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走进抗战纪念馆: 乌斯浑河的思念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9日15:25 楚天广播电台《事事关心》

  虽已是四月,被冻透了的林海雪原才刚刚苏醒,黑土地上斑驳覆盖着来不及融化的残雪,路旁,树干上“睁”着一只只大眼睛的白桦树依然光秃秃,只有贪念春色的杨柳早早地孕育出嫩芽。辗转数百里,记者一路上无心欣赏窗外的北国风景,心早已飞到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林口县乌斯浑河畔的一处圣地——八女投江殉难地。

  汽车停在了柞木岗子山和关门嘴子山之间的峡谷中。林口县刁翎镇政府秘书于庆淼
指着静静的乌斯浑河告诉记者:“这就是‘八女投江’之地。”

  记者:于秘书,当时八女投江的地方在哪里?

  于:准确地说是在乌斯浑河S形的弯上。

  记者:我现在站的山岗名叫什么?

  于:咱们站的地方叫关门嘴子山峡谷。

  记者:对过那个山呢?

  于:对过那个山头叫柞木岗子山。当年抗联队伍就从柞木岗子山翻过来,然后走到河床对面的那片,现在看是一片土地,当年那边是柳毛丛,当年部队就宿营在这片位子。

  记者:遭遇战发生在哪儿?

  于:在我们眼前,你能看见前面有一个山洼,在山洼下面,你能看到一片黑土地,就在那个位子,部队正在那儿宿营,遭到敌人的包围,部队从这个山沟撤到树丛当中,然后8个女同志就在河对岸这个地方从敌人背后发起了进攻。

  缓步走到乌斯浑河边,眼前,这半幅河面还被封冻的乌斯浑河是如此的宁静,伸手轻轻掬起一捧冰冷的河水,记者仿佛听到冰盖下湍急的流水似乎一刻也没有停止对往事的诉说。

  乌斯浑,满语之意为“汹涌的河流”,全长140多公里,在不远处注入牡丹江。1938年10月的一天,东北抗日联军四、五军西征团130余人,在返回刁翎途中,因乌斯浑河发生秋汛,河水暴涨,渡口被淹,无法过河。部队决定就地宿营,准备第二天摸清水情再过河。由于气候寒冷,战士们点起了篝火取暖,被特务葛海禄发现,当晚就向日军汇报。日军驻刁翎地区的熊谷大佐集中1400人将西征团包围在乌斯浑河边。危急时刻,第五军妇女团8位平均年龄19岁的女战士在指导员冷云的率领下,主动吸引日伪军火力,引开敌人,为部队主力突围赢得了宝贵时间。林口县博物馆馆长衣晓白心情沉重地讲述起冷云、王惠敏等八位女抗联战士当年的英雄壮举。

  衣:第二天黎明时刻,日军发起攻击,八女坐在柳毛甸子里,和主力部队有10几米的距离,日军并没有发现她们,以冷云为首的8位女战士一看大部队被日军咬住,为了掩护大部队,在后面向鬼子开枪,鬼子发现这边有抗联部队,马上把大部队转移回来,因为他不知道就只有8个女的,这样100多人就向柞木岗子撤退,在这当中李团长曾经指挥人回来救8个女同志,可冷云看明白了,想共同突出去是不可能的,必须做出牺牲,毅然多次喊口号:“你们快突围,保持住力量,不要管我们!”李团长含泪指挥剩余部队撤离。这时,冷云她们继续抗击,炮火越来越激烈,柳毛甸子被打光,熊谷大佐看明白了,是8个女兵,立即下令停止进攻,要活捉,进行喊话,回答他们的仍然是子弹、手榴弹,持续7、8分钟后,弹尽粮绝,冷云、安顺福等八位女战士相互搀扶,投进了乌斯浑河。

  没有口号和歌唱,没有呜咽和眼泪,有的只是刚毅的眼神和视死如归的精神。八位女战士从隐身的地方站起来,回头用蔑视的目光看着敌人,背着负伤的安福顺,相互搀扶,扛着没有子弹的枪,坚定地、一步步向滚滚的洪流走去。一切是那么的平静,日寇被惊呆了,站住了。乌斯浑河的浊浪,吞噬了八女的身躯,却谱写了一篇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日史诗。

  往事并非如烟。67年后的这个春天,记者来到了烈士的殉难地,林口县博物馆馆长衣晓白回顾这段历史是这样的动情:

  衣:她们最大的22岁,就是冷云、安顺福,最小的只有13岁,是王惠敏,13岁,还是一个孩子,晚上一个人睡觉都害怕,可对打日本,她非常勇敢,13岁,都没有枪高,投江的时候没有因为自己年龄小而畏惧,毅然决然投入了乌斯浑河,这是一种精神。

  衣晓白作为研究“八女投江”事件的专家,谈到“八女投江”的历史地位,他的脸上流露出一种骄傲。他说:“‘八女投江’在世界反法西斯史上是让人无法忘记的!在那场大战中,震撼全世界的女性事件有两起,第一个是卓娅,就是丹娘;第二个就是我们的‘八女投江’。”

  乌斯浑河畔一个小山坡上,10米高的纪念碑上镌刻着“八女英烈光照千秋”8个大字,纪念碑旁那排静卧的平房就是“八女投江纪念馆”。冷云、杨贵珍、安顺福、胡秀芝、郭桂琴、黄桂清、李凤善、王惠敏8位女英雄的画像一字排开挂在墙上,一双双柔美的眼睛注视着人们。画像下面,贴有刁翎镇一名姓韩的残疾女青年以八女肖像为主题的剪纸作品,还有几件抗联战士当年用过的遗物以及3本留言簿,刁翎镇邹丽伟的留言写道:“八女英雄,你们是我们的骄傲,我们想念您。”

  纪念馆里有两张冷云的照片,这是8位女英雄中唯一留下的真人实照。

  记者:这是冷云的遗物吧?

  于:对,这是冷云的哥哥捐献出来的,这是冷云穿过的裘皮大衣,这些是冷云教学时用过的算盘,这是冷云和同学的合影,左边第二人就是冷云。

  冷云,原名郑香芝,1916年出生于黑龙江桦川县一个富裕的家庭。上师范学校时,她立志为国为民而改名郑志民。秘密参加抗联时,为避免牵连家人和掩护故乡党组织,她从自己喜欢的唐诗中取了“冷云”这个化名。直到解放后,家乡的人们才知道“八女投江”为首的冷云烈士就是当年的郑志民。

  林口县刁翎镇政府秘书于庆淼介绍,“八女投江”后不久,东北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就在日记中写道:“乌斯河畔牡丹江岸将来应有烈女标芳”。于是,1982年,人们在乌斯浑河边建造了一座3米高的纪念碑。1995年,家乡人民捐款50多万元,将纪念碑增高到10米,还建起130多平方米的纪念馆。于庆淼说,当时,不少中小学生把自己积攒的零花钱都捐了出来。碑建成后,镇里雇了一位叫唐红生的老人看护。这一看就是10年,给老人的月工资也就几十元,但老人无怨无悔。

  唐:烈士为了打日本鬼子都献身了,我有义务看。

  林口县博物馆馆长衣晓白说,虽然大家捐的钱不多,碑和纪念馆也不大,但林口人精神上是富有的。

  衣:八女投江是我们林口人民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告诉记者,没建纪念碑那会儿,老人送儿子参军会来到这里,讲一讲过去的事儿。纪念碑建成揭幕那天,山上坐满了群众。这之后,谁家的孩子考上大学,就要来到碑前,告慰英烈。

  衣晓白已记不清来过这里多少回。今年53岁的老衣,1968年从鸡西市来到林口县。业余时间,他创作了200多部以抗联故事为内容的连环画,他以“八女投江”为主题创作的国画《抗联英魂》获得全国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中国画展佳作奖,牡丹江日报和黑龙江日报要调他到报社,他拒绝了。他说他离不开这片热土。

  衣:我每一次去调查,心灵都得到一次震撼。八女精神激励我们不断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们有信心逐步克服各种困难,把家乡建设得更好,回报烈士在这块土地上抛洒的鲜血。

  乌斯浑河作为牡丹江的支流,八女投江的故事也始终激励着牡丹江270万人民为建设家园而发奋图强。牡丹江市市长陆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感慨地说:“八女是我们牡丹江市的骄傲,我们经常想念她们。我们有这种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先烈,更能激励我们为建设好家园,为人民的生活提高,努力地工作。”

  怒视敌围重重,

  弹尽枪空,此际该如何?

  不陷缧绁遭凌辱,携手踏入清波。

  忠烈儿女,毅然归去,

  神凝长天一色。

  乌斯浑河的儿女们正以家乡的日新月异寄托对冷云等先烈的思念。(记者 肖飞)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