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县域教育和谐发展的思路与实践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0日07:00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摘要:本文基于“发展教育学”的理论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形势,针对城乡二元结构明显的县域,阐述了如何实现教育内部和谐发展以及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并与之互动和谐发展的一种行政行为的思路与实践成果。

  在全县学校“校校通”工程建设方面,为了以信息化推动双流教育现代化,2002年,我县完成全县“校校通”工程设计方案,2003年各中心校以上学校“校校通”建成开通;20
04年,全县村完小通过无线接入设备,全部实现联网,“校校通”工程在全县范围内全面建成。同时,我县制定了远程教育规划。按照规划,一是将优秀教师具有示范作用的课堂实录制作成视频文件放置于双流信息网站上,供其他教师研究借鉴;二是在网上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实时直播;三是组织名教师编写制作试题,在双流教育信息网上建立题库,实现学生网上高效地自我测试。

  在加强农村学校教师培训方面,我县建立了农村教师培训机制,每年投入超过50万元,为农村中小学定向委培紧缺学科教师50人并大规模安排学历提高培训,每年安排10名农村教师参加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安排20名农村教师参加市级骨干教师培训,安排80名农村教师参加县级骨干培训。2005年,围绕创建“全国区域教育发展特色示范县”目标,我县大力实施“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提升工程”,在加强师德教育,实施校本培训,加强全员培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训,加强教师进入新课程的后续培训,加强骨干教师培训七方面扎实开展工作。这些措施促进了农村学校干部、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师教学行为的变革,使农村教师教育教学科研能力得到提高。

  在城乡学校干部交流方面,我县以发挥城镇名学校、名校长的示范辐射作用为主线,一是把城镇示范性学校一批思想作风正,改革意识强,管理水平高,年富力强的青年干部派到农村学校担任领导工作。近几年,我县先后从城镇示范性学校选派年轻有为、德才兼备的后备干部20余人分别到十多所农村学校担任校级领导,带去了各示范性学校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意识。与此同时,我县对下派干部,实行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下派同志的一切关系不动,保留原单位,解除其后顾之忧,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达到下去乐意,工作舒心,回来有保证;待遇从优。除享有原单位的一切待遇外,年终原校还按学校中层干部奖励,并尽力为下派干部配备交通工具;实行三年一循环。三年届满,县教育局将对下派人员进行综合评估,据工作实绩,该奖则奖,该调任则调任,该留则留,留任的继续实行优惠。二是农村受援学校每学年选派一名行政干部到城镇学校脱岗跟踪学习3到6个月,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管理方法。

  在城乡学校教师交流方面,我县下发了《关于开展部分发达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对口支教活动的实施意见》,规定每年安排几十名城镇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带教;城镇新参加工作的教师和45岁以下教师申报高一级职称,必须有到农村学校任教一年的经历;农村学校每年选派教师到城镇学校跟岗学习。县教育局将支教工作列入学校工作目标考核内容,职能科室每学期对支教工作进行检查,评选支教先进个人,实施奖励津贴,每两学年评选一次支教工作先进集体。支教人员在支教期间享受原学校的工资和政策性福利待遇;其它待遇由原学校按平均发放;支教教师每人每周可在原学校报销往返一次交通费,所需经费由教育局统一划拨到支援学校;教育局还将按人平每月300元安排支教工作经费,学年末经教育局考核后,视支教人员工作表现、履行支教职责和支教业绩情况给予一次性奖励。建立了名师定点联系制度,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市学科带头人必须到受援农村学校进行定点联系,开展培训教师、上示范课、作专题报告、指导课题研究等工作。近几年,全县城镇学校共选派约200人到农村学校支教,选派各级各类名师20人到农村学校支教。

  在城乡学校信息交流方面,建立了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定期交流和信息反馈制度。通过定期召开联系会,利用“校校通”,交流校际间在行政管理、教研活动、素质教育、精神文明建设、新课程改革、师资培训等方面的工作措施、工作开展情况、取得的成绩、存在的不足等,从而达到资源共享,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

  关于努力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促进教育与县域经济社会互动和谐发展,我们的思路是:

  一、引言

  我国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农村地区和农业人口占了全国国土和人口的大多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进入新世纪,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国家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部分相对发达的地区开始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战略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

  在城市化发展初期,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城乡差别的扩大导致了各种不和谐因素,使社会矛盾日益突出,以致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生活、居住方式迅速变化的过程,是城乡不断缩小差距,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推进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的一体化,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使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城乡的二元结构,除了经济的二元结构,也包括教育的二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也包括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

  二、城乡的二元结构及教育的不和谐因素

  城乡二元结构是发展中国家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走向工业化必须的过渡形态。长期以来,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一直比较突出,城乡之间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社会事业、公共服务、收入分配等方面存在不公平的体制和政策,导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城乡经济、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居民收入方面的巨大差距和城乡居民在国民待遇方面的不公平。

  四川省双流县(以下简称“我县”)是一个人口约90万,幅员面积约1062平方公里的以农业人口为主的大县。改革开放以来工业经济和城镇建设都获得了快速发展,目前是四川乃至中国西部的经济强县。同时我县也是城乡二元结构明显的县。到2001年,我县城镇人口还不足总人口的30%,但生产出全县绝大部分GDP的现代产业基本集中在县城和少数几个发达城镇,在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居民收入等方面、城镇居民也大大优于农村。

  作为一个经济发展迅速的大县,我县长期以来十分重视教育的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提出了“百年双流,以人为本,教育第一”的理念,并指导着我县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到上世纪末,我县已有了较高的区域教育发展水平:1995年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到2001年全县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的学生比例超过50%;建成了双流中学、棠湖中学这样的在全省拔尖,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名校;在校长的选拔、使用和管理,对学校的规范化管理,教师队伍建设,教育督导制度实施等方面都做了不少开创性的工作,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并积累了不少的经验。

  但同我县的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明显一样,城乡教育的二元结构也很突出,教育显现出明显的不和谐因素,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城乡的教育发展极不平衡

  1、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发达城镇。到2001年,尽管城镇人口只占全县人口不到30%,但成都市级以上示范性学校集中在少数几个发达的城镇,而广大的农村几乎没有。

  2、城镇教师学历合格率在95%以上,而且有约1/2的教师达到提高学历,各学科教师也基本配套;农村教师学历合格率不足80%,提高学历不足1/3,英语、美术、音乐等学科教师普遍缺乏。

  3、城镇人口初中毕业升入高中比例超过80%,而农村人口初中毕业升入高中只有40%多。

  4、城镇学校校舍完善,内部设施设备配套且信息技术等先进的设施也有充分的发展;农村学校(尤其是村小)校舍、内部设施陈旧明显不配套,有相当数量的危房存在,以信息技术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设施十分缺乏。

  (二)、教育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明显脱节

  1、教育理念滞后,课程结构单一。学校教育的目的基本上是为了学生升学,而没有充分考虑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九义”教育和普通高中基本上没有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毕业学生如不能升学而留在地方就缺乏就业技能和各方面的适应能力。

  2、教育的发展不均衡还体现在普通高中和职业技术高中的发展不均衡。2001年我县初中毕业升入高中的学生中,超过70%升入普通高中,而升入职业技术高中的不足30%。而且在普通高中蓬勃发展的形势下,职业高中师资(尤其是专业技术课师资)不足,设备(特别是实习、实作设备)落后,再加上改革力度不够大,存在以普教模式办职教的倾向,使学生在市场和企业中缺乏竞争力,从而导致职教社会信誉度不高,办学比较艰难。

  成人教育也面临类似职教的问题,除地处县城的电大、进修校及各类民办教育学校比较正常运作外,农村的成人教育机构多数处于空虚状态,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有计划有组织系统的社区教育没有正常开展起来。

  上述状况导致了:(一)教育内部的不和谐。处于弱势的农村学校及职成教师生情绪低落,信心不足,怨言较多,而且进一步导致了教育乱收费,教师与学生和家长的关系紧张等问题。“九义”段农村学校的弱势同时造成部分农村学生的流失和农村教学质量的下降,从而也阻碍着全县教育质量的提高。(二)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和谐。大面积农村弱势学校的存在使大量学生(主要是农民子女)不能接受规范的教育,从而影响这部分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包括未来的就业),因而使这部分学生的家长产生对教育甚至对社会的不满情绪;教育课程的理论化及单纯的应试、升学取向,以及职教、成教发展滞后,导致大量未能进一步升学的毕业学生进入社会后适应能力差,就业困难,从而造成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脱节。老百姓及地方政府较少感受到教育发展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影响了他们进一步支持教育发展的积极性。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及县域教育的和谐发展

  进入21世纪,作为西部较发达的地区,成都市进入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时代。我县以较强的整体实力在全市城乡一体化推进过程中走在前列,并创造了“三个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业主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的先进经验。全县将城乡发展进行整体规划,调整政策和体制促进城乡沟通协调发展,大力调整产业布局,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集约化、产业化经营,把失地农民集中安置到城镇居住,并采取多项措施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

  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原来集中在大城市的工业大量向县区转移,工业大量挤占农业用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迅速变化,农田更多地集中到业主手中,农业生产也更多地使用机械和利用社会服务体系;农民大量地集中到城镇居住。这些变化,促进了城乡差别的缩小,减小了社会矛盾,增强了城乡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但同时也造成了越来越多的无地可种或无农活可干的农民,使农民更希望自己的子女通过接受良好的教育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同时也有更多的农民需要通过教育培训进入工业行业或城市服务业。这就要求教育必须调整思路以适应形势的发展。

  因此,进入21世纪初,双流教育就开始深入思考城乡一体化发展形势下全县教育的和谐发展问题。

  根据“发展教育学”的要求:教育应该研究、反思由于社会发展所引发的社会问题、教育问题及其解决的策略以及如何自觉和主动地通过教育自身的变革去推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引自:北师大《教育学报》2005第3期檀传宝文:“什么是‘发展教育学’”)。因此,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形势下,我们要促进县域教育的和谐发展,从教育内部来说,就是应该调整县域教育的发展思路和策略,通过教育自身的变革实现两方面的和谐发展:(一)促进县域教育内部和谐发展;(二)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促进教育与县域经济社会的互动和谐发展。

  近几年来,从上述两方面出发,我县教育的思路和实践情况如下。

  关于促进县域教育内部和谐发展,我们的思路是:

  围绕以上思路,近几年我们努力开拓进取,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显著进展。

  在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危房改造及“帮困助学”工程方面,为适应农村人口生产、居住方式的变化,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自2001年始,我县全面实施《双流县第二轮小学布局调整方案》。为推动此项工作的开展,布局调整资金由县、镇共同承担,县上逐年安排专项资金推动布局调整和寄宿制学校的建设。2000年,全县小学(含中心校、完小、村小)校点共有170个,2001年撤并村小16所,2002年撤并村小43所,2003年底全县村小布局调整基本完成,小学校点减少到108处。通过落实县、镇在改造中小学危房工作中的责任,制定排危规划和排危措施,明确排危任务,保证经费落实,2003年底全县已消除存在的全部D级危房。

  2003年,为了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目标实现,在县委、县政府的牵头下,双流县实施了“帮困助学”工程,在原县教育基金会的基础上,联合县民政局、县残联和社会爱心人士,多渠道筹集帮困助学资金,对全县各中小学家庭贫困学生实施了“两免一补”,减免贫困生学费或杂费,补贴贫困生、寄宿制小学生生活费,并资助大学贫困新生进入大学。仅2004年,全县资助贫困生达3907名,资助金额306.5万元。预计2005年全县资助贫困生将增加到5897人,发放帮困助学金达500万元。

  在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方面,我县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分管教育工作的副县长任副组长,县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双流县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并按照统一标准、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逐年对全县所有农村学校进行标准化改造。目前,全县各镇中心校以上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80%接近完成。在此基础上还利用成都市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政策,以村小布局调整为契机,加大了中心校以下保留校点的标准化建设力度,出台了《双流县镇中心校分校标准化工程实施方案》,在规定硬件标准的同时,对中心校标准化分校的办学理念、队伍建设、学校管理、办学基本条件作了具体规定,按照分步实施的原则,计划到2007年实现所有中心校分校建设的标准化。

  围绕上述思路,近几年我们取得的进展如下:

  在加强和改善职业教育方面,一是优化配置,整合现有资源,计划将县职业中学、县教师进修校等六个单位进行合并,成立高规格、高起点的县职业教育中心,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升职教水平,提高办学效益。该项工程年初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目前各项工作正顺利展开。二是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促进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多元化和资金投入多元化,通江职中已被确定为改制试点职业学校。三是激活机制,创新办学体制,努力建立职业学校与劳动力市场密切联系的机制。推动职业学校面向市场,办出特色,灵活设置专业及培训项目,加强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改革,试行学分制改革,突出实践教学,加强师资、教材和实训基地等保障条件建设,实行订单培训,职业中学重新焕发出了生机与活力。全县现有职业中学4所,其中国家级重点职业中学1所,一所正在创省重。2004年,职业学校在校学生人数达近6000人。

  在加强成人教育方面,一是在全县各镇建立成人教育学校的基础上,大力加强示范性成人教育学校建设,现有省级示范成教校4所。二是县办成教校、镇办成教校、村级办学点的多层次农村成人教育网络全面建成。三是实施“农民增收教育工程”。2003年起,县财政每年安排150万元专项资金,以成教校等培训基地为依托,开展以促进农民增收,失地农民再就业为目的的教育培训工作。四是积极开展“绿色证书”培训、农时季节技术指导、示范基地培训、企业职工教育等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形成了“学校+公司+协会”等多样的培训模式。为进一步提高全县人民的素质,我县全力推动社区教育开展,探索建立全员、全面、全程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双流。先后出台了《关于开展社区教育创建学习型双流的意见》等文件,积极开展创建学习型个人、学习型家庭、学习型单位、学习型社区活动。目前,全县所有学校都与社区签订了教育资源开放协议,在学校醒目位置都有公示牌,将开放对象、开放项目、开放时间、社区居民入校活动须知、管理办法等进行了公告。我县社区教育学院,各镇社区教育学校先后成立。

  在规范和发展学前教育方面,一是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办园,全县各类幼儿园达136个,2004年3-6岁幼儿入园率达到88%。二是制定了《幼儿园登记注册管理暂行办法》,严格幼儿园归口管理和登记注册制度,引导和规范幼儿园主办单位(人)的办园行为。5年来,全县共限期整改了54所幼儿园,停办了8所不合格幼儿园。三是加大示范园建设力度,现有省级示范园两所,成都市一级园4所,处于全省的领先地位。

  在加强和改善德育方面,我县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充分发挥少先队、共青团以及高中业余党校组织的德育功能,以爱国主义为主线,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坚持开展“两史一情”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养成教育为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形成一套常规,形成德育工作齐抓共管。同时积极进行德育工作序列化、课程化、生活化的“三化”实践,坚持每年开展“校风建设活动月”活动,努力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级一体化的德育教育网络,进一步加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县有省、市“文明单位”32个;市“校容校貌规范化学校”“校园环境管理先进学校”63所;省市级“校风示范校”5所。被评为“成都市德育工作先进集体”。

  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方面,我县是四川省首批课程改革实验县。根据国家教育部和省、市出台的有关课改的文件、规定,我县制定并大力实施《双流县课程改革实验方案》,加大课改师资培训力度,2002年至2003年全县教师人人参加了课改培训。配合课改工作,县教育局

  组织开发了地方课程,各校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校本教材,2002年有十余种校本教材获市级以上表彰和奖励。2003年在全市率先进行两项改革:一是小学毕业考试实行综合素质测评与学生特长加分相结合;二是初中毕业生升两类高中的成绩由升学考试分、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分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综合评估分三部分组成,一改过去只看考试成绩的做法,引导学校把教学重点从只重书本知识传授转移到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综合素质和培养创新型人才上来。目前,全县提前三年全面完成新课程上岗培训,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骨干教师培训的层次,发挥骨干教师在校本课程建设和教育科研、课堂教学现代化等方面的带动示范作用,培训新课程骨干教师100人,高中课程改革也已经全面启动。

  在推进普、职、成教沟通方面,一是初中二、三年级增加职业教育内容,普遍开设了实用技术课,并在职业学校、成人学校设立了实践、实作基地;二是实施普职沟通试点,在现有几所职业中学容量饱和的情况下,2005年秋起,我县永安中学、太平中学将招收普职沟通班,并在招生政策上给予大力扶持。普通高中毕业班实施分流,一部分学生进入职高学习。

  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方面,制定了《双流县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施方案》,多方筹集建设资金,并以县教育局的名义贷款3000万元(由县财政负责还贷),用于普及高中工作,加快了全县完职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对全县所有完中进行了扩建。2003年,双流中学实验学校、棠湖中学外语实验学校建成招生,国家级示范校双流中学、棠湖中学实现初、高中分离,进一步增加了全县高中教育学位。近年来,我县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新增校园面积近千亩,投入资金3亿多元。同时,面向省内外选招了近两千名优秀高中教师,以解决普及高中的师资需求。2002年,初中毕业生升高中比例达82.5%,在成都市郊县率先基本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并获市政府表彰奖励。2004年,“初升高”比例进一步上升到91.8%。预计2005年这一比例仍将继续提高。

  在实施“三名(名学校、名校长、名教师)工程”,推进高中教育优质化方面,通过完善争创各级各类名校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狠抓学校干部的岗位培训和后备干部的培养、民主评议校长和校长档案建设工作,狠抓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催生了更多的各级名校,促进了层次较低的名校向层次较高的名校迈进,涌现了大批名校长、名教师。全县现有通过省级验收的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2所,国家级重点职业中学1所;省级重点中学2所,省级示范性幼儿园2所;市级示范性高中2所,成都市九年制义务教育示范校7所(初中2所,小学5所),市一级幼儿园4所。拥有全国教育系统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16人;省级特级教师12名,省级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22人;市级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获得者254人。全县校长队伍中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名,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2名,省劳动模范2名,成都市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名,成都市优秀中小学校长5人,县内名校长11人,一支跨世纪的高素质干部教师队伍已经形成。我县现有普通高中8所,职业高中4所,12所学校中还有5所不是示范校。根据规划,我们将在2007年前把这5所学校建成成都市级以上的示范校,实现我县高中教育的全面优质化。

  四、结束语

  按照国际公认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律,2010年前后将是我国社会矛盾集中爆发的敏感期,尤其是社会公平、城乡发展差异问题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如何防患于未然,消除不稳定因素,推动社会、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快速发展,正成为专家、学者和各级政府关注的焦点。按照

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努力缩小城乡差别,构建互动、共进、城乡一体的
和谐社会
,无疑已成为大家争相研究和努力探索的重要方向。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县教育在城乡一体化快速推进形势下,围绕促进教育内部的和谐发展和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互动和谐发展来做文章,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目前农村教育得到了很大加强,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得到迅速发展,普、职、成教全面沟通,今年初中毕业生升入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的比例达4:6,失地农民和城镇失业居民正按计划全部受到培训。社区教育全面展开,学前教育更加规范,高中教育全面普及。到2004年底,全县农村地区有了县名校7所,市级以上示范校18所,农村教师学历合格率达98%以上,有了1/2以上的提高学历;而且英语、美术、音乐等学科教师基本配齐;农村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比例达到85%;农村学校校点布局按规划调整完毕,所有校点学生规模基本达到300人以上,保证了国家课程开齐开足,农村校舍建设基本实现了标准化,“校校通”工程的实施使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全面普及并可在网上实现资源共享,课程改革的推进使学校的育人模式更切合社会实际。

  这些进展大大地调动了农村学校师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农村教育的质量,从而使全县教育有更加厚实的基础,使城乡教育更加和谐。同时老百姓尤其是农民对教育的满意度大大提高,整个社会更切实地感受到教育为地方发展培养实用技术人才促进就业,以及提高县民素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从而也更主动地关心支持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真正促进了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和谐互动。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正如城乡一体化的道路还很漫长一样,教育的内部和谐发展以及教育与经济社会的互动和谐发展的道路也还很长,还有很多深层次问题有待解决。既然方向已经明确,基础已经奠定,我们的信心也就更加坚定,迎着新世纪初升的太阳,我们将迎着困难,果敢地向前。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