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城市注重理性发展 体验“和谐成长”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1日18:41 新华网 | |||||||||
&新华网南京9月21日电 (记者 姜涛) &&&&日前,苏北某县举行了一个“投资说明推介会”,县委书记在会上历数该县对外招商的“法宝”时,除了公众耳熟能详的诸如“土地价格全省最低,规费征收全省最少”外,还有一条“一切手续24小时之内办好”。这就是一些地方推崇的“招商绿色通道”。
&&&&这种“招商绿色通道”,本意是缩短招商项目审批时限、提高审批效率的新机制。在政府部门办事效率低下、推诿扯皮风盛行的情况下,推出这一口号有其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这一口号又脱离实际,容易带来不少的弊端,造成政府相关部门弱化监管。试想,审批一个项目,没有一定时间根本做不下来,像环境影响评价,就是一项繁杂的工作,根本不可能在一天时间内做出来。要求一切手续在24小时内办好,实际上等于要求政府职能部门放弃必要的市场监管职能。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地方主要领导常常以“绿色通道”为由,暗示甚至胁迫国土资源、环境保护等部门弱化监管,结果引来的多是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黑色项目”,招商变成了“招伤”。 “环保门槛一降再降,监管职能一弱再弱,污染处罚一减再减”,这是最近几年一些地方招商引资过程中出现的一股歪风。许多地方一味追求GDP为主的经济指标增长,致使区域间招商引资竞争变成了低水平的让利竞赛和“降低门槛”的比拼。正是这种“塞在嘴里的全是馍”的错误观念,助长了许多非理性的招商行为发生。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四五个人组建的“化工厂”,采用原始方式将化工原液稀释再分装,造成化工污水在村头地头横流;将人家扔掉的废渣、废矿拉回来重新冶炼,不仅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地区生态环境也深受破坏,最终既伤害了百姓,又伤害了政府的形象。 &&&&在引资和环保、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之间发生矛盾时,领导者心里的天平应该向哪一方倾斜,实际上是对领导干部政绩观、发展观的严峻考验。目前产业梯度转移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作为欠发达地区的领导者应该眼光远大,及时调整招商引资思路,从冲动式的盲目招商转为理性式的科学招商,对招商项目设置严格的“绿色门槛”,该引进的大胆引进,该拒绝的坚决拒绝,防止重数量、轻质量的招商引资。这才是欠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长久之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