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养狐,农村致富的新亮点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0日09:31 金豹网-锦州日报

  到凌海市大有农场三河分场狐狸养殖户张书奇家采访时,男主人正在外地联系业务,女主人赵雪光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在养殖场,一排排整齐的笼子里进口的芬兰蓝狐、白狐、银狐瞪着滴溜溜圆的眼睛注视着来访者,几名工人正在给狐狸喂食。不远处,是一片正在平整的新地,女主人说:“那是明年要扩建狐舍的新场地。”

  谈起创业的原因,女主人笑着说:“还不是因为穷。家里盖了座房子,结果欠了一身
的债。穷则思变,我们就一狠心辞职创业了。”当时,张书奇在养殖场上班,赵雪光只是一名民办教师,两人的工资也仅够维持生活。为了改变困窘的生活,夫妇两人开始自找出路。1992年,正是养殖草狸獭热,张书奇夫妇也东挪西借了3万元,养起了草狸獭。谁知,第二年市场裘皮价格大跌,使夫妇两人的经济更是雪上加霜。经过这一次教训,两个人不再盲从众人,自己搞起了市场调查。从河南、河北到黑龙江、漠河,张书奇夫妇跑遍了大半个中国的养殖场。经过实地考察,他们最终把养殖项目确定在狐狸上。这回张书奇夫妇掏光身上所有的钱,从黑龙江带回了3只母狐,2只公狐,从此迈上了养狐致富的道路。

  然而,选对了方向,养狐致富的道路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张书奇夫妇带回来的两只母狐,经过一年辛苦的饲养后,却一只仔狐也没下,这下可使两人急坏了。当时,国内正是养殖业刚刚起步的阶段,农民们最缺的就是技术。两个人买了不少关于养殖技术的书,天天钻研,可是很快发现光照着书上的理论,实践起来还是无济于事。正巧,两人一次看锦州新闻时,电视正报道锦州一位外号“刘百万”的养狐大户的事迹。这下夫妇两人可找到了可以交流的同行。于是,他们带着自己的两只母狐来到锦州,找到“刘百万”配种,并虚心请教,学习养殖技术,这一呆就是半个月。回到凌海后,张书奇夫妇按照新的养殖方法养殖,一年后3只母狐就都下了崽。他们终于见到了回报。

  1995年,张书奇夫妇的养狐事业走上了正轨。经过一点点的扩大,他们已经有狐狸60余只,年获利达3到4万元。尝到了甜头的夫妇两人并没有忘记那些同样渴望富裕的乡亲们。在他们的帮助下,带领全村19户农民也养起了狐狸,少则几十只,多则上百只,全村共养狐狸4000余只。养殖户们基本1年就可以回本,平均每户可实现年收入4000-5000元。对这些刚起步的养殖户,张书奇夫妇无私地传授养殖经验,赵雪光大姐说:“当年我的教训也是我的经验,我告诉给大家,就能使乡亲们少走不少的弯路。”随着张书奇夫妇养的狐狸规模越来越大,他们的名声在周边村镇也渐渐的传开了。不仅锦州、余积、欢喜岭的养殖户带母狐来配种学习,就连朝阳、盘锦等地区都时常来人学习经验。对前来取经的养殖户,夫妇两人都是热情接待,无私的传授技术。现在,在张书奇夫妇的带动下,辽西地区共有300余养殖户,每年可获收益1500多万元。

  2005年,张书奇夫妇的养殖场狐狸已经达到2000多只,按每只狐狸秋后打皮400元算,仅此一项就可收入80万元,这还不包括给其他养殖户的母狐输精配种的收入。现在夫妇两人是典型的男主外,女主内。男主人张书奇在外面负责购买饲料,联系销售,女主人赵雪光在家中管理养殖场。两个人越干越来劲,还打算明年继续扩大规模,争取达到养狐7000只,成为辽西地区最大的养狐场。谈起未来设想,女主人赵雪光滔滔不绝:“明年投资100万元,等新建的狐舍竣工了,就再雇十几个人来,要盖一个消毒室,来人不能再这样直接进场了,都要先消毒。再建一个现代化的冷库,价格不好的话就把皮子冷藏起来,等行情起来了再出售……”她的眼睛里满是对今后生活的无限憧憬。我们也衷心的希望,张书奇夫妇的养殖场能红红火火,带领更多的农民朋友走上致富的星光大道!

  作者:刘峰 宁涛 周枫 记者高靖峰

  (来源:锦州日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