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南城两档花会申报文化遗产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0日11:09 北京日报

  本报讯(实习记者杨光通讯员马晨)宣武区的两档创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的民间花会———大栅栏街道的五斗斋高跷秧歌和白纸坊街道的太狮老会,昨天通过专家论证将申报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

  宣武区此次申报的大栅栏五斗斋高跷秧歌原称“万寿无疆、随意乐善、太平歌唱秧歌老会”,创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慈禧太后掌权时最为兴盛。五斗斋高跷秧歌是一种以唱腔为
主,同时具备高跷表演技巧的民间花会,其高亢、婉转、韵味十足的“京腔大韵”,加之“蹲桩”“抱月”“蝎子钩”等高难度动作,曾令京城百姓流连忘返。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高跷秧歌一直深受群众的喜爱,但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由于没有活动场地以及后继无人等问题,五斗斋高跷秧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面临着濒临绝迹的危险。2003年底,大栅栏街道在开展民俗项目普查的过程中,寻访到了五斗斋的传人、76岁的张全增老人。目前,“北京学明艺术团”的7位小学员于2004年4月29日拜张全增老人为师,学习五斗斋高跷秧歌技艺,有着两百多年历史的大栅栏五斗斋高跷秧歌,在中断十多年后终于有了新的传人。

  白纸坊太狮会成立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作为“北狮”的代表,白纸坊太狮在表演中充分体现出了“凶猛刚勇、形神兼备”的特点,比如表演套路中的“亮相”“弹腿卧”“地罗丝”等动作,尤其是在体现狮子的“喜怒哀乐”以及“啃舔挠探”等神态上,突出了自身鲜明的艺术特色。上个世纪20年代中期,白纸坊太狮最为兴盛。30年代以后,白纸坊太狮的活动逐渐减少。解放后,北京印钞厂依靠老工人、太狮老会传人刘德海等在厂里恢复起舞狮队。“文革”中,舞狮队的活动再度中断。改革开放后,北京印钞厂又一次将其恢复。近年来,白纸坊太狮有了很大的发展,先后多次在各种比赛中获得大奖,并创作了一部反映白纸坊太狮历史的大型

京剧《太狮传奇》。

  网络编辑:陈岩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