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生生不息"笙王"世家——访泉城制笙名家王俊卿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0日07:35 大众网

  笙,作为我国古老的簧管乐器,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它以簧、管配合振动发音,气息使簧片上的簧舌在簧框中自由振动,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近年来,随着人们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笙,这一民族传统乐器,正以其优美的音色和精致的制作工艺,越来越受到乐器爱好者的青睐。

  一个秋高气爽的星期天,在济南泉城路鞭指巷一个古香古色的平房院落里,记者走
访了著名的制笙名家——王俊卿先生。

  王俊卿,今年60岁,祖辈从清朝咸丰年间就在河北景县从事笙的制作,传到他已是第六代了。王俊卿的父亲王印德也是一位做笙的老专家,在建国初期的泉城享有“济南制笙王”的美誉,曾参加过济南市第一届群英会。

  现在,不光王俊卿在济南继承了祖上传下来的技艺,他同族的几位堂兄堂弟分别在天津、老家河北景县等地,也同样从事着笙的制作。

  一走进王俊卿的家,记者就被室内摆设的几个做工精细的笙所吸引,笙的古朴韵色给室内平添了一股

传统文化的气息。王俊卿热情地招呼记者坐下,自己则拿起一个刚刚做好的笙,像把玩一件珍贵的宝贝似的,向记者详细介绍起笙的组成结构和制作过程。

  王俊卿说,一个完整的笙主要由笙斗、笙角、笙苗、簧片和共鸣管等几部分组成。他制作的笙,笙斗一般用黄铜做成,笙角一般用的是红木,笙苗一般用紫竹,簧片用的是响铜,共鸣管用的是黄铜。

  他告诉记者,要制作好笙,首先要给各种部件选好“料”。譬如制作笙苗的紫竹,要选竹节整齐,成色和粗细一致的竹子。因为这样的竹子做成的笙,不但器型好看,发声也好听。其次,在选好料后,对每一个部件的制作要精雕细刻,来不得半点马虎。

  王俊卿介绍说,他现在制作的笙是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改进过的,以前的古笙是没有共鸣管的,现在为了增强发声效果,一般都增加了共鸣管。他说,一个笙的制作,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尤其是制作一把好笙。光簧片的制作就要求非常严格,因为一个笙的音色和音量的质量,关键在簧片的制作上。他讲,现在的笙,一般有17个、21个或24个簧片,最多的有37个簧片,不但有圆笙,也有方笙。制笙大约需要20多道工序,两人花费5天时间甚至10天时间,才能做好一个笙。

  谈起自己的制笙经历,王俊卿介绍说,他从12岁开始就跟随父亲干活学艺,17岁时在天津伺候爷爷王凤林时,得到了爷爷的进一步指点。上世纪50年代跟随父亲来济南居住,当时全家靠制笙为生。后来,父亲先后参加了市里成立的乐器组和乐器社,再后来乐器社又变成济南乐器厂,他父母和俩姐姐都到乐器厂工作,专业做笙。这时,他常到乐器厂给父亲当帮手,并学会了吹笙。

  王俊卿说,后来自己参军入伍,在部队文工团工作,是专职的笙演奏员,这段吹笙的经历给他制作笙积累了经验。上世纪80年代,他转业回来工作,父亲不久就去世了。这时,父亲的一些老顾主和玩友经常登门要求他帮助制作和维修笙,他便在业余时间搞制作。直到1995年,他从单位内退后,才有时间在家专心制笙。

  王俊卿欣喜地对记者讲,现在,他已将自己制笙的技艺传给了儿子王进,儿子对这门技艺很痴迷,他心里非常高兴和欣慰。他不用再担心祖传技艺在他这代失传了。

  儿子王进不仅会做笙,而且笙演奏得也很好,曾应邀赴日本等国家进行访问演出。王俊卿说,他现在已有了一个小孙女,他打算打破“传男不传女”的祖训,等孙女一懂事,就教她制作笙的技艺,以使这门祖传技艺传得更加久远。他凝重地对记者说:“这不只是我们家的家事,也是为了保护民族文化遗产1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