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剖析台湾政坛朝野之争五大焦点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2日04:01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 |||||||||
本报讯 (作者 刘红) 焦点一:国民党如何发挥马英九的优势 自马英九胜选国民党主席、国民党十七全推进党的领导机构民主化改造以后,马英九已经在社会层面、蓝绿阵营中,被认定为下届“总统”的有力竞争者。现在关键问题是,马
这需要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实现“王马合作”。从国民党十七全前后的两次“马王会”的情况看,“马王核心体制”正在形成。对于王金平来说,只要配合马英九加快改造国民党,就能有作为搭档参选和胜选2008年选举的机会。第二个条件是马英九能够继续往前走。马英九已经提出“七大改革目标”,在十七全上改革国民党领导机构的选举办法,改革国民党中常会开会地点和办法,加快速度处理党产等,从中可以看出马英九按照“连战路线”推进国民党改革的决心。第三个条件是正确对待马英九的政治立场。马英九强调反对“台独”,主张回归“九二共识”重启两岸会谈,开始具体落实国共两党新闻公报提出的“五项共同愿景”,但是马英九主张“拥中反共”、“反独求和拒统”,应该更多地从其所处的特定政治环境、社会环境去认识,应该从泛蓝军的发展有助于岛内政局、社会、经济和两岸关系稳定的高度和需要去认识。 焦点二:泛蓝如何做好国亲合作合并 国亲合作乃至合并是泛蓝军的共识,在继续往前走。一是国民党和马英九在有条不紊地推动“国亲合”。在十七全上,国民党修改党章第43条第3款,把原来的“排宋条款”改为“迎宋条款”。在会议前夕,完成3名新党“立委”回到国民党的组织手续,赖士葆还在会上当选为国民党中常委,“国新合”成为泛蓝军合并的第一步。十七全结束后,国民党新任秘书长詹春柏主动拜访亲民党中央党部,讨论合作问题。对于“国亲合”,马英九提出“尊重民意、培养诚信、建立制度”三原则,表示要以“最大的诚意,最软的身段,最低的姿态”讨论与亲民党的合作事项。9月6日宋楚瑜由美返台,马英九热情接机,见面时气氛融洽。次日,“马宋会”举行,涉及有关两党发展、共同制衡“台独治政”的一些战略性议题。“马宋会”的实现,本身就是一种象征。二是亲民党并没有停步。首先,亲民党能够正确对待自己的处境。在第6届“立委”和“任务型国代”选举中近12个百分点的支持者回流国民党,重要干部周锡玮、邱毅、李庆华、秦慧珠先后离亲民党投国民党而去,对此亲民党能够冷静对待。其次,宋楚瑜是个“高明的谋略家”,在每一个政治转折关头,宋楚瑜总是能够深谋远虑,权衡利弊。经过“2·24扁宋会”的挫折、大陆行的成功、连任党主席后在美国的静思,宋楚瑜在“马宋会”上强调,要有一个“严格和有效率的在野党”才能有效监督执政党。“一个在野党”应该成为观察他对于国亲合的态度的基点。 焦点三:民进党如何处理“后扁效应” 观察民进党当局近期的执政行为,变得没有章法,出招混乱,接招无力。这种混乱局面出现的原因,除了执政能力低下、坚持“台独挂帅”以外,就是“后扁时期综合症”开始逐渐发作。 “后扁时期综合症”主要表现为,一是陈水扁对57岁壮年退休后的前途缺少“安全感”,由于他缺乏诚信、反复无常,李登辉、“台联党”和民进党很难给他提供退休后的政治舞台,陈水扁又很难在“台联党”和民进党之外再拉起一支“台独”新队伍,所以他一会儿承诺“四不一没有”,一会儿煽动极端“台独”,就是对前途存在“危机感”的表现。二是用“恐怖平衡”对付“接班卡位战”。“马英九效应”冲击了民进党的接班安排,加剧了民进党的“接班卡位战”,陈水扁挖空心思防“跛脚”,全面制衡苏贞昌、谢长廷、游锡堃、吕秀莲4人再上一层楼的图谋。已经进入接班方阵的谢长廷、苏贞昌、吕秀莲、游锡堃等4人则是“兄弟登山,各自努力”。三是民进党“长期执政”遭到挑战,泛蓝军关于体制内和体制外制衡执政党的认识和能力正在大为增强,并且已经在2005年2月开始的第6届“立委”集会期间得到体现,到第二会期开会时,仅是“军购案”就被“程序委员会”拒绝28次;“虐待泰劳案”被揭露后,泛蓝军要求成立5个专门委员会调查5项弊案;谢长廷到“立法院”作施政报告无法上台。四是泛绿内部陷入新的矛盾之中。由于民进党快速腐败,“黑金政治”、“马屁文化”、“救灾成灾”等层出不穷,面临新的信任和执政危机。绿营出现“双抢危机”,为获取有利于下一步发展的战略态势,民进党和“台联党”为抢夺同一阵营的选民闹得不可开交。同时,陈水扁为延续57岁壮年退休后的政治生命,开始进行部署,为退休后与李登辉“抢”当“台独旗手”做准备。 焦点四:朝野县市长选举之争 将于12月3日举行的县市长选举对台湾政治生态演变具有特殊的意义:一是国民党和民进党力争趁机扩大势力范围。对于民进党当局来说,此次选举成为利用已经扩大到近五成的选票、增加县市长席位的机会。对于泛蓝来说,目标是超过现有态势,国民党是力争过半。二是“热身赛”。此次县市长选举的意义已经超出选举本身,因为从今年起4年内有4次重大选举,分别是县市长、(台)北高(雄)市长、“立委”和台湾地区领导人换届选举,一场更比一场重要,一仗更比一仗艰难。如果县市长选举结果理想,开局成功,对下一步的3场选举来说,不仅是鼓舞人心士气,而且还可以利用所在县市的执政优势,为今后3场选举的胜利准备有利条件。总之,县市长选举成为各政党占领下一阶段朝野之争战略制高点的第一场拼搏。三是最后一次单独的县级机构选举拼杀。台湾地区每4年内有选举6类13种,选举过多严重干扰了正常的政治和社会生活,现已提出4年中进行1次“中央级”、1次“地方级”选举的主张,下一届地方级选举定在2010年12月25日举行。因此,此次选举已经成为单项县市长选举的“绝响”,更加增加了其吸引力。四是同一阵营内部竞争激烈。由于县市长选举本身具有的竞争性,在不少县市都出现了同一政党内部多人竞争的局面,基本都以民调方式进行选择。问题是在同一阵营内部多人竞争局面则对选情产生新的纷扰。民进党提名19人参选,“台联党”则要求民进党让出两个县;国民党提名20人参选,亲民党要求国民党让出7个县市。同一阵营内部竞争成为县市长选举紧张激烈的又一现象。 焦点五:“台独”路线造成更多问题 去年12月第6届“立委”选举以来,为摆脱困境,陈水扁当局曾在2月24日“扁宋会”时,重申了“四不一没有”的承诺和不通过“宪改”进行“台湾法理独立”的承诺。令人遗憾的是,民进党当局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世人表明这又是一句可以随意背弃的空话,陈水扁的“台独”本质没有改变。目前,陈水扁当局的“台独”重点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系统地阐述“台独”理论,提出所谓“一个原则”、“三个坚持”、“五个反对”,完善其“台独”主张和理论;二是推动“第二阶段修宪”,关键是改变现行“一中宪法”的政治体制设计,建构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的政治体制和法律体系,用“主权属于台湾人民”的概念来取代“大中国的主权”概念,通过“二阶段修宪”完成“制宪立国”。与此相配合的则是从各个领域全面强化“渐进式台独”,为“法理台独”制造社会、文化基础;三是全面干扰两岸交流。重点是对中国共产党邀请连战、宋楚瑜访问大陆带来的“交流热”踩刹车,对两岸交流进行“降温消毒”。陈水扁声称,“‘三通’非常不对,非常危险”,“任何政党或任何人执政,也都不可能实现‘三通’”;对于越来越受欢迎的“求学热”,陈水扁声称,“任期内绝对不会承认大陆学历”;对于宋楚瑜来上海参加“两岸精英论坛”、通过“小三通”途径返回台湾的计划,由相关部门公开表示反对。但是,岛内主流民意是反对“台独”的。 “五大焦点”反映出台湾政局和社会的躁动和不安,反映出台湾的政党和政治人物面临的压力。走对路才能有出路,“台独”带来政局、社会的动荡,造成台湾经济发展停滞不前,阻挠两岸关系正常发展,只要民进党当局不停止“台独”企图,台湾的进步、发展都将是一句空话。 (作者 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 刘红) |