日益扩大,取代日韩对东盟的直接投资。( 4)加快世界著名跨国企业在华的投资和地区总部建设,对日本、韩国吸引世界著名企业的投资,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改革 和建立东北亚、东亚经济营运中心不利。日本、韩国还担心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将地区总部和营运中心进一步向中国转移,可能 导致日本、韩国在世界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战略中被“边缘化”。由于这样的担心,日本和韩国政府在中国提出与东盟建立自由 贸易区的倡议后,积极行动,谋求抢在中国前面同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由于东亚地区主要国家都参加了自由贸易区安排,通 过这种方式,以东盟为中心,最终将建立东亚自由贸易。 2.东北亚自由贸易区、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二为一,实现东亚自由贸易区。在东亚国家中,韩国最早明确提出了通过 这种方式的合作走向东亚自由贸易区的构想。经过韩日两国的努力,2002年3月,韩日成立了专家小组,研究建立韩日双 边自由贸易的方案。韩国也积极同中国联络,希望中国也加入拟议中的韩日自由贸易区,建立东北亚自由贸易区。迄今为止, 中日韩之间已形成了十分紧密的经济联系。在贸易方面,1993年以来,日本连续9年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对日贸易 占中国对外贸易的比重保持在20%左右。1998年以来,韩国成为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对韩贸易占中国对外贸易的7% 。日韩贸易关系也十分密切。目前日本是韩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而韩国是日本的第四大贸易伙伴。截至2000年底,日韩 两国企业对中国直接投资的实际使用金额达384.8亿美元,占中国接受外国直接投资的11%,日韩分别为中国的第二与 第四大直接投资来源国。 同时,中日韩政府间合作也取得了很大进展。1999年在日本的提议下,中日韩开始了在“10+3”框架内的3 国政府首脑年度会晤机制。在三国政府首脑会晤机制的推动下,三国目前已经启动了经济研究机构的合作,成立了三方信息技 术工作组。2001年9月,中国总理朱镕基在同小泉首相、金大中总统举行第三次中日韩领导人会晤时,提议建立三国经济 和贸易部长会晤机制,建立三国质量监督检疫部门之间的磋商机制,促进信息技术合作,积极落实2002年为三国人员交往 年的倡议等建议。中方的建议得到了日韩两国领导人的赞同。通过中日韩合作的发展和东盟一体化的深化,将东北亚和东南亚 两大板块结合起来,形成东亚自由贸易区。 3.数十个东亚国家间的双边自由贸易区交叉、叠合,进而统一,走向东亚自由贸易区。当前,东亚地区各经济体对 缔结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建立双边自由贸易区颇感兴趣。促使东亚地区的经济体谋求同区域内、区域外经济体签订双边自由贸 易协定、建立双边自由贸易区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东亚地区实现贸易投资自由化的困难与较发达的经济体努力融入世界经济 全球化、地区经济一体化,从而取得经济进一步繁荣的矛盾。东亚地区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实力相差悬殊,谋求地区经济合 作的目标和进度不一样。该地区经济较发达的成员国希望尽快达成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安排,以便于它们的经济发展。而欠发达 的成员由于经济竞争力不强,主张地区经济一体化的速度、范围、目标应有限制。由于地区经济一体化安排短期不可能取得重 大突破,于是一些成员国做出了双边自由贸易区的选择。二是地区经济一体化安排与部分成员国保证自己经济安全、主权和保 持海外主要市场的愿望的矛盾。地区经济一体化安排在某种程度上对较小的成员国的经济安全可能构成一定的伤害。融入地区 经济合作组织后,较小的成员国经济对较大、较强成员国的经济依赖性可能增强,有可能会受它们的影响和控制。某些成员国 希望在参与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同时,保持经济贸易联系的多样化、多样性,以尽可能既享受地区经济一体化合作的好处, 又能够保持国家的经济主权和安全,同时享受经济贸易多样化战略带来的实惠。三是抢占先机,把握地区经济贸易合作的主导 权。一些成员国试图通过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双边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为地区整体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提供指导,影响将来地区 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这三条走向东亚自由贸易区的途径同时存在于当前东亚地区的经济贸易合作进程中。它们不是彼此孤立、非此即彼的 关系,而是相互包含、相互促进的关系。第一种途径对东盟内部加强合作产生了更大的压力,驱使东盟成员国为应付中国一东 盟、日本一东盟、韩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而加强内部合作,也驱动中日韩三国加强相互之间的合作。因为一个分散的 东盟难以在同中日韩的合作中发挥中心作用。一体化程度不高的东盟,在同中国、日本、韩国的合作中可能被“边缘化”,甚 至被中国一东盟、日本一东盟、韩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所“融化”或“吞没”。中国、日本、韩国在单方面加强同东盟的关系 的同时,如果不加强和发展它们之间的合作关系,将严重影响它们在同东盟进行经济贸易合作时讨价还价的能力,甚至可能产 生经济实力强大的一方被经济实力小的一方牵着走的局面。同样,第一种、第二种途径的发展促使该地区成员国为本国经济利 益、经济主权和安全而寻求更强大、更多的双边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东亚地区成员国同区域内外经济体签订双边自由贸易协定 、建立双边自由贸易区不仅不会影响成员国建立地区自由贸易区的努力,而且推动它们积极促成地区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因为 地区自由贸易区增强了它们的实力和在世界经济政治中的份量,它也是地区内外经济体愿意同它们签订和保持双边自由贸易协 定和自由贸易区的价值所在。 由于东亚地区目前存在实现自由贸易区的四个动力源、三种途径,而这三种途径又同时存在,相互促进,相互补充, 共同推动东亚经济贸易自由化进程。因此,在东亚地区实现自由贸易区的前景是十分光明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